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款+苑甜甜+劉鑫+王俊芹
【摘 要】論文將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主要風險劃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構建了由6個二級指標和15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農村信用社風險評價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得出體系中各個類別的指標權重,以此從內部、外部以及綜合方面對農村信用社進行評價,便于監(jiān)管層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d the main risk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China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risks, constructed the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with 6 level two indexes and 15 level three indexes,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get the index weight of each category in the system. In this way, we can evaluate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from the internal, external and comprehensive aspect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風險評價體系;層次分析法
【Key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risk evaluation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5-0063-02
1 引言
農村信用社為“三農”提供資金支持,是農村的主要金融機構。如何評價農村信用社的風險狀況,為農村信用社針對不同情況的風險采取相應措施提供理論依據(jù),成為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風險評價體系[1],一方面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有效的風險評價工具,使農村金融機構能夠準確評估風險、抵御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另一方面,使農村金融機構準確認識到各類風險影響作用的大小,對農村金融機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方面分別選取指標對農村信用社風險進行評價,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出指標權重,最終構建評價模型。
2 風險評價體系指標選取
本文將農村信用社風險劃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通過整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用性原則、代表性原則分別選取內、外部風險的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
2.1 外部風險指標
外部風險主要包括貸款對象、市場環(huán)境、政策法律三個方面,表示由于貸款對象的信用程度、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政策的變化等原因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2.1.1 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貸款對象無法履行其按期還款的義務而給農村信用社帶來資金無法收回的經(jīng)濟損失的風險。選取不良貸款率、農業(yè)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變動率、不良貸款抵補率作為信用風險指示指標。不良貸款率反映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質量,其比率越高,說明貸款損失越大,風險越高。信用社貸款中農業(yè)貸款一般都占到很大比重,因而農業(yè)貸款的質量如何,不良貸款的比重如何,直接影響到農村信用社的信用風險情況。不良貸款變動率是通過測算次級、可疑和損失貸款等不良貸款的期末和期初的變化對風險進行動態(tài)評價。不良貸款抵補率反映了農村信用社對損失的不良貸款的抵補能力,比率越高說明抗風險能力越強。
2.1.2 市場風險
農村信用社的市場風險主要與利率有關,指的是農村信用社由于利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受到不利影響進而造成損失的風險,也就是利率風險。選取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利息回收率作為市場風險指示指標。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資產(chǎn)與利率敏感性的比值,是農村信用社預測調整資產(chǎn)負債結構的主要工具。利息回收率表示一年內的利息回收情況,側面反映了農村信用社的市場風險管理水平,比率越低,農村信用社賠付利息的風險越小。
2.1.3 體制風險
體制風險是農村信用社區(qū)別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特有風險,農村信用社在經(jīng)營過程中會因國家經(jīng)濟政策或法規(guī)變動的影響,就面臨著不得不轉變經(jīng)營策略而承擔損失的風險。選取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農業(yè)貸款比率作為體制風險指示指標。資本充足率反映了農村信用社的風險承受能力,而核心資本充足率更直接地反映了農村信用社資產(chǎn)和風險資產(chǎn)的關系。
2.2 內部風險指標
內部風險包括人員操作、內部制度、財務情況三個方面,是農村信用社本身由于操作不當、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內部風險是需要農村信用社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和完善來避免的,是可以有效控制的風險。
2.2.1 制度風險
制度風險是指農村信用社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控制制度的建設以及執(zhí)行等方面存在問題和缺陷,不能及時有效地監(jiān)控風險而帶給農村信用社損失的可能性。選取內部控制有效度作為制度風險指示指標。內部控制有效度越高,說明控制越有效,制度完善性越好,農村信用社存在的制度風險越低。
2.2.2 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經(jīng)營中資金所面臨的一切風險。財務風險與資金的流動性、農村信用社的盈利情況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性。選取備付金比率、資產(chǎn)流動性比率、存貸比率、資產(chǎn)利潤率作為財務風險指示指標。備付金比率反映了農村信用社的及時支付能力,該比率過高,表明資金周轉較差;該比率過低,表明農村信用社正常的開支難以得到保證。資產(chǎn)流動性比率反映了農村信用社流動性風險的大小,代表短期支付能力,該比率越高,流動性風險越小。
3 風險評價模型構建
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評價模型需要建立一個由多個指標相互聯(lián)系而組成的評價系統(tǒng),得出待評價對象的評價分數(shù),以進行風險預測[2]。本文選取層次分析法,相比于傳統(tǒng)方法,其權重的計算更加客觀,降低了主觀性誤差,這對于風險的評定尤為重要。本文構建了由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組成的農村信用社風險評價模型,從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方面進行風險的預測。
3.1 外部風險模型
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外部風險各級指標設置權重,目標層為外部風險評價,二級指標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體制風險,三級指標為不良貸款率等9個具體指標。
3.2 綜合模型
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可以運用以上兩個模型分別對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進行評估,也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得到一個綜合評價得分:F=W1*Z1+W2*Z2。綜合評價得分是由外部風險評價得分與內部風險評價得分的加權匯總,該得分在0到2之間,取值越小,表明農村信用社所面臨的風險越小[3]。
4 結語
本文構建的農村信用社風險評價體系中的各指標權重由層次分析法確定,減少了主觀性誤差,評價結果公正真實,有很強的可靠性。另一方面,風險的劃分能夠使管理者更好的區(qū)別風險的性質,找到風險的根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控制。對于外部風險,要做到及時監(jiān)控,不斷獲取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采取適當調整償還率等措施;關注國家政策變化,轉變經(jīng)營策略,始終與國家保持一致;對貸款主體的借貸情況進行整理,通過貸款主體的信用等級進行具體交易。對于內部風險,農村信用社要通過自身建設的不斷完善來降低風險。加強對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的技術培訓,適當提高農村信用社人員錄用的學歷門檻;不斷完善農村信用社的內部制度,并對有效實施各種制度,不能只作為形式;及時對財務情況進行檢查,防止人員疏漏帶來的不利損失。
【參考文獻】
【1】黃雷.農村信用社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J]. 齊魯珠壇,2013(01):21-25.
【2】邱玉興,解瑋,仇紅露,等. 農村信用社風險預警模型構建[J]. 商業(yè)經(jīng)濟,2014(09):14-16.
【3】孫志奇,張瑞濤,周明明,等. 新型農業(yè)經(jīng)營主體信用體系構建與評價研究——基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數(shù)據(jù)調查[J].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2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