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興華
【摘 要】 彝族地區(qū)的學生因為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落后的經濟文化的影響,導致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的填鴨式教學,對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良好的問題意識往往能驅使個體積極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重視并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從長遠看,也有助于學生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 問題意識;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學生的問題意識,主要表現為在認知活動中善于捕捉問題、發(fā)現問題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問題意識往往能驅使個體積極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并加強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從長遠看,也有助于學生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p>
因此,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一,倡導積極精神
1)質疑精神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提倡質疑精神的;中華民族要在世界競爭中自立、自強,必須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而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哥白尼不質疑“地球中心論”,就不可能創(chuàng)立“日心說”,就不會打破上帝造人的神話;愛因斯坦迷信牛頓三定律,就不可能創(chuàng)立“相對論”;所以質疑精神是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一要義,有質疑才會發(fā)現問題。
2)探究精神 有了自己的看法,產生了疑問,就要多方探索,尋求答案。經過一番探究,理解就會更深刻,進而提出更深刻的具有新穎的問題。所以探究能使問題深化,使問題變得更多,提問題的意識更強。
3)求真精神 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反對迷信權威。迷信權威不是實事求是,隨意打破權威也不是實事求是。無理數的發(fā)現經過相當長時期的斗爭才被人們接受,這是求真的結果。探究不一定很快找到正確答案,也許自以為找到了,其實全盤錯誤,這時要有求真勇氣。所以對于尚無把握的問題不要輕易下結論;同樣發(fā)現自己的答案不可靠時,也要有勇氣再去探尋真正的答案。在這樣不斷求真務實的過程,能夠提出大量的有一定分量的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1)營造學生樂于提問的氛圍。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也是數學問題的教學,是以數學問題為紐帶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發(fā)展的過程?!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睂W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彼詳祵W教學要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特點,教學目的要求,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找準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營造學生樂于提問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底面半徑3厘米,高10厘米的“飲料罐”。學生在操作中發(fā)現了問題:側面積不知道用什么形狀的紙來圍?這一問題解決后,又引發(fā)了新的問題:圍側面的長方形紙的長究竟應該是多少呢?啟發(fā)學生思考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在本案例里,教師把問題巧妙地寓于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生從情境出發(f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調動學生樂于提問的激情。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同時進行合理評價,能使學生樹立信心,調動學生樂于提問的激情。在教學中,我根據課堂實際,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于那些口頭表達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學生可讓他們先把問題寫出來在小組交流。學生通過在組內充分討論交流后,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比賽,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由全班同學仔細傾聽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組同學提的問題質量最高,哪組同學回答得最好。因為學生有強烈的好勝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發(fā)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這樣既能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使“我能問”的信心得到激發(fā)和強化。讓問題自覺走進每個學生的頭腦,給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討、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和積極的情感體念,讓“學習主人”的身份充分得以體現。教師只是在學生充分討論,情緒極其高漲的時候,及時地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引導,給予適時的點撥,才能讓學生撥開疑云,疏通障礙,更進一步理解并牢固掌握各知識點。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才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在教學中,我還采取樹立典型,以“點”帶面的做法,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提問的良好風氣。在競賽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開動腦筋主動提問而不做“觀眾”,能自覺地在“學中問”,“問中學”。長此以往學生提問的興趣越來越濃,甚至樂此不疲,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的良好習慣。
3)引導學生交流問題?,F代教學論中明確主張師生之間應進行全通道式的多項交往。它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民主和諧的氛圍,更強調生生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激勵、相互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把師生之間的問答變成同學之間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之間的互動”才能堪稱真正的“師生互動”。
例如,在教學“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后,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有最小公約數和最大公倍數?”小組內先討論再小組外展開辯論,同學們興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脫口說:“書上沒有提到,所以不存在?!庇械臓庌q說:“存在,因為不論是什么自然數最小的公約數都為1?!币灿械膿屩f:“每一個數都沒有最大的倍數,2個或2個以上的數也沒最大的倍數?!闭n堂氣氛趨向高潮,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辯論,大家對結論更加清晰了。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學生能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學生才能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4)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達爾文有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步驟,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捕捉“提問契機”,不但敢問,會問,而且善問。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高時,首先讓學生自學教材,認識什么叫三角形的高?接著讓學生動手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以三角形任意一條邊為底作高。由于學生畫的三角形各不相同,畫銳角三角形的同學,高正好在三角形內,順利地把高畫好了。而畫直角三角形與鈍角三角形的同學所作的高,有的在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上或不在三角形內,這時同學們紛紛提出問題:有的說我作的這條垂線與直角邊重合,有的說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不出垂線等等。通過對圖形的直觀理解,學生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求知欲很高,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
5)學會尋找生活中的問題?!皵祵W要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F實世界是數學豐富的源泉。因此,數學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現實充分地融合起來,要經常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增強問題意識。
例如,比的概念規(guī)定比的后項不能為0。而學生在觀看乒乓球、籃球等比賽時經常發(fā)現有像2:0、4:0這樣的比分。這就使學生認知產生了沖突,由此可以提出問題:我們所學的比與球賽中的比分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比的后項不可以是0?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學生逐步增強問題意識,提高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它能使學生實現自我,保護每個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捕捉每一個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