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核心提示:某些習武者偏偏熱衷于制造神話,如果遇到較真者,自然就被亂拳打倒。
不久前,一段太極拳大師約戰(zhàn)綜合格斗選手的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綜合格斗教練徐曉冬以快速出拳的方式,將雷公太極創(chuàng)始人雷雷擊倒。
雖然此事爭議不小,但似乎應了一句老話:亂拳打死老師傅。武術師傅之間的“切磋”,往往是雙方按一定套路拳來腳往。就像京劇里的武戲,動作是“程式化”的。如果換上一個不按套路來的對手,即便是老拳師,也會非常狼狽,甚至被直取命脈。
所以“武林高手”們的約戰(zhàn),以花拳對繡腿,往往淪為天下笑柄。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吳氏太極拳宗師吳公儀,在澳門迎戰(zhàn)白鶴拳高手陳克夫。此事轟動一時,是金庸、梁羽生等武俠小說作家崛起的“時代精神”,但今天看視頻可知,此次比武儼然小兒揮拳互毆。
綜合格斗輕取傳統(tǒng)武術,讓武林高手出盡洋相,但仍然有人認為,傳統(tǒng)武術博大精深,是可以真“打”的。只是眼下武術界騙子太多,正是他們敗壞了武林清譽。連馬云也發(fā)表長文,說“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肯定是能實戰(zhàn)的”,把太極拳練到“英雄所向無敵”者雖少,但也確有其人。
既然傳統(tǒng)武術那么神乎其神,必定能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一定作用,史冊自然要對它大書特書。但找遍經(jīng)史子集,相關記載鮮有。關于武圣關羽,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只寫到他使一把青龍偃月刀殺敵。而據(jù)《宋史》記載,岳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于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
考諸歷史,武術其實是一個有關軍人和安保人員作戰(zhàn)技能的體系?!稘h書·藝文志》提到武術,其中除射法外,還有“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戈法四篇”等。其中手搏即是今之拳術和格斗。唐武則天首開武舉之例,考試科目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翹關等項。還有負重,據(jù)說負米重五斛,行二十步即為中第。
如果說武術是一個體系,拳術、格斗則應該算是其中的基本功,其用在于強身健體。特別是明清以降,這種基本功自成體系大發(fā)展。這下可把廣大圍觀群眾看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些文人加入了制造神話的行列。在《射雕英雄傳》中,宋朝文士黃裳傳下一部《九陰真經(jīng)》,王重陽、周伯通、梅超風、郭靖等僅得其皮毛,即成武功蓋世之豪杰??梢哉f,這是一個新神話體系。
至今仍有人相信,古代皇帝是靠所謂“大內(nèi)高手”來保平安的。清代武舉武狀元授御前一等侍衛(wèi),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wèi),二甲頭十名授三等侍衛(wèi),這就是所謂“大內(nèi)高手”了。他們的武功到底是什么?清武舉是先試馬步射,再比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合格者參加筆試。可見,古代體制認可與看重的武術是騎射與力量,而非今人心目中的拳術和格斗。
打拳可以舒筋活絡、強身健體,有益于修身養(yǎng)性,這倒是事實。但正如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的:“拳法似無預于大戰(zhàn)之技”。朱元璋奪取天下后,認為武術武學“無用”,干脆不設武舉。1901年,清廷以武科“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下詔永遠停止。
雖然與戰(zhàn)爭脫離關系,如果武術知足于強身健體的角色定位,也不妨其安身立命于現(xiàn)當代社會。但某些習武者偏偏熱衷于制造神話,如果遇到較真者,自然就被亂拳打倒。牛皮破處,一片狼藉。(支點雜志2017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