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權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樂安中學)
摘 要:教學相長,乃教育顛撲不破之真理。語文教師首先要是個有智慧的學者,才可能會是一個有智慧的教者,而要如何做到智慧型的學者和教者呢?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博觀而約取,并且善于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同時聯(lián)系實際,勤踐躬行。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心態(tài),長遠的眼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形成個性,獨具魅力,從而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態(tài)勢。
關鍵詞:智慧;學者;教者
“學者”這里指學習的人,而非博學多聞,術有專攻之人之稱謂也?!抖Y記·學記》上有句名言:“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虒W相長,是教育教學之美好藍圖,實現(xiàn)它是需要智慧的。教學教學,實際上應該是學教,先學后教,以學促教,以學導教。教師首先要是個有智慧的學者,涵養(yǎng)悠游,才可能會是一個有智慧的教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恢恢乎游刃必有余地。
一、智慧的學者表現(xiàn)
1.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
《莊子·養(yǎng)生主》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彼^生命有限,學海無涯。這就要求我們要智慧地學,學出智慧。就語文老師而言,“博觀”、“厚積”就是要求我們要廣泛的閱讀,經(jīng)史子集、琴棋書畫,甚至天文地理、歷史政治、通用勞技等都要稍有涉獵,做到信手拈來、張口就來。“約取”“薄發(fā)”就是要有針對性地讀,要術有專攻、有深入研究的一技之長,成為某個小專業(yè)、小課題的專家和權威。這樣以點帶面,以面顯點,既能避免面面俱到的捉襟見肘,又能不當“執(zhí)一隅之見”的“鄙夫”?!安偾髸月暎^千劍而后識器”,要做一個智慧的學者,必先成為一個博聞強識、多聞闕疑的勤奮努力的人。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只埋頭走路,不選擇方向的人是辛苦而愚鈍的。守著一畝三分地,哪管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人也是井底之蛙,難與之言寬闊四海的。智慧的學應該是善于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是善于借鑒、遷移,左右逢源、舉一反三的。就如語文教育大家陳日亮老師“大化語文”的概念?!皬恼n內擴展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從讀書聯(lián)系到做人,把語文和各個學科打通,和人生世界打通”,把語文和音樂、繪畫、雕塑、建筑相通。這是多么難得的學習勇氣和智慧,這是何其科學的學習理念和境界。除了其他學科是“他山”,其他人也是“他山”,要善于向前輩和有經(jīng)驗的人學習,揚其長,避其短,少走彎路,多覓捷徑,這樣的學才能簡約高效,事半功倍。
3.聯(lián)系實際,勤踐躬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運用。”智慧的學習是善于運用的學習,而不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凹埳系脕斫K覺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我們教學成敗的唯一標準。然而,我們有多少課堂是真的以這標準為標準的?學了四五年的物理卻修理不了家里簡單的電器故障;教英語的老師碰到個老外,卻不能流暢自如的溝通;講作文的老師,臺上夸夸其談,大談其作文理論,卻未曾寫個下水作文。凡此種種,都是失敗的學習、無效的學習、沒意義的學習。智慧的學習應該是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知識成為活的知識,讓能力成為看得見的能力。
當語文老師已經(jīng)成為一個懂學習、會學習、善學習的“學者”之后,自身的生命動力自然是充沛的,精神世界也是勃郁瑩潤的。就如陳日亮老師的“我即語文”的理念,“強調的其實是語文與人生健全發(fā)展的關系,通過語文活動達到生命的大境界”(錢理群語),語文這一學科甚至有關語文的所有知識已經(jīng)不是外在游離于生命主體的存在,而是內化于主體生命的血液和筋肉,生命已經(jīng)成為學科的一種詮釋和注解。寓于中而溢于外,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而然的境界。有了這種學的境界,教的智慧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福建師大文學院的汲安慶老師說,智慧的教育一定經(jīng)歷了主體生命的潤澤和牧養(yǎng),像水一樣靈動,像地一樣肥沃,像草一樣繁茂,像花一樣芬芳。
二、智慧的教者需具備的要素
1.眼光長遠,心態(tài)包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最急不得的事。不能像梁實秋所描繪的那樣:“孩子剛學會騎木馬,父母便幻想他將來指揮十萬雄師之馬上雄姿;孩子才把一曲抗戰(zhàn)小曲哼得上口,父母便幻想他將來喉聲一囀彩聲雷動時的光景;孩子偶然撥動算盤,父母便暗中揣想他將來或能掌握財政大權,同時兼營投機買賣……”然而,現(xiàn)在的教育最是急功近利?!翱伎伎?,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睕]有耐心的等待,只有“只爭朝夕”的你追我趕。于是,老師和學生的青春就荒蕪在沒有多大實在意義的題海戰(zhàn)役之中。急功近利也就唯利是圖,漸漸的為師者和為學者也就耐不住寂寞地浮躁起來,君不見街頭巷尾各種學習的速成班,多少課堂速成教學法。
