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早戀是個挺讓家長和老師頭疼的事。許多做家長的一聽到自己的孩子早戀都如臨大敵。然后想方設(shè)法阻撓,可是有好辦法嗎?似乎沒有。
坦率地說,我也沒辦法。也曾經(jīng)和朋友談論過這個問題,我的態(tài)度是,要說支持嗎肯定是不支持,但是也不好強力阻止。
這事我經(jīng)歷過。不是說我早戀過,是兒子“早戀”,那時他才上初中。
有一回老師叫我到她辦公室去一趟。電話里老師和我大致說了一下情況,兒子和一個女生關(guān)系密切,疑似早戀。所謂關(guān)系密切,主要表現(xiàn)在放了學一起走,互相陪伴,在學校也經(jīng)常在一起聊天。有同學反映,暑假的時候他倆還一起出去玩過,去過哪個公園之類,大約也就是這類事吧。老師主要擔心如此發(fā)展下去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再一個在學校里影響也不好。
我去的時候,女生的媽媽已經(jīng)先到了。我和老師交流了幾句,也想和女生家長一起談談這事,但是我發(fā)現(xiàn)她甚至不大愿意正臉對著我,基本上是用半個背影對著我的,說明那會她的心理上的排斥感還是很明顯的。說來好笑,又不是我和她有什么事,干嘛回避我呢?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我只好借著和老師溝通,也算一起聊聊吧。
我覺得這能不能算早戀不好說。要說孩子相互有好感這個肯定有,人本身就是情感動物,孩子們有情有義不能算壞事,男孩女孩在一起,同學的時間長了,相互有了了解,也許經(jīng)過了一些特殊的事件,相互有一些超出一般同學的情感也很正常,甚至生出些情愫來,都不意外。但這也不能算錯,只能說我們做家長的從過來人的角度理解,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重心,有必須完成的事情,錯過了,不好挽回,就從功利的角度講,考高中,全班都考進重點高中了,就你們?nèi)チ艘话阒袑W,能甘心嗎?后悔也來不及。這個道理我們可以講給孩子聽,但是能不能起作用,不好說。至于說孩子這么小就戀愛、談對象,有點扯。這個年齡孩子根本就不定性,人生的路對他們來說還很長,將來也不知道還有什么人生際遇,“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要是真有緣,將來要是他倆就是要好,誰也擋不住。不過從我的經(jīng)驗,沒大有初中同學將來真結(jié)為夫妻的。而且這是我們成年人一提早戀,就覺著和真事似的,孩子未必是這么想的。
我覺得道理是要講的,但也沒必要如臨大敵,不如“漫不經(jīng)心”,淡化處理;處理過激,孩子覺得我們成人不尊重他的感受和感情,弄成逆反心理,反而不好。我的觀點,女孩的媽媽聽了進去,老師也贊成低調(diào)處理。
到了高中,學校又找了我一回,還是和女生關(guān)系過密,當然是和另外一個女生了。不是自夸,我兒子真是個帥哥,性情也好,挺招女孩喜歡,我也不希望孩子因為這些事分心,耽誤他的學習,可是有什么辦法呢?管能管得了嗎?管天管地,管不了人的腦子里面的事。這個比較難辦,平時住校還好說,放了假,咱也不能就此不上班,在家看著他吧?再說了,這么做弄得孩子煩煩的,就能提高他的學習效率嗎?成了較勁了,也是事與愿違,我們也只能是管著他不在外面過夜。
我想起早些年,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個著名學者了,他家是個女兒,有一個夏天,我們在街上見到她,坐在一個男孩自行車大梁上,男孩帶著她在街上瘋跑。我們趕緊告訴他。他說他知道一放暑假,閨女就和些男孩廝混,他也頭大,也是沒辦法,每個月注意看看是不是正常來月經(jīng),才放心。
你看看,小問題難住了大教授。
記得周華健在《最近比較煩》那首歌里唱過:“女兒說六加六結(jié)果等于十三,我去問老段,老段說:這個,基本上,比較難?!逼鋵嵶柚乖鐟佟⒁伤圃鐟龠@事,也是“基本上,比較難”。
對于這類問題,一般都會說要教育孩子從小有遠大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等,這些話無比正確,但也無比空泛,面對實際問題十分乏力。雖然我們也可以舉出很多杰出人物的事跡作為案例來教育孩子,可那都是對杰出人士經(jīng)歷的回溯,問題是哪有那么多杰出人物啊,我們都是普通人,孩子也是普通孩子,都那么杰出,咱這個社會還了得?希望歸希望,現(xiàn)實還是現(xiàn)實。再者說了,從小到大,循規(guī)蹈矩、聽說聽道的孩子就會杰出嗎?也未必,大多就是普通人。
我們改的了人性嗎?《詩經(jīng)》開篇就說:“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碑愋韵辔?,本性使然,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慈诵阅??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并非是萬里挑一的杰出人物,我們的考量無非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做出的功利的考慮。希望孩子一心學習,考個好大學,將來有份好工作,再找對象可以找個好的,無非就這些??上瞬皇菣C器。
《紅樓夢》算得上古典文學第一名著,認真想想,賈寶玉、林黛玉情感糾葛時候,也就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黛玉死的時候也才十六七歲,寶哥哥大點,也不過十七八歲;兩人的愛情朦朦朧朧、拈酸吃醋,雖說充滿才情、惺惺相惜,可也算不上驚天動地;寶黛的愛情不知道讓多少人為之傷心落淚;可是回到現(xiàn)實里,放到孩子身上,我們感到的是擔憂。多年前我還年輕,有個成年大叔評論說:你看小說可能會同情林黛玉,可是到實際生活里就會知道,多數(shù)作父母的,真選兒媳婦,肯定會選寶釵,懂事、賢惠、能持家;娶個林黛玉,這日子怎么過?我才知道人們看別人的生活,和自己選擇時并不一致,或者說理想和現(xiàn)實選擇并不一致,我們可以為了寶黛的愛情感動,但放在自家兒女身上,絕不可以。更何況早戀呢?
