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毅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所前鎮(zhèn)初級中學)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這也是教師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任務。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文本解讀的有效指導呢?結(jié)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和他人的教學經(jīng)驗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探索
一、字斟句酌
作者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情感,我們也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觸摸作者的心境、心緒、心態(tài)??梢詮膬蓚€方面入手:
1.咬文嚼字
抓住一些意涵深遠的重點字詞,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學生在鑒賞語言的過程中,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深刻體會作品的內(nèi)蘊美,通過對美的形象的感受,對美的本質(zhì)的認識,去領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培養(yǎng)其高尚的審美情趣。
如《湖心亭看雪》教學中:
師:“你從什么地方看出大喜?”
A生:“問姓氏,與他們道別看出開心的。”
B生反駁:“金陵人開心,張岱不一定開心。”
師:“怎么不開心?”
B生:“強飲三大杯而別,勉強飲三大杯,心里不開心的?!?/p>
C生反駁:“強是不勝酒力,張岱因為天涯遇知音的痛快與豪爽,是開心的?!?/p>
一個“強”字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張岱的內(nèi)心“大喜”,更讓我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畫面感。
品味語言,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嚴謹。要“咬文嚼字”,力求透過字詞的表面進入它所體現(xiàn)的思想情感中。
2.抓關鍵性語句
每篇文章都有關鍵性語句,如總領句、過渡句、含蓄句、中心句等。抓住了這些關鍵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綱,找到了解讀文本的法門。
(1)抓提示全文內(nèi)容的總領句
在《孔乙己》教學中,根據(jù)小說末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一出,學生興趣盎然,邊研讀課文,邊積極思考,判斷真?zhèn)危瑢ふ乙罁?jù),深入分析外顯語言中的含義。
(2)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為了把文章的各個層次、段落銜接得嚴密緊湊,使之文脈貫通,作者常常巧妙地運用過渡的手法,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抓住過渡句,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結(jié)構。
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講了聞先生“學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兩部分之間,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白隽嗽僬f,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奥勏壬€有另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兩個句子使全文連綴緊密,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民主戰(zhàn)士兩方面的特點用極其簡明的語言概括出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抓意味深長的含蓄句
文本中語意含蓄、耐人咀嚼的關鍵句,常常使文章的主題更加突出。
如《信客》“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jīng)撐持不下去了?!币痪涫抢斫馕恼碌年P鍵。信客的放棄反映了社會風氣的變遷與他堅守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生的極大沖突,是城市的負面文化對整個社會的沖擊。也正是“文化苦旅”“苦”的根源。抓不住這一句,整篇文章的解讀就是隔靴搔癢。
(4)抓主旨句
主旨句,是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從主旨句入手設計問題,可以迅速有效地深入內(nèi)核。
《老王》一課的主旨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理解文本的關鍵。這句話可以分解:作者幸運嗎?老王為什么是不幸的?作者為什么感到愧怍?三個小問題抽絲剝繭直入文本核心。
二、比較對照
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改寫本與原文對照
有的文章在選入教材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被編者或作者作了修改;
如教《羚羊木雕》可這樣引導學生:
(1)“羚羊木雕”這標題是編者加的,而原題是“反悔”。問:“反悔”這一標題是站在文中哪位人物的立場上擬定的?
(2)編者為什么用“羚羊木雕”這個標題?從萬芳、父母、奶奶三個角度思考。
2.自己修改與原作對照
如《春》原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1)修改后變?yōu)椋耗勰鄣?,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2)與原句比較,原句好在哪里?
——“嫩嫩的,綠綠的”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放在句末,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這樣寫,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3.跟其他作家的同類作品比較
如教《安塞腰鼓》與《觀舞記》,比較語言、比較背景、比較舞蹈風格。
4.同一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比較
如杜甫《望岳》與《春望》比較,(1)比較“望”的內(nèi)容;(2)比較寫作背景;(3)比較所言的“志”;(4)比較詩歌風格。
三、歷史還原
1.作者生活還原
在學生的疑難處或課文的重點解讀處,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必然導致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大裂帶”。此時,我們?nèi)缒芮擅罱柚嚓P資料,拓展相關載體,還原作者生活,必然能助推學生對文本實現(xiàn)深度解讀。
《答謝中書書》教學片段:……
師:作者是什么人?請看投影(資料鏈接一),陶弘景,一位聲名顯赫的“山中宰相”為什么要給一個掌朝廷機密文書的官員
回信?
(資料一: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六經(jīng)諸子史傳無所不通。著述甚豐。曾作諸王侍讀,深受統(tǒng)治者賞識。梁武帝每遇大事,無不前往咨詢。書信不絕,月常數(shù)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師:為什么要以“山川之美”作為回信內(nèi)容?見投影(資料鏈接二、三、四)這封信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資料二:齊高祖問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保?/p>
(資料三: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欲聘其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并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qū)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
(資料四:“疇昔之意,不愿處人間,年登四十,志畢山藪。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齊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辭官歸隱茅山(今鎮(zhèn)江市句容縣)徘徊于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開始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
……
本案例中,我校一位教師巧妙利用相關資料,還原作者生活,讓學生很輕松地體味到了陶弘景與山水同樂,并期望與知音同賞山水的高遠意趣。
2.作品原稿還原
要尋求分析的切入口,有許多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修改稿。在《散步》教學時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3處文字,請將原句和改句做一比較,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并且評價刪改的效果。括號內(nèi)為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①原句: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②改句: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①原句: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②改句: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①原句: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②改句: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有比較才有鑒別,語言運用的好壞在比較中能得到最直觀的展現(xiàn)。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北M管文本內(nèi)容形式不一,但讀得多、看得多、想得多了自然能摸著門道。文本解讀路漫漫,但只要我們上路了,總會距離目的地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1]王紅玉.中學語文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吉林師范大學,2015.
[2]孟婕.初中語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