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菲
調(diào)查稱近75%年輕人到父母家蹭飯“不沾鍋”族應交伙食費
文/李菲
如今,很多80后、90后的年輕夫婦不會做飯,去哪里吃飯成為每天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有調(diào)查顯示,他們中74.46%的人會到父母家蹭飯,另有10%左右選擇叫外賣或到餐廳就餐。
跟60后、70后比起來,80后、90后顯得我行我素,更追求自我。他們對待做飯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30%贊成自己開伙做飯,50%表示反對,這部分為“啃老一族”的主體,20%認為無所謂。90%的60后、70后女性則認為“拴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拴住男人的胃”,會做飯、做好飯是家庭和睦的重要保障。80%的男性則認為,自己會做但是不常做。
女兒、女婿都是8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一天的吃飯過程是這樣的:早晨上班的路上,找一家小吃店一起吃早餐,然后就各自去上班。中午,夫婦二人各自在單位食堂吃。下班,就到我這或親家家里吃,一周5天能有3~4天是來我這。周末的時候偶爾會在自己家里弄點吃的,但有時候也懶得動手,要么出去吃,要么還是到我這來。
孩子們的狀態(tài)我和她爸都很理解,這一代的孩子沒成家時就都幾乎不干家務,更不會做飯。當初要結婚買房子時我就希望能住得近一些,互相有個照應。其實如今社會上有不少80后、90后小夫妻都跟我女兒女婿一樣屬于“不沾鍋”一族,他們白天工作太忙,晚上5點半下班,買好菜回到家就快6點半了,洗菜做飯一通折騰,飯菜上桌已經(jīng)是晚上7點多了,吃完飯后還要搞衛(wèi)生。平時工作都已經(jīng)很忙了,為一頓飯還要忙活許久。我和她爸都退休在家,白天沒啥事,日子也過得平淡至極,他們回來吃飯我們高興還來不及,反正我們也得做飯、吃飯,他們來了也就是加添兩雙筷子的事兒,享家庭團聚之樂多好啊。要是幾天他們不來,我們老兩口還打電話讓他們過來呢。
關于做飯問題,我一直堅持,不會做飯的兒媳婦堅決不要。在我的“強硬態(tài)度”下,兒子也不得不開始逼著媳婦學做飯,為此,兒媳婦還跟我兒子鬧過不少別扭。我告訴兒子,飯都不會做,自身的基本溫飽生存都解決不了的人有什么資格談工作?還想當媽,簡直是開玩笑。
其實,現(xiàn)在大部分年輕人啥樣我不是不知道,我也不是不開明,而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現(xiàn)在兒子兒媳可以來家里“蹭飯”,不會做飯看似也沒關系,但老人不可能幫他們做一輩子的飯,他們現(xiàn)在自己學會做飯,等到將來有了孩子,在家吃也健康衛(wèi)生得多。
長期依賴父母做飯、做家務,是另一種形式的“啃老”,我覺得,“不開灶”族就像沒有長大的孩子,雖然已經(jīng)成立了自己的小家,但還是想著依賴父母,父母還能做多少年呢?總有老得做不動的那一天,那時候還能依賴誰呢?我覺得做父母的就要給年輕人做出正確指引,不能太過溺愛。柴米油鹽是一個小家最基礎的東西,若連一頓飯都解決不了,那今后又將如何度過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我和老伴都是國企退休員工,兒子是公務員,兒媳婦開店做生意。小夫妻和孩子每晚回我這吃飯,每月給我們1000元伙食費。一開始,孩子他媽不要,說一家人要錢太不像話,但這兩年物價上漲飛快,米、油、菜價節(jié)節(jié)攀升,我們的退休金就那么多,拖家?guī)Э趤沓?,就算我們不張口,做子女的也應該主動給。
說句心里話,他們不來,我們老兩口晚上就湊合一口,而他們一來,每頓飯我和老伴要忙活大半天,早上就去買菜,中午就開始拾掇,每頓飯至少得4個菜吧,還得葷素搭配,有湯有甜食的。家里還得買水果和零食,這些都需要錢。
其實我們老人也不是斤斤計較,但給錢是他們孝心的表現(xiàn),我們也不會亂花,剩下的都攢著,最后還都是他們的。6樓鄰居老王家也是這情況,他兒子媳婦除了每月交1000元伙食費,水電煤氣若超支,他們得另外支付。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秋認為,自獨生子女在中國出現(xiàn)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只是讓孩子從小好好讀書,卻把最基本的日常生存本領給忽略了,很多小夫妻根本不會做家務。其實年輕人在組建家庭時,做飯不但可以鍛煉生活技能,同時也能培養(yǎng)雙方感情,增進對生活和家庭的理解。做飯看上去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有助于維護夫妻關系的作用不可小覷。夫妻本來白天就分頭工作,而一起燒飯做家務則成了夫妻關系的潤滑劑,有利于夫妻間建立更緊密穩(wěn)定的聯(lián)系?!安徽村仭弊宸蚱廾媾R的問題就是,一只腳邁進了自己的小家,而另一只腳還留在父母家中,他們和他們的父母其實都沒有度過“斷奶期”。所以,對于那些“不沾鍋”小夫妻們來說,還是應該盡早食些“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