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秋
(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
摘 要:自新課改以來,高中英語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多方面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對于學生說、寫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欠缺,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課時緊張和應試壓力。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在說寫能力培養(yǎng)方面,應先有充分的輸入,然后才有較為有效的輸出?;趯W校二位教師的同課異構,論述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激發(fā)學生語言的輸出欲望和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案例分析;輸出;說寫課
一、前言
語言學習需要一定輸入的基礎才有輸出。輸入假設是20世紀80年代早期Krashen提出的,其對于第二語言或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又稱為i+l理論。
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參加考試,而我省采用的是全國卷3英語測試卷,包含閱讀理解四篇、七選五一篇、完形填空一篇、語篇填空一篇、短文改錯一篇以及書面表達。高考英語這一學科并沒有包含英語口語的測試,因此,從應試角度出發(fā),教師和學生在高中三年的英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很少涉及口語練習。書面表達也是為應試而練,比如用相關資料的話題引導學生按照給出的句型結構、篇章結構來進行操練,多為應試性機械式的練習模式,未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
本課題是必修2第三單元機器人的Using Language部分的讀、說、寫課,該課型要求教師將課程設計為讀說寫課,學生通過閱讀機器人安迪介紹自己和自己的比賽經歷對機器人進行從名字、尺寸、功能、特點到價格的簡單描述,從而達到說的目的,然后通過說的沉淀和累積,學生再靜下心來進行寫作,描述介紹自己理想的機器人。
二、正文
1.教案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看,兩位教師的設計思路大相徑庭,出發(fā)點和教學過程以及整個課堂的使用效率完全不同。
A教師采用先輸入再輸出的方式,第一步:以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Baymax大白引入課程,學生觀看電影的一個場景及大白與主人翁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在這個簡短的場景中,大白做了自我介紹,講述自己的名字、功能,學生通過觀看電影片段后,由教師引導說出該機器人的名字,描述大白的外貌、功能和特點。描述完大白的基本信息后,A教師又趁熱展示更多的機器人圖片,激發(fā)學生描述機器人的外貌、功能和特點。第二步: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了很多描述機器人的詞匯和短語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理想中的機器人,并和同桌進行描述介紹。學生進行了思考后,教師邀請了一位同學,詢問機器人的四個方面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設想的機器人進行回答和描述。這就為學生鋪墊了說的句式和范例?;A薄弱的學生就可以按照教師和那位學生的范例進行對話。五分鐘后,教師邀請兩組學生展示他們的對話。第三步:說的目的達到后,教師更為學生做了更好的榜樣,教師通過使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自己理想的機器人,最后將描述的內容呈現在PPT上,請學生勾畫有用的句型和表達方式并總結文章結構,為學生的寫做好鋪墊。第四步:學生通過之前的說和教師的范例,自己進行寫的部分。第五步:學生寫完后,教師呈現給學生書面表達的評價模式,從標點、單詞拼寫、句型、文章結構和書寫五個方面來進行評價。教師用一個學生的書面表達作為范例,用投影儀的方式展現評分過程,為學生從簡單的詞匯到短語表達做好鋪墊,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學生再兩兩交換互評。第六步:教師帶領學生總結課堂所學內容并進行情感升華,希望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第七步:作業(yè)——學生畫出自己的機器人。
B教師的教學計劃將整個課堂翻轉過來,運用最近比較受歡迎的翻轉課堂的式,通過任務的分配和完成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步:引入部分,B教師展現了一組人和圍棋機大戰(zhàn)的圖片,激發(fā)學生對于機器人的暢想,并通過展現更多的機器人圖片說明機器人的功能。第二步:學生設計自己的機器人,將學生分為六組,每一組選出一個發(fā)言人,由發(fā)言人介紹自己組內的機器人。說的部分,由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來展示,要求學生在四分鐘內講自己的機器人的名字、外觀、尺寸、特點、工作等。說的過程學生可以參看教師給出的提單上的提示。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投票評價哪個是最好的機器人。第三步:每一名學生都用書面表達第二組的機器人,學生在寫的過程中需按照教師的要求,描述機器人的名字、價格、市場潛能、外貌、尺寸、特點、工作等,學生表達所用的句式可以參看教材23頁上的句型。教師在學生寫的過程中,在教室來回走動給予學生指導。第四步:學生完成寫的任務后,教師分別選擇第四、五和六組的一篇來進行展示朗讀,再由第一、二、三組進行投票打分,選出最好的書面表達,并進行簡短的頒獎。
2.教學法
兩位教師都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通過任務的形式安排學生完成說和寫的活動,并且都是先口頭表達再書面表達。不同之處在于A教師的課堂引入讓學生從簡單的單詞說起,到短語的介紹再到句子的描述,給學生做了很好的鋪墊,并在學生思考后,與一個同學進行一問一答的模式,給學生現場展示了一組對話,并將對話的提綱以及問題的提問方式展現在PPT上,每個學生都得到口語的操練,對于口語表達薄弱和表達欲望不強的學生來說,都起到了促進和激發(fā)作用。
B教師的說的部分是由學生課前準備,通過給參考的詞匯和句型,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并節(jié)約了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創(chuàng)造機器人的時間,而且課前的準備時間更為充裕,更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說的時候的信心塑造。翻轉教學法,讓學生自己預習準備,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現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寫的部分,兩位教師都是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當堂寫作,時間充裕,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并對作文進行了評價。學生不光會寫而且學會了如何去按照評價標準拿到高分,使自己的作文水平能夠得到提高。
3.課堂效果
兩位教師的課堂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說和寫的活動中,在這堂課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學會了如何從基本的幾個方面來介紹自己的機器人,嘗試自己書面描述自己的機器人,并了解了書面表達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在以后的說和寫中,相信學生都能夠更有信心、更有方向。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除了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體會到了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帶給人類的便捷與利益。特別是在說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器人時,人人都很用心地在為自己的機器人想名字、功能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全被教師調動起來了,可以看出,學生在這堂課是快樂的學習者,教師充分發(fā)揮了引導的作用。
總之,英語課堂教學以模塊的方式分為很多種課型,聽、說、讀、寫課,但是兩種課型的結合是一種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結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自主學習探究的形勢下,輸出再也不是難題。課堂的課型是對教師備課基本思路的一個框架約束,但不能成為一條死胡同,不同課型的結合與各種課堂教學方法的結合更是教師在備課前應該注意的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獲,讓教師自己教有所長的課才是一堂真正有利于教學雙方的課。高考改革正在路上,那么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該與之并肩
前行。
參考文獻:
Krashen S.T 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Long man,198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