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小明
架起中年級閱讀教學的橋梁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學設計
□ 許小明
低年級的語文課堂和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低年級側重認字識詞,而中年級起開始側重對文字的理解、運用、表達。三年級正是這兩個不同學習形態(tài)的過渡階段,教師教學時既不能如之前那樣停留在識字層面,也不能拔高到一味地理解運用。怎樣的教學既包含低年級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融入對文本結構、句子表達方式等初步的理解,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呢?現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為例略談一二。
1.讀通全文,了解“甚至”的用法,掌握生字“鼠、警”的寫法。
2.體會逗號、頓號的區(qū)別和用法,積累“情不自禁、迫不及待、目不轉睛、戀戀不舍”幾個成語,訓練語言組織能力。
3.體會作者如何把網絡及其功能寫得清楚、有趣。學習運用熟知的事物來說明陌生事物的寫作方法。
讀通全文,掌握生字詞,積累運用成語。
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并嘗試運用。
課前熟讀課文,準備教學課件、詞語貼條。
一、導入課文,開門見山
1.板書“高速路”三字。提問:你們到過高速路嗎?
2.“高速路”前板書“信息”。導入:這樣連起來讀就是“信息高速路”。猜猜什么是“信息高速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3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3.指導朗讀,題目比較長,注意停頓。
二、初讀課文,認字識詞
(一)出示句子一
爸爸告訴我,電腦網絡如同一個遍布全球的蜘蛛網,把每個國家、每座城市甚至每個家庭都連在了一起。
1.交流“甚至”的用法。(學生自由說,并嘗試運用)
出示題目:請把下面的話用“甚至”連起來。
爸爸會使用電腦。
我會使用電腦。
奶奶也會使用電腦。
提問:為什么把“甚至”放在“奶奶”前面?(因為奶奶應該是最不會使用電腦的人,可連她也會了,讓人感到意外)
2.提問:課文中最讓人覺得意外的是什么事?(每個家庭都能聯系在一起,所以最讓人意外)提醒學生:在“最讓人驚訝的事”前面可以加上這個詞——甚至。
3.指導朗讀。
(二)出示句子二
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米老鼠、唐老鴨、花木蘭、黑貓警長,都笑瞇瞇地看著我,還伴著音樂做著各種有趣的動作。
媽媽還帶我訪問了其他一些網站,里面的內容太豐富了:有體育新聞,有動物天地,有科技博覽,還有音樂欣賞……
1.逗號和頓號用紅色標示,指名學生說說它們的區(qū)別。
頓號:表示并列的事物、詞語時就要用頓號,朗讀時停頓要短促。
逗號:短句之間用逗號,朗讀時停頓的時間要比頓號長一點兒。
2.指導朗讀,讀出頓號和逗號的區(qū)別。
3.請學生找出句子中藏著的生字,并進行書寫指 導 :“ 米 老 鼠 ”的“ 鼠 ”注 意 筆 順 和 斜 鉤 ,“ 黑 貓 警長”的“警”注意上下結構要勻稱。
板書示范,并現場反饋。(用平板設備將作業(yè)同步到電腦上后投影)
[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掌握生字詞是中低段課堂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本課的生字詞都比較易懂,但虛詞“甚至”、頓號等內容在三年級的文本中并不多見。教學時若采取灌輸式的方法,勢必不符合中低段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所以教學中,采取運用(“甚至”的運用)、對比(逗號與頓號的區(qū)別)、示范(生字范寫)等策略,在較短的時間里交錯使用,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學習方式,這不僅能使他們保持對學習的新鮮感,也能提高他們知識能力習得的效率。]
三、再讀課文,積累成語
1.要求學生快速地朗讀,找出文中的四字詞語。黑板上相機張貼詞語:情不自禁、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轉睛、應有盡有、戀戀不舍。
提問:看看這些詞,發(fā)現有什么特點?(有很多帶“不”的詞,指導學生讀準)
2.提問:知道它們的意思嗎?出示課堂作業(yè)本上的第二小題,請學生把這些帶“不”的詞語填入括號。(師讀成語的意思,生搶答)
3.運用成語:把帶“不”的成語填入橫線中。
媽媽告訴我家里的電腦能上網了,我______地歡呼起來。我叫媽媽打開電腦,____地欣賞了卡通網站和其他的網站,還發(fā)了一封電子郵件。爸爸告訴我網絡還有更多功能,我_____地下了網。
(隨機投影作業(yè)并指導,及時指出、強調“迫不及待”勿寫成“迫不急待”)
4.說話訓練:用這些關鍵的詞語把幾句話連起來,就能把整篇課文說出來了。這是一種讀課文的方法。指名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授予學生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梢愿鶕馑紝懗鲈~語,結合課堂作業(yè)本中的習題來學習,既做到作業(yè)隨堂化,又讓學生明白學習成語的方法;也可不必說出意思,能運用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方式。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嘗試運用,這能使他們從枯燥的學習中走出來。將成語填入練習題中,這不僅體現了對成語的運用,也是概括課文的一種方法。如此,學生在“讀—填—說”的成語積累練習中,自然地習得適用于中高學段的“用關鍵詞語把課文讀短”的學習方法。]
