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直到家長接到催債電話和短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數(shù)十名學生才意識到自己欠了高額債務,有人冒用他們的身份信息在網貸平臺上貸款近百萬元逾期未還。所有學生都將矛頭指向了王曉亮,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的學生輔導員,2016年碩士畢業(yè)于該校。受騙學生表示,他們對網貸“完全不知情”,是因為王曉亮有值得信賴的輔導員身份才輕信了他。(4月10日《中國青年報》)
為人師表 拒做欲望的木偶
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lián)網經濟,網絡借貸陷入了“野蠻生長”的境地。由網絡借貸引發(fā)的悲劇層出不窮,“輔導員騙貸”尤其讓人揪心、痛心王曉亮憑借自己的身份優(yōu)勢,利用大學生對自己的信任,盜用學生的身份信息騙取網絡貸款,將所騙取的錢財用于還車貸、買家電、旅游等個人消費。直到東窗事發(fā),這位學生眼中光鮮的“前輔導員”,最終上演了“變形記”。
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里,一些投機者深諳印象管理的門道。在不為人知的幕后,王曉亮又隱伏著多少“不能說的秘密”?不僅學生被欺騙了,就連王曉亮的前妻也聲稱自己和家人被他欺騙了,王曉亮這名精明的“偽裝者”,顯然用自己精心編織的光環(huán)蒙蔽了不少人。
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裹挾下,熱衷于用炫耀性消費來建構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自己及其家庭的經濟實力卻又難以支撐,這位輔導員便將目光盯在了網絡借貸上。為了“來錢快”,王曉亮不惜盜用學生的身份信息,用大學生的名義申請網絡借貸,錢財卻進了自己的腰包。只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輔導員騙貸”早晚有穿幫的一天。
“輔導員騙貸”不僅給大學生及其家長帶來了困擾,也讓他們承受了心理上的傷害和精神上的痛苦。
失范行為 信任的根基很“受傷”
信任作為一種社會資本,既可以被生產,也可以被消耗。受騙的大學生現(xiàn)在不愿意相信王曉亮的任何一句話,是因為“輔導員騙貸”將他們傷害得太深,將信任的存量切割得所剩無幾。尤其是在身份社會逐漸向專業(yè)社會過渡的當下,高校輔導員的角色扮演如果背離了大學生及其家長的期待、偏離了社會規(guī)范,不可避免會遭遇公眾的“差評”。
在一個低度信任的社會里,信任只限于血親之中;在一個高信任度的社會里,信任會超越血緣關系。當前的社會信任困境,主要表現(xiàn)為特殊信任程度高,而普遍信任程度低。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依然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人際觀念,最信任的是家庭成員和親密朋友,其次為熟人、單位同事、一般朋友、鄰居,最不信任的就是網友和陌生人。輔導員和大學生朝夕相處,理應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是大學生值得托付信任的對象。“輔導員騙貸”恰恰就利用了這種難能可貴的信任,讓大學生“很受傷”。
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一個塑造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過程。王曉亮將自己塑造成為家境良好的“有錢人”形象,既是為了自欺欺人,也是為了欺騙他人。在一個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壞并樂于在文化上建構這樣的評價標準的時代里,為了過上有錢人的生活,一些人寧愿走上歪路甚至邪路。
獲得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首屆輔導員職業(yè)能力大賽一等獎的王曉亮,曾經發(fā)表過這樣的感言,“選擇了輔導員工作,就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道路。經過一年的工作歷練,我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與一批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一起成長,也體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有過歡樂,有過淚水,但從未有過后悔,因為選擇了輔導員崗位就是選擇了責任?!爆F(xiàn)在再來回顧這段話,頗有些諷刺意味;此刻風華正茂的王曉亮,或許沒有想到將來的自己會上演“變形記”。
失范行為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累加、不斷升級的過程。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隔離地帶,失范行為只會愈演愈烈、變本加厲。作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王曉亮或許正是有了之前投機取巧的成功經驗,才會導致“輔導員騙貸”的產生;如果王曉亮或者身邊的妻子、家人能夠及時警醒,讓欲望號列車早點停下來,及時地懸崖勒馬,“輔導員騙貸”或許就不會鬧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敢于質疑 向一切不合理說“NO”
“輔導員騙貸”,究其原因,固然有輔導員角色失范、底線失守、人性坍塌等因素,但也和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缺失密不可分。王曉亮以“幫朋友辦卡”或者“在校生領取創(chuàng)業(yè)補貼”的名義,騙取了部分大學生的儲蓄卡、密碼以及非常詳盡的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宿舍地址、父母姓名電話等,并配合王曉亮做了人臉識別。“輔導員騙貸”之所以能夠得逞,固然有王曉亮利用身份優(yōu)勢和信任存量的因素,但也不能忽略部分大學生的“輕率與糊涂”。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一些人卻精神缺“鈣”,患上了“軟骨病”。想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離不開自己的努力與奮斗;不愿意吃苦受累,不愿意等待,讓一些人在“走捷徑”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輔導員騙貸”讓王曉亮獲得了一時的體面與風光,卻讓他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這不僅傷害了學生們和家長們,也讓他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人性中的貪婪和欲望,讓這位昔日的輔導員迷失了自我。騙取網絡借貸資金為他“一夜暴富”提供了一個很有誘惑性的通道,畸形的發(fā)財夢讓他“手持心中的圣旗,滿面紅光地走向罪惡”,最終害人害己。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