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麥
美食片是一種“藥”,有的治愈,有的致郁。
《深夜食堂》最早是安倍夜郎的一部漫畫,講的是在車水馬龍的東京新宿的一條小巷里,有家小飯屋,歐吉桑老板把他的營業(yè)時間設(shè)定為午夜12點到次日清晨7點。這個看起來50來歲的老板,也是店里唯一的員工,他親自下廚,親自上菜、倒酒,偶爾和客人閑聊幾句,雖然講話不多,但是一張口總能戳中人心。他的左臉上有一道劃過眼睛的刀疤,這使他看起來飽經(jīng)滄桑,卻又不缺乏故事,從來沒有人問過他的來歷,想必他也不會講。
日本電影版《深夜食堂》劇照(2014)
這個名為“深夜食堂”的居酒屋,是店老板的整個世界,也是食客的心靈舞臺,在這里,每個人都愿意和陌生人講出自己的故事。大叔做的菜都很家常、簡單,也很細心,眼神似乎可以穿透食物,也看穿食客的心思。居酒屋的菜單有限,豚汁套餐,每位客人限點三杯酒。人們通常只按自己的喜好隨意點些酒菜,老板就按客人的要求,利用現(xiàn)有食材做出來。這里的客人很雜,有富人和窮人,辛勤的辦公室職員、課長,有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有混跡新宿歌舞伎町的幫派成員,有脫衣舞娘甚至AV演員,有紅不起來的歌手,也有小商業(yè)經(jīng)營者……這些不同的職業(yè)組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形態(tài),看似不同的身份,卻有著相似的平凡人生、孤獨和情感,當(dāng)他們坐在食物面前,每個人都變得平等起來……
上周,步深受歡迎的日版同名劇集的后塵,黃磊領(lǐng)銜主演的中國版電視劇《深夜食堂》也上映了。幾天后,這部劇刷新了“豆瓣”有史以來最差的影視劇評分紀錄,截至發(fā)稿前,7萬用戶給出了2.4的低分(最低分2分),將近九成給出了一顆星(2分)。作為投資公司股東的黃磊,先后在2015、2016年投資了兩部日本熱門影視劇的翻拍,卻都成績不佳,特別是這部《深夜食堂》。
在網(wǎng)上,關(guān)于《深夜食堂》的評價,使電視劇陷入了一場關(guān)于“文化正義”的戰(zhàn)爭。一方面有人認為電視劇還可以,而大多數(shù)人覺得,黃磊版既想搭大IP的順風(fēng)車,又想封住“原版粉”。這種幾乎是懶惰的翻拍方式,沒有將故事做成中國版的深夜飲食,脫離了中國民間的飲食習(xí)慣,又沒有描寫平凡的故事,創(chuàng)作者喜歡將人物拔高到一種境界,對于小人物描寫的不屑、不齒流露閑筆,像是一種對細節(jié)的怠慢,而這恰恰是日本影視劇中襯托人設(shè)最重要的組成。
對于美食片,幾乎全世界的觀眾都有一種“借食物比喻人生”的觀看標準。9年前開播的日版《深夜食堂》更是美食片中的經(jīng)典,其講故事的方式也成為一種主流的情感觀,一些觀眾甚至對劇中的菜品都了如指掌。因此,在中版《深夜食堂》上映后,激怒的首先是一群棲息在豆瓣上的觀劇精英。
那么黃磊版的《深夜食堂》到底有什么問題呢?影評的意見大多集中在三點:廣告植入、抄襲和演技差。“茶泡飯三姐妹”變成“泡面三姐妹”恰不是因為國情,而是因為頻繁的廣告植入。根據(jù)中國消費網(wǎng)顯示,泡面行業(yè)在中國的銷售已經(jīng)連續(xù)5年下跌,在美食劇成為一種熱門,送餐變得越來越方便的今天,很多人已經(jīng)遠離了對泡面的熱忱。當(dāng)然,在劇中,讓人抓狂的不只是三位女生對于泡面的高漲熱情,而是老壇酸菜的反復(fù)植入,最終成為引爆罵戰(zhàn)的導(dǎo)火索。
有人統(tǒng)計了,《深夜食堂》前4集出現(xiàn)的品牌已達19個,為了與美食劇調(diào)性保持一致,快消品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其中包括燒水壺、泡面、可樂、啤酒、保險塑料袋等。為了刻畫人物身份,《深夜食堂》也將商業(yè)機構(gòu)與人物相結(jié)合,在40集的體量中反復(fù)插入19個品牌的廣告植入和口播,難怪有人將其稱為“廣告食堂”。而反觀歐美商業(yè)電影,廣告植入也不在少數(shù),例如《變形金剛》、《黑衣人》、“007”系列等,在《機械公敵》中,男主角的植入不但沒有給觀眾帶來不適應(yīng)感,匡威鞋和跑車本身具備的質(zhì)感和文化符號,反而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元素。
或許中國版《深夜食堂》的制片方認為買了版權(quán),就不會有抄襲之嫌。然而這恰恰不是“東施效顰”最好的理由。在劇中,黃磊也穿上了日本傳統(tǒng)料理人的制服,印上了刀疤,在與日劇格局幾乎相似的置景中表演。為了試圖保持那種“匠人的尊嚴感”,從手起刀落,切菜、擺盤,演員和攝像都模擬了原版,然而這空洞的模仿仍給人一種不精致的感覺,粗糙的做法讓人覺得缺乏誠意。金承佑、南太鉉主演的韓國版《深夜食堂》雖基本按照日劇原版的感覺走,但在飲食上做了調(diào)整,例如中版里面成為眾矢之的的“首集紅香腸”,韓國人索性改成了本土的煎年糕。
