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是“朦朧詩”的旗幟,其詩歌被稱作是“一代人的成長小說”(張閔語)。除北島外,“朦朧詩人”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這是群體特色非常明顯的“一代人”(顧城、舒婷等都明確在詩歌中使用這一稱謂)。了解這一群體的特色無疑有助于理解北島的詩歌。
這種特色可以從人性呼喚、自我體認、歷史反思、意象建構(gòu)、藝術表現(xiàn)等五個角度來理解。
一、恢復文學中的人道主義情懷,呼喚友愛,真誠信賴,追求人生價值,人性尊嚴,重建理想與信念。
二、重新召回“自我”,重視“自我”與“世界”的對話或?qū)埂T谠缙?,自我往往過度偏重,被放大到與世界相對抗的位置,與世界對話的關系基本上是單向度的,關系非常緊張。這可從北島在《回答》中所設置的“卑鄙”與“高尚”對立,舒婷在《墻》中所體驗的“擠壓我,勒索我”以及北島在《冷酷的希望》中所宣告的“我們就這樣/失去了陽光和土地/也失去了我們自己”等情境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后期則出現(xiàn)向內(nèi)轉(zhuǎn)的勢態(tài),即將自我失去和世界對抗的能力,“強大的自我”營造于內(nèi)心——原本“心也許很小很小/世界卻很大很大”的自我體認最終成為“世界也許很小很小/心的領域很大很大”(舒婷《童話詩人》)。
三、反思苦難中的人性毀滅,理想淪喪;否定歷史文化積淀中的傳統(tǒng)人格模式,女性人格——《致橡樹》的背景即在于此。
四、構(gòu)建經(jīng)典意象世界,主要包括有“橡樹”“一代人”“紀念碑”“墓志銘”“小巷”。其意象世界主要有冷峻(北島)、溫婉(舒婷)、天真任性(顧城)等多方天地。
五、朦朧詩的藝術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為:第一,充滿了強烈的心理機制:由于在自我與世界的對話中,“自我”被擴大,主體孤寂的心理和情感被渲染;在經(jīng)驗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沖突中,普遍的悲劇英雄心理機制被突現(xiàn)——北島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第二,經(jīng)驗世界與具體生活場景之間有了足夠的距離,詩人不再“實寫”與“實抒”,形象與思想間產(chǎn)生了藝術張力。第三,詩人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往往模糊了由時間流與邏輯流所構(gòu)成的線性抒情結(jié)構(gòu),而更多地形成了意象板塊。第四,在修辭譬喻方面,多求陌生化,而不是相似性。
需要注意的是,“朦朧詩”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共鳴,這表明了其精神背景的時代性。因為這一特點,諸多藝術心理在朦朧詩筆下可能沒有得到更充分的揭示或表現(xiàn),這并非其藝術能力的缺陷。
(轉(zhuǎn)自白毛藤主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