有人辯解說那是古人,這其實不是理由,古人和現(xiàn)代人在人性上有差異嗎?有差異的是社會結(jié)構(gòu)和秩序,而不是人性。
電影《五朵金花》里面,阿鵬和白族姑娘金花在“三月街”盛會一見鐘情,蝴蝶泉邊對歌定情,約好來年去找金花姑娘。電影中有一處細節(jié),人家問他:小伙子你多大了?阿鵬答曰:十八。當初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jīng)是“四人幫”倒臺后解放出來的電影重放了,是學生場,當時演到這兒,全場哄堂大笑。我們那會兒讀中學,也都是十六七歲了,阿鵬前一年定情,也就是十七歲,和我們差不多的年紀。那個電影演的是云南大理的故事,是不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成熟早?也不是。后來大理成了旅游勝地,洱海的游船上,一遍遍地放這部電影,我注意了一下,現(xiàn)在放的版本顯然修過了,阿鵬的年紀改成了二十。蓋因1950年頒布的《婚姻法》規(guī)定的法定結(jié)婚年齡為男二十、女十八,放到現(xiàn)在,還是學生。
我小時候還看過一部電影叫《柳堡的故事》,是個很罕見的戰(zhàn)爭年代里基本不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講述生活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基本不記得了,不過里面那首歌很動人,大約是村里有個姑娘不是叫“小芳”,叫“英蓮”,和就要參軍的小伙子相愛。歌曲很罕見地用了“興”起式,在《詩經(jīng)》里,賦、比、興是三種主要的修辭方式,后世賦和比用得比較多,“興”比較少見,歌里唱到:“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風車呀跟著那個東風轉(zhuǎn),哥哥惦記著呀小英蓮……此一去山高路又遠,此一去十年八載不回還……”唱的是十八歲的哥哥和小英蓮相互思念的事;既然稱哥哥,小英蓮應該還小一點,不滿十八歲。歌曲朗朗上口,很好聽,我問過好多人,大家都對電影里的故事不太記得了,但是這首歌卻難以忘懷。要按現(xiàn)在說,歌里的主人公也還都是孩子呢!其實這個年齡產(chǎn)生情感很正常。
看歐美電影、電視劇,他們的孩子也有這個問題,十來歲的中學生就出去參加正式的約會,不過他們的家長似乎沒有如臨大敵之感,有不能接受的,也有欣然接受的,還會讓孩子把對方請到家里來看看,把關(guān)比較嚴格的是一定要孩子十八歲以后才可以在外面過夜,但是對孩子約會這件事一般不會反應過于激烈。他們的家長對法定年齡和監(jiān)護責任看得比較重,對孩子的感情倒是不太干涉。當然歐美的學校據(jù)說比較能直面性教育等相關(guān)問題,比我們坦然。
我們能不能也坦然一點,能不能尊重一點孩子們朦朦朧朧的感情,作家長的當然有責任盡量不讓他們過早偷嘗禁果,其實孩子們的情感可能更多的是美好的感情,未必就是情欲,這和身體徹底成熟了的成年人還是不大一樣的。也希望孩子們別沉溺其間,腦子老走神。但是有點早戀傾向的孩子學習就一定下滑嗎?會不會因為想讓對方對自己高看一眼,而發(fā)憤學習的呢?少年都爭強好勝,未必沒有這類情形,只是在我們大的社會氛圍下,沒大有人愿意站出來說這種實例而已。我也并非鼓勵和縱容孩子們早戀,只是覺得應當尊重孩子,坦然面對,別如臨大敵,因為,如臨大敵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