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絲雨
(山東省日照市新營中學)
摘 要:所謂學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差但表現(xiàn)尚好或學習差、紀律行為習慣差的學生。也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在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可以借助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學困生進行額外的功課輔導。
關鍵詞:學困生;網(wǎng)絡;轉化
后進生的轉化從來不是一個新課題,從19世紀初至今,國外關于后進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也開始有了關于后進生研究的歷史記錄。作為一名剛剛工作4年的新老師,我也一直不斷地在嘗試、探索后進生的轉化。
后進生的學習方式包含了后進生不同的家庭、班級學習環(huán)境、學習動機、態(tài)度、習慣、興趣、情感、性格愛好和自我意識等,所以,后進生的轉化并不是單一做到哪一個方面就可以徹底實現(xiàn),可是僅憑在學校里有限的時間要想把這些因素一一顧及到,又有些力不從心,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恰好解決了這個矛盾。
首先,網(wǎng)絡幫助我走進了孩子的內心,和這些平日在學校不乖、成績不優(yōu)秀的孩子成為可以互相信任的朋友。作為一名80后,QQ、微博、微信伴隨著我的成長。這里面有我的親朋好友,卻唯獨沒有我的學生。雖然自己一直提倡愛學生,可心里面卻不自覺地提防著他們,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他們知曉。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禁想到,孩子們是不是從內心里也是在同樣提防著我呢?而后進生的轉化沒有感情為基礎,又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于是,我公布了我的QQ號、微信號、微博賬號,孩子們和家長們紛紛申請和我互加為好友,在網(wǎng)絡里,我們的朋友圈、日志可以彼此瀏覽,我們坦誠相待,暢所欲言。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從網(wǎng)絡走下來看我的眼神也開始變得溫暖而不只是學生對老師的
敬畏。
其次,網(wǎng)絡讓我和學困生家長的交流變得更直接、更深入。上海市教育科學院通過研究將學困生劃分為暫時性困難、能力型困難、動力型困難、整體型困難四種類型。不管哪一種類型,家庭都對孩子起到了最重要、最直接的影響。有好多孩子的家長付出了精力和金錢,在物質上做到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可仍然改變不了孩子學習困難的現(xiàn)狀,通過了解,我發(fā)現(xiàn),家長有心卻辦法不得當,一味地滿足或者一味地退讓或者一味地嘮叨,讓孩子變得一聽就煩,甚至同樣的話,從家長口里說出來變得像空氣一樣輕薄,根本聽不進去。很多家長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覺得丟人,不好意思和我聯(lián)系,而我也有顧慮,怕自己總是給家長打電話久了會讓家長有壓力。通過網(wǎng)絡,我們組建了一個家長群,不光有學困生的家長,也有學習優(yōu)秀孩子的家長,大家在群里分享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困惑就提出來,我和家長們一起想辦法解決。特殊情況的時候,我就和家長啟動私聊模式,在第一時間內做到了及時的溝通。有了家長的配合,學困生的轉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對后進生課下輔導的全程跟進,讓孩子們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可以即時提問。由于受課堂時間以及課程進度的限制,造成了很多孩子被迫成為學困生。這些孩子不善于或者不敢于提問,擔心自己的問題太簡單老師會笑話,擔心面對面提問時答不出問題而緊張,顧慮越多,不明白問題的積累就越多,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真正的學困生。我告訴這些孩子們,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隨時通過QQ或者微信或者郵箱與我聯(lián)系,把問題拍成圖片或者語音留言,我會在第一時間給予詳細解答。解答的形式有時是留言,有時是圖片,有時是帶語音視頻。孩子們慢慢習慣了這樣的提問方式,變得越來越愿意主動來問,弄明白的問題越來越多,提問的熱情越來越高,我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的自信和對數(shù)學的熱愛。網(wǎng)絡成了孩子們共享知識的平臺。網(wǎng)絡不光給我提供了一種課下輔導方式,還給了孩子們一個強大的后盾,孩子們知道,我隨時都會在她身邊,陪著她一起前行。
第四,網(wǎng)絡帶給孩子們每一次小小成功的喜悅,引導著孩子們開始不自覺地想把優(yōu)秀當成一種習慣。孩子們平時在學校的每一點小進步我都記下來,及時大肆地在家長群里公開表揚。這些孩子,平日都是成績靠后的學困生,他們習慣了躲在優(yōu)秀孩子的后面,這些孩子的家長也習慣了自己的孩子在批評被提醒之列。在網(wǎng)絡這樣的群里,既廣泛隆重,又沒有那么的正式,讓孩子和家長都體驗到了優(yōu)秀的滋味,產(chǎn)生了想要一直優(yōu)秀下去的愿望。有的時候,我不在群里表揚,會通過發(fā)表日志、發(fā)表狀態(tài)的方式來表達我對這些學困孩子的珍惜和喜愛,雖然沒有直接說,可孩子們卻都能看到、能感受到。
網(wǎng)絡將一個大的世界變小,又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小世界里了解外面的大世界。一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學會從網(wǎng)絡中汲取營養(yǎng)。通過利用網(wǎng)絡對學困生的轉化,讓我嘗到了甜頭,體驗到了便利與高效。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學生的轉化,更是對我自己思想的一種轉化。我想,也許在更多的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這把利劍,披荊斬棘,解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很多困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
[2]李獻林,張淑清.學困生心理特征與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