功利的教育是鼠目寸光的教育,也是偏執(zhí)狹隘的教育。也因此,它無法包容愛和美,無法理解似傻卻真的執(zhí)著的靜好。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小的時候,曾將一把石子遞給雜貨鋪老板“買糖”,雜貨鋪的老板遲疑了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賣”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生?!?/p>
這個雜貨鋪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者的智慧與情懷,他沒有以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維護了一個幼小生命的尊嚴。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所以也找不到一種通用的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的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勤讀、細讀,用智慧與理性去讀。
2.因材施教,引導得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所有剛入學的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能提20多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多桶,那么,就會損害他的力氣,明天想干都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yī)院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用智慧去對待差異。劉衛(wèi)平校長在《少教,才能多學》一書中也說到,好的教育絕對不是讓姚明去跳水,讓郭晶晶去打籃球。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各展其長、各得其所的教育,該跑步的去跑步,該跳高的去跳高,該踢球的去踢球。
《菜根譚》有云:“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敝腔鄣慕逃龖撌且蚱鋭荨⒁蚱鋾r、因其人而利導之的教育,而不是強人所難、揭人所短的象牙塔里的自說自話。現(xiàn)在的教育為什么低效、無效,甚至反效?歸根結底,和教師的無力引導、無法引導乃至錯誤引導關系極大。自己昏昏,是無法使人昭昭的。有多少老師是抱著教材和現(xiàn)成的教案講義,守著所謂專家的觀點和結論在誤人子弟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思想不曾浸潤學習,有深度的理論書籍讀不下去,教育研究的最新進展毫不知曉,如何具備敢架輕舟,勇力潮頭,指引方向的能力?
3.形成個性,獨具魅力
有人說,工業(yè)化、商業(yè)化、信息化時代的共同特點是不提倡叛逆、個性,特立獨行,只講究服從、復制,千篇一律。然而教育卻是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智慧的教育尤其如此,“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整齊劃一固然有整齊劃一的美,百花齊放,參差多態(tài),才是作為發(fā)展人、塑造人、成就人的教育之根本。許多有建樹的大家、名家,基于自身對世界獨特認識的眼光,以異于常人的外在表現(xiàn)和行動,高蹈出世,遺世獨立,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一道絢麗的風景。只要這種行動不觸碰道德的底線,不傷害別人的利益,都是值得稱頌而應該得到呵護的。因為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發(fā)現(xiàn)不同個體差異的學生的閃光點,也才能更珍惜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出軌”和“創(chuàng)新”。
反觀我們的教育,有多少教師能本乎良心,著眼于教育的立德、立心、立人,為學生的人生做有個性的考慮?重術輕道,重分輕德,以自我為體,以學生為用,漠視個體獨特的生命表達,輕蔑自由發(fā)展的成長需要。
智慧的“學”和智慧“教”,是一種和諧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兩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智慧的“學”是智慧的“教”的深根、沃土和牢基。只有滲透智慧的學習和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茁壯的參天大樹、繁茂的鮮花綠柳和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這樣的教育才值得生命駐足、流連和贊嘆。
參考文獻:
[1]白春屹.中學語文教師角色現(xiàn)代轉型思辨[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王迎春.新世紀中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論[D].揚州大學,20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