雖說中、日、韓三國民眾對于彼此的食物相對接受,但是對于深夜入胃的吃食,多數(shù)人還是會選擇最熟悉的味道,聊以慰藉黑夜的漫長。
日本的美食片為什么那么好看呢?《海鷗食堂》講的是三個性格與年紀各異的日本女性,在遙遠的芬蘭以最質(zhì)樸的食物拉近當(dāng)?shù)厝说男?《南極料理人》講的是7位科考隊員在南極枯燥的生活中,把吃看成最大的樂趣;《孤獨的美食家》男主角五郎,借工作之便在出差地周邊的美食店駐足,自由享用各種食物;《有問題的餐廳》說的是幾位女性為了對抗社會的大男子主義,一同開餐廳的故事;《三星營養(yǎng)午餐》講述了烹飪小天才在一檔制作營養(yǎng)午餐的電視節(jié)目中,決心把午餐也做成米其林三星水準;《小森林》則讓女主回歸自然,遠離都市的喧囂和浮躁,參與村民的勞動,用雙手打造渺小卻舒適的生活……
拿到《深夜食堂》的日本漫畫,幾乎從哪一頁都能輕松看進去,這是食物的某種魅力,似乎也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上的共鳴。其實,作者安倍夜郎也無非是端出些例如芋頭燉烏賊、涼面、豬肝炒韭菜、奶油燉菜、烤飯團、青椒鑲?cè)?、洋蔥圈、果醋茄子炒五花肉、冷豆腐洋蔥絲……這樣的大眾食物。
日本電影版《深夜食堂》劇照(2014)
說實話,這家餐廳也“很不現(xiàn)實”。即便是在日本,其中的有些菜品,幾乎都很難在那些年輕人愿意去的居酒屋里找到,因為它土、過時,顯不出廚人的技術(shù),更顯不出餐廳的高檔,賣不上價錢,不能帶給所有食客味蕾上的刺激,它們甚至不是一種“高尚階級”愿意點來果腹的食物。然而正是因為處于這種“非現(xiàn)實”的餐廳,正是這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食物被用心烹制,擺在一個粗陶器皿中,它竟然也能散發(fā)出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它開啟的不只是食客的味蕾,也是一個人深埋的回憶,一個人的情感??梢哉f漫畫《深夜食堂》,就像個告解室。在這里人和食物都不分階級,每個人在食物面前都如此的平等,絲毫不會為某一道菜、某一種記憶,感到羞愧。
漫畫《深夜食堂》最動人的部分,是作者與美食家飯島奈美的對話,他們不覺得自己是“美食藝術(shù)家”,甚至對這些稱謂感到好笑。談及記憶與人生,飯島奈美說,之所以投身美食,只因為當(dāng)年她曾為暗戀的男生每天做便當(dāng)表達心意,堅持了很多年后,男生并沒有接受她的感情,而是鼓勵她成為專業(yè)的料理人。
日版電視劇的男主演小林薰也說過,《深夜食堂》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借著美食說人心。人們對味道的記憶甚至好感都停留在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感之上。作為京都人的他,在童年和成長的記憶里,生的青花魚蘸上醋,和飯團捏在一起吃的壽司,就是他的最愛,至今未變。他面對這個食物時,就好像回到當(dāng)年在京都,那個3歲的自己。
經(jīng)歷過戰(zhàn)后的貧困,在如今四五十歲左右的日本人記憶中,那些熟悉的家常味道,不是魚肉,而是肉的邊角料;不是精貴的菜和水果,而是腌菜拌米飯的香味。薄薄的三明治、素然無味的面條、清淡的飯團、撈不起菜碎的清湯、偶然入口的奶香氣味,卻也散發(fā)著生活之趣和希望。夜郎筆下這些樸素的料理,似乎能喚起日本一代人的記憶,像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貧窮時期,隨便湊幾道食材臨時做的飯,盡管它早已不是那些人的日常飲食,可是每聞到那種舊時的飯香,一些記憶就會涌上心頭。
《深夜食堂》中的飯食并非出自小林薰之手,飯島奈美是幕后真正的操刀者。在她的《深夜食堂,嚴選之味》一書中,詳細列出了這些來自民間的、鮮有復(fù)雜工序的美味教程。直到今天,奈美仍認為那是日本人的“家庭之光”,給平凡的食物“平添光環(huán)”是主婦們的技能。當(dāng)孩子們打開母親為他們做的午餐便當(dāng),可能已經(jīng)沒有了幾十年前的興奮感,但是那些偶爾分享食物的小日子所帶來的歡愉,仍舊會是他們未來的回憶。
如今,美食片是很多城市人的下飯“佐料”,有時也是治愈的良藥。精致的視覺感受,恰到好處的溫情和小幽默,使它正在成為一種精神陪伴。在《美食總動員》中有這樣一段話: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偉大的美食家,但是真正的美食家可以來自任何一個地方。這或許才是人們從觀看美食片中需要獲得的。
(實習(xí)生糊糊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