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邑工
壺,可由多種材料制作而成。而集喝茶、把玩、欣賞、收藏于一身,自古以來引得達官貴族著迷、文人墨客青睞、收藏家追捧、老百姓喜愛的壺,莫過于以土為原料手工制作并燒制而成的宜興“紫砂壺”和潮州“朱泥壺”了。
據(jù)考證,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實屬一脈相承的姊妹壺。前者創(chuàng)始于明正德年間,后者自清道光年間從宜興引入潮州。
其實,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都屬于統(tǒng)稱,各為系列,恰與“所有的貴重木材統(tǒng)稱為‘紅木”相類似。這兩個系列壺彼此之間可以由完全相同的幾種原料土制作并燒制而成。從“工程地質學”角度講,這幾種原料土分別是由粉砂巖、砂質泥巖、泥巖等巖石經風化后原地沉積而形成的含砂粉質黏土、含砂黏土、粉質黏土、黏土。就其土的顆粒級配、礦物成分,宜興與潮州兩地的土實際上彼此相近(陸地其他區(qū)域也存在類似的土),所不同的僅僅是產地而已。這正像內地的石灰?guī)r可以燒成水泥,喜馬拉雅山以及國外的石灰?guī)r同樣可以燒成水泥一樣,道理是相同的。
至于宜興“紫砂壺”與潮州“朱泥壺”的顏色,這與原料土中天然含有的微量成分有關,其中,紅色的含有氧化鐵,紫色的含有較多氧化錳和較少氧化鐵,黃色的含有較多氧化鈦和較少氧化鐵。
在制作過程中,宜興“紫砂壺”其壺身是借助于模具,按照拍泥片——裁泥片——拍身筒或鑲身筒——上底片等程序完成的;而潮州“朱泥壺”其壺身是將轉盤上的泥料,通過手指按壓捏擠并提拉完成的。因采用的泥料粗細不同,從成型泥坯到燒成成品壺其收縮率相差甚多。根據(jù)經驗,紫泥(相當于含砂粉質黏土、粉質黏土類)在10%左右,紅泥(相當于含砂黏土、黏土類)在15%左右,朱泥(相當于高粘性的黏土類)在20%左右。
宜興“紫砂壺”,一般質地較粗(多由含砂粉質黏土、含砂黏土、粉質黏土制成),壺壁厚,光滑度較高,壺體沉重;圓、方等壺型并舉;泡茶不失原味,透氣性、保鮮度均好;從成型泥坯到燒成成品壺其收縮率較小,成品率較高?,F(xiàn)今擁有約十萬人的制作大軍。自1979年至2012年,共計涌現(xiàn)出13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潮州“朱泥壺”,一般質地細膩(多由粉質黏土、黏土制成),壺壁薄,光滑度高,壺體輕盈;一般為圓弧形壺型;泡茶不失原味,透氣性、保鮮度均好;從成型泥坯到燒成成品壺其收縮率較大,成品率較低?,F(xiàn)今僅有為數(shù)四五百人的制作隊伍。自1979年至2012年,共計涌現(xiàn)出1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不論是宜興“紫砂壺”還是潮州“朱泥壺”,它們既是喝茶工具,又是高雅的藝術品;奇巧、渾樸、靈動、大氣、光潤、精美,和諧中正,勻稱流暢,氣象萬千;集喝茶、把玩、欣賞、收藏于一身,各具特色,雅俗共賞,都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收藏價值。
由于受歷史、地域、規(guī)模、宣傳等因素影響,宜興“紫砂壺”在國內早已家喻戶曉,而潮州“朱泥壺”則知之甚少(主要銷往東南亞)?,F(xiàn)今同級別大師制作的壺,宜興“紫砂壺”價格竟然是潮州“朱泥壺”價格的十倍甚至幾十倍。相比之下,后者潛藏著巨大的升值空間。
(注:本文作者為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工程地質高級工程師;本文圖片由謝華大師提供)
源于自然 融會貫通
1965年出生的謝華,是潮州朱泥壺世家“俊合號”的第五代傳人?,F(xiàn)為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州朱泥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榮獲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廣東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獲得者。
經過30多年的努力,謝華實現(xiàn)了朱泥壺制作的工藝技術創(chuàng)新、藝術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把潮州朱泥壺由日用茶具提升為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潮州工藝美術的靚麗名