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
面對解讀文本的誤區(qū),又有哪些應對的策略和方法呢?
一、內容和表達并重,謀求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
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側重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注重對內容的分析和價值的判斷,旨在幫助學生獲取文本的思想意義和情感體驗,而對課文是怎么寫的,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法,為什么這樣寫,往往省略,或者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p>
它透露出的信息是: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更要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說,文本解讀要從內容解讀型向語言學習型轉變,實現(xiàn)內容(寫什么)和形式(怎么寫)的和諧統(tǒng)一。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寫景的美文,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氣勢,桂林水靜、清、綠,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還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充分挖掘出文本所含有的獨特的“語言價值。”
二、適度拓展,認真考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課文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全面、完整、有深度地掌握課文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不過拓展時一定要認真考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過深或過淺都不適當,關鍵是要把握好度。
一般可根據文章的特點補充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寫作背景、課文出自作者的哪部著作,或與類似的課文進行對比閱讀。
三、眼高手高,掌握解讀文本的有效方法
文本的解讀應既不脫離文本、曲解文本,又能完整、深入地解讀文本,是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文本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一篇課文經過了無數人的解讀,已經形成的基本的看法,教師要尊重這種看法,然后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和個人的獨特見解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新,使文本解讀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新意。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教師解讀文本時,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和主要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明晰的輪廓和簡要的框架,然后再進行部分的解讀,精雕細刻,深入研讀。
內容和方法的關系,也就是“意”與“言”的關系。“意”是指思想內容,“言”即表達思想內容的言語形式。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得意而妄言”,更不能“重言而輕意”,而要把內容和方法結合起來解讀,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的過程。
廣度和深度的關系。解讀一篇課文,既要有適當的補充,保持一定的廣度,同時還應努力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使文本的解讀有一定的深度。教師不僅要了解文本的外顯價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隱價值。解讀文本不能像滑雪一樣,一滑而過,而要像犁耕地一樣,深耕深耘,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收獲。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細讀課文,只有沉入言語、逐字逐句地解讀,才能捕捉到文本解讀的切入點。大凡讀書,須得熟讀。熟讀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
語文教師是學生與文本間的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擔負起深入解讀文本的責任,認真鉆研教材,大到整篇課文,小到一個詞語,都要反復品味,仔細琢磨,整體觀照,力求讀通、讀厚、讀薄、讀準。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p>
文本解讀要披情入文,潛沉入文本深處,聆聽文本細處發(fā)出的聲音,沿著作者的情感脈絡慢慢行走,用心體會。
特級教師竇桂梅說:“沒有對文本的觸摸,沒有對文字的咀嚼,長此以往,語文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標志教功——解讀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會喪失殆盡?!闭_地解讀文本非常重要,只有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才能有好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完)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7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