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fā)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jié)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fēng)光,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zhàn)士愛國精神的贊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shù)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shè)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fēng)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古詩詞中的大雁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雨霽雞棲早,風(fēng)高雁陣斜。(陸游《幽居》)
風(fēng)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樓晚眺》)
今年寒到江鄉(xiāng)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游《夜歸》)
秋雁多夜飛,前群后孤來。(梅堯臣《秋雁》)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瑤瑟怨》)
秋思贈遠
王涯
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guān)山覺別離。
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對妻子一往情深的摯愛真情。開頭兩句意思是:當年自己就立下心愿,與妻離別后,甘自獨守空??;幾年來,常常是“夢里關(guān)山”——歷盡千山萬水,和妻子相會,但醒來卻發(fā)覺兩人仍分隔兩地,處在別離之中。上句寫宿志兼點處境,下句寫夢幻兼訴情思,表現(xiàn)出詩人思念妻子的深情。相傳王涯對妻子情篤,雖做高官而“不蓄妓妾”(《唐才子傳》),讀了這首詩,更覺其情真意切了。后兩句,上句說“不見鄉(xiāng)書”,下句道“唯看新月”,從這對舉成文的語氣里,顯示了詩人對家書的時時渴盼:他多么想能像古代傳說那樣,突見雁足之上系著妻子的信件??!鄉(xiāng)書不見,唯見新月,一個“唯”字,透露出詩人無可奈何的悵惘。詩人對月懷人,浮想聯(lián)翩,仿佛那彎彎新月就像嬌妻的蛾眉。短短四句詩,卻寫得情真意切,末句以景結(jié)情,更給人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的無窮美感。
古詩中的“燕”和“雁”
在初中語文課本里帶“燕”和“雁”字的古詩詞出現(xiàn)的比較多。并且學(xué)生對這兩個字經(jīng)?;煜瑫鴮憰r常常弄錯。因此很有必要對“燕”和“雁”在古詩中所代表的意象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燕子是秋來南征,春來北往的候鳥。常在人家屋內(nèi)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蟲,對農(nóng)作物有益。并且它不輕易改換做巢的地點,給人的感覺如守約的老友。它們在人眼皮下生活,雄雌之間的卿卿我我,成年鳥對幼鳥的關(guān)愛,莫不與人類相似。正因為燕子在早春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并具有以上習(xí)性,所以,人們又常借燕子來表現(xiàn)春天的勃勃生機。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就有“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句子。此外還有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fēng)燕子斜”等詩句,都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春天的無限生機。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jié)。在詩中,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征著季節(jié)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把唷保仁侵复簛砬锶サ难嘧?,又使人聯(lián)想到像燕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把唷弊兂梢环N象征,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
大雁,也是一種候鳥,它卻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隊出現(xiàn)。隊形一絲不茍,襯以秋天的蕭瑟氣氛,愈顯一種蒼涼的壯美。正是大雁這種本能的流露,暗含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更容易牽動人們的羈旅之思,引起對家鄉(xiāng)及親人的思念。在初中語文課本里這種詠雁傷懷、托雁寄情的詠雁作品更是隨處可見。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既是羈旅抒懷,又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愁。還有王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寂寞和被貶的惆悵?當我們吟詠起范仲淹的“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時,又會馬上想到塞外的荒涼,秋天的蕭瑟,戰(zhàn)馬的悲鳴。作者思鄉(xiāng)卻不得歸,對親人的魂牽夢繞也只能靠大雁來抒發(fā)寄寓。
此外,據(jù)說大雁還能夠傳遞書信。史載,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反復(fù)無常的單于扣留達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實情,讓新派出的漢使對單于說:“漢朝天子獵到一只北來的大雁,雁腿上系著一封信,寫著蘇武正在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單于見道破天機,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傍櫻銈鲿币辉~即由此而來。這就更誘使墨客文人對雁的偏愛和吟詠。
因此,對于“燕”和“雁”在古詩中的意象,我們還應(yīng)細細區(qū)分,慢慢品味,到古代文人留給我們的優(yōu)秀詩篇中去體會人世間的聚散離合,喜樂傷悲。
每到黃葉紛飛的季節(jié),仰視萬里霜天,常??梢钥吹揭蝗喝耗巷w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隊列,時“一”字排開,時交叉成“人”,古人常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等。雁屬候鳥,春秋遷徙,因此自然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的詩句。在古詩詞中,雁這一意象往往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常與季節(jié)的更替、時間的流逝、逆旅的游子、憑欄的思婦等內(nèi)容緊密相連。或渲染氣氛,表現(xiàn)環(huán)境悲凄;或狀寫景物,表現(xiàn)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xiàn)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xiàn)孤傲落寞。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其他物類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