四、研讀課文,說明方法
1.對比語言表達方式。
提問:“信息高速路”其實就是電腦網絡。那么網絡又是什么呢?老師查了一下,網絡是這么個東西:
網絡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臺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絡操作系統(tǒng)、網絡管理軟件及網絡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tǒng)。
你讀懂了嗎?老實說,老師也沒有讀懂,也難怪你們了。但課文是這樣介紹網絡的:
電腦網絡如同一個遍布全球的蜘蛛網,把每個國家、每座城市甚至每個家庭都連在了一起。進入網絡,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可以用電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聯系,還可以進行網上購物。有了網絡,五湖四海的人隨時可以交流,咱們的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莊。
你明白什么是電腦網絡,它可以干什么嗎?課文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寫得這么有趣,這么讓人容易明白的?老師讀這段話的時候做了點記號。(出示教師筆記)
2.探究文本描述手法。
提問:你以前在書上做過記號嗎?再讀讀這段話,課文的哪些寫法讓你覺得很有趣,讓你覺得一讀就明白了?(投影出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①“進入網絡,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提問:高速路給你什么感覺?那么“信息高速路”呢?你最想了解什么信息?
拓展:讓學生到電腦上查查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體會信息傳遞的迅速。
②“……咱們的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莊?!?/p>
提問: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了電腦網絡,地球上的人們就如同住在一個村子里一樣方便了)
3.嘗試語言實際運用。
提問:我們把找到的這三句話讀一讀,你發(fā)現作者是怎么把“網絡”寫得明白的嗎?
①電腦網絡如同一個遍布全球的蜘蛛網……
②進入網絡,就好像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③……咱們的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莊。
練習:這三句話都用我們熟悉的東西來打比方。如果要說清楚一些別人不太懂的東西,用我們熟悉的事物來作比較,就能讓讀者明白了,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你會不會用這種方法?(出示挑戰(zhàn)題)
電腦網絡還有很多新奇的功能,比如我們剛才上課,也離不開電腦網絡的幫忙;比如媽媽愛逛淘寶,也要通過電腦選擇商品。有的人還用電腦來視頻聊天……你能學著課文的話,把電腦的這些功能用我們熟悉的事物說出來嗎?電腦網絡還能____________呢!
4.總結過渡。
電腦網絡這么神奇,難怪讓作者迫不及待地要去“網絡信息高速路”逛一逛呢?他又遇到什么新鮮的事物讓他戀戀不舍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吧!
[設計意圖:本課所在的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是說明文在三年級中首次出現。這篇課文既帶著一些說明性,卻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明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自己上網經歷的同時,也運用了一些如打比方這樣的說明方法。學生如何才能發(fā)覺運用這類說明方法的好處呢?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感悟,感受到沒有用熟知的事物來比喻的語言是難懂且沒有生趣的,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這篇課文的說明方法生動易懂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學著課文的寫作手法,通過討論將電腦網絡的更多功能用生動易懂的語言說出來,這是一個“模仿—習得—運用”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極開放的語言運用實踐的過程。]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錢清鎮(zhèn)中心小學 3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