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嵐
【摘要】本文以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優(yōu)勢為立足點,闡述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特殊作用,為語文課程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活力,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嶄新的平臺。
【關鍵詞】多媒體 激發(fā)興趣 突破難點 豐富想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38-01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生活上的巨大變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多媒體對我們教學所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不但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也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就自身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在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就是課前的幾分鐘,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每個老師教學的首要任務。然而,教師枯燥無味的敘述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此時采用多媒體,它所展示出來的形、像能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覺,瞬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因此,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體,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枯燥的內(nèi)容聲情并茂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就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學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時,文章用樸實富有真情的筆墨塑造了母親嚴父兼慈母的形象,由于學生對文中母親的形象無法產(chǎn)生相應的認同感,因而教學本文時我先播放一小段溫情的視頻,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赌赣H》。閻維文的聲情并茂加上視頻中展現(xiàn)的細膩感人的母愛片段,感染了班級的每一位學生,他們很容易就能進入到情境中,感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有了這個基礎,再回到文本中感知母親的人物形象,這就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突破時空,了解背景
學習某些課文,需要了解時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在介紹背景時,要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滲透,但是,老師如果僅僅只是單純地用語言詳細地敘述,學生往往容易產(chǎn)生疲勞感,這就是典型的說得多但收效甚微。那么此刻的多媒體技術就能很好地派上了用場,靈活的使用能使你的教學如魚得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學習魯迅的《雪》、郭沫若的《雷電頌》、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等題材的課文,由于這些課文的內(nèi)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收集到的與本文教學有關的圖片、影視資料,播放給學生看,這就很好地替換了老師枯燥的講述,且彌補了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課文理解障礙。
如韓愈的《馬說》,這篇課文的年代離學生過于遙遠,學生無法明白作者寫作本文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么,這時就需要多媒體的幫助,故一上課,就用多媒體展示了韓愈當時所處社會的境況,并且展示了一個懷才不遇的文人所承受的內(nèi)心痛苦。把學生帶入到當年的特定時代,突破了時空,化遠為近,使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感作者所感,為學習本課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教師教起課文就更得心應手。
三、化虛為實,突破難點
在中學階段,學生們?nèi)匀灰跃唧w形象化的思維為主,然而有些課文涉及的知識點較為專業(yè)、復雜,以初中生所積累的知識水平,理解起來是較為困難的,即使反復讀也難以領會、感悟其中的深意。而這些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是必須掌握的難點,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習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還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時,學生對文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這句話的描述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僅憑老師口頭敘述,口干舌燥也無濟于事。因而在教學中,我沒有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將這句話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用畫面展示出來,結(jié)合畫面再對學生進行細致的闡述,使學生能夠清楚直觀地了解這句話的含義,豁然領悟,從圖片中感悟到蘇州園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巧妙之處。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從而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實現(xiàn)了讀中感悟。
四、豐富體驗,激發(fā)想象
聲像資料可以適當?shù)貑拘褜W生對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有利于學生細致地捕捉生活中一些轉(zhuǎn)瞬即逝的細節(jié)。而這一切,對于閱歷有限,以形象思維見長的中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在文中,作者把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與對雷電的斗爭結(jié)合起來描寫,創(chuàng)設了激烈的場面,表現(xiàn)出了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大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有很強烈的號召力。教學這樣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并不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而且他們的想象力也有限。這時,多媒體就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隨著慷慨激昂的朗讀帶,加上與之同步的錄像畫面,很好地把學生帶進了當時的場景中,與作者感同身受。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到了海燕的大智大勇,也能從中聯(lián)想到當時的革命戰(zhàn)爭形勢的嚴峻。
五、學練結(jié)合,有效訓練
以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作文”為例,都說語文來源于生活,但由于學生生活閱歷不夠豐富,如果課堂上僅憑老師的一張嘴,往往是唱獨角戲,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覺得把重點都教給了學生,但對學生來說卻無從下手,寫出來的文章枯燥無味。而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花草樹木、鳥木蟲魚,化抽象的為真實可感的事物,則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作文學習的效果。
此外,學生寫作之后,老師可以借助投影儀這個平臺,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投在大屏幕上,讓同學們分享,并進行小組討論,吸收作文中的精華,并對不足之處進行修改,不僅真實直觀,有利于擴大學生交流的范圍,還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使改作文不再局限于教師的專權(quán),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能更好地對作文進行批注,利用多媒體達成的效果,是將作文學習的主動權(quán)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地馳騁在寫作這片天地中,體驗到進步的喜悅與成功的樂趣,為今后極大地提高寫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效果方面,顯示出了強大的優(yōu)勢。我們要深入研究和恰當?shù)卦O計、開發(fā)、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發(fā)揮其特殊功能和藝術的魅力,讓語文的課堂充滿溫度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