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
那邊住著幾個漏粉的,那邊住著幾個養(yǎng)豬的。養(yǎng)豬的那廂房里還住著一個拉磨的。那拉磨的,夜里打著梆子通夜的打。養(yǎng)豬的那一家有幾個閑散雜人,常常聚在一起唱著秦腔,拉著胡琴。西南角上那漏粉的則歡喜在晴天里邊唱一個《嘆五更》。
他們雖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嘆五更,但是并不是繁華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們看見了光明,或是希望著光明,這些都不是的。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了。
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寒涼,卻因此而來了悲哀。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逆來的,順受了。
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響,他越打得激烈,人們越說那聲音凄涼。
因為他單單的響音,沒有同調(diào)。
(節(jié)選自蕭紅《呼蘭河傳》。題目為編者加)
賞讀
這一部分是純粹的記敘,沒有任何辭藻的粉飾,恰似對生活場景的復(fù)制粘貼,顯得很冷靜,以至于冷靜到冰涼。但這看似客觀而冷靜的敘述,實則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感情。
大家不妨讀一下這樣的句子:“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讀罷,是不是滿心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悲哀與絕望?
課下練筆
我國著名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茅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它不像是一部嚴(yán)格意義的小說,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fēng)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p>
你認(rèn)同這種說法嗎?請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談?wù)勛约旱目捶ǎú簧儆?00字,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