懂得放手的媽媽,是智慧的媽媽。她們必須對寶寶的生活有整體掌握和細致規(guī)劃,對突發(fā)情況有預案,對孩子的明天充滿信心。孩子活潑自信,遇事會自己處理,充滿陽光,這背后一定有一個眼光長遠果敢決斷的智慧媽媽。
寶寶能放手了嗎?
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成長各不相同,總體來說,寶寶3歲以后,媽媽可以嘗試放手讓寶寶獨立做以下事情了:
生活自理 寶寶可以自己穿衣服、洗手、洗臉、刷牙,自己吃飯,自己看繪本、動畫片,幫大人擺餐具、收衣服等等。易穿易脫的穿衣服,寶寶能輕松搞定了,毛衣羽絨服之類的,孩子的手有時無法找到正確的穿脫位置,還需要爸爸媽媽幫個忙。雖然寶寶也會自己刷牙了,但最好跟大人一起刷,這樣爸媽就能觀察到寶寶刷牙姿勢是否正確,是否刷干凈了??梢杂柧殞殞毾醋约旱男∫m子,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意識和家庭責任感。有條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培養(yǎng)寶寶使用刀叉,聽音樂會等。
整理自己的物品 包括玩具、繪本、蠟筆、唱片、紀念品等等。準備不同的柜子和抽屜,分門別類地存放寶寶的物品;不要分類太細,大致分成兩三種就可以了,比如,玩具一類,細小物件一類,其他一類。當然寶寶整理起來還很慢,你幾分鐘就能收拾利索的,寶寶可能要花上半個小時,才能很辛苦地做完。但這是值得的。寶寶通過自己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小養(yǎng)成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今后會受益無窮。
社交 社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寶寶能見人打招呼問好,結(jié)交自己的小朋友,并一起過家家玩游戲等等。如果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寶寶甚至具備一定的談判能力,會自行和小朋友溝通遇到的問題,并找到解決辦法。
學會自己做主 寶寶能自己拿主意,決定一些事情了。比如去書店,他會挑自己的喜歡的書;出門就餐,他會選自己愛吃的菜;小朋友之間討論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非常喜歡的顏色、玩具、衣服、食物等等。
哪些是“偽放手”?
有些家長也想放手讓寶寶自己成長,可是,心里一點也不踏實,人雖然在“后臺”,可心里卻時刻準備著為寶寶出頭。這種在背后拽著的“偽放手”,讓寶寶還是不能獨立成長。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鬧矛盾了,吵起來了,媽媽故作鎮(zhèn)靜地站在一邊,內(nèi)心非常緊張地注視著,如果孩子自己解決了問題還好,萬一孩子哭著跑回來了,很多媽媽會立即拉著寶寶的小手,去找小朋友理論。
懂得放手的媽媽會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就可能會和對方溝通,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這可能表示孩子成功說服了對方,也可能表示孩子做了某方面的妥協(xié)。只要問題得到解決,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得到極大的提高。
“偽放手”的媽媽一開始看似是放手的,如果事情進展順利,媽媽也能放手,但如果事情變得有些糟糕了,媽媽就會立即出面,幫寶寶搞定。而這樣的搞定,恰恰浪費了孩子一次寶貴的鍛煉機會。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讓孩子自己穿衣服,穿著穿著,卻又嫌孩子穿得太慢,忍不住出手,三下五除二就給孩子穿利索了;讓孩子收拾玩具,孩子左看右看,邊收拾邊玩,半天也沒理清,于是媽媽又出手了,兩分鐘就收拾整潔了……
要放手,規(guī)劃是基礎(chǔ)
事先告訴孩子,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讓孩子對將要面對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數(shù)。比如,什么時間看繪本看動畫片,什么時間講故事,什么時間吃飯洗澡睡覺,其他時間可以玩玩具,這樣,孩子做事心中有數(shù),像個“小大人”,爸媽也就省心了很多。
對那些孩子還處理不好的事情,告訴孩子大致的處理方法,這樣孩子遇到突發(fā)情況時不至于崩潰驚慌。比如,別的小朋友搶自己的玩具怎么辦?吵架了怎么辦?小朋友動手打人怎么辦?等等,并在實踐中觀察孩子的舉動,及時總結(jié)和修正。
定下來的規(guī)矩就要遵守。比如,該吃飯時,就要放下玩具洗手吃飯;該睡覺時就要熄燈睡覺;一次只能吃一個冰淇淋,孩子央求也不能多給。
讓孩子應對意外情況,要把握有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原則。比如,孩子吵架了,媽媽不能告訴孩子“吵架不能吃虧,別人怎么對你,你就怎么對他”,這樣會培養(yǎng)出暴躁狹隘的孩子。讓孩子平靜地問對方想要什么,再一起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真放手,不甩手
要根據(jù)孩子目前的狀況,確定好放手的程度,而決不能讓孩子看著辦,甚至甩手不管。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媽媽必須特別懂孩子,對孩子可能面對的事情和可能的應對方法都了如指掌,且提供給孩子的方法還必須一學就會一用就見效。
放手就要真放手。這對很多媽媽來說都很難做到,一方面想放手,覺得孩子應該可以應付自如;另一方面又非常不放心,焦慮、嘮叨、不停地叮囑,讓孩子感覺媽媽不信任他,孩子自己也就沒了底氣。一旦放手,就要大膽地放,從心里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好。這種信任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產(chǎn)生自信、勇氣和力量。
孩子還搞不定的事,尤其是涉及安全的事,都不能甩手。比如,讓孩子嘗試多種事物,卻必須嚴禁孩子觸碰刀剪火電,因為孩子還太小,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巨大傷害;鼓勵孩子積極交往,但對于陌生人卻必須遠離,等等。
放手,但不攀比
有些媽媽看到別的孩子可以獨立去參加夏令營了,便也鼓動自己的孩子參加,覺得這是放手讓孩子鍛煉。這不是放手,而是攀比,每個孩子能力都不同,這取決于孩子的性格、自身成長和有意識的訓練,不能因為別的孩子能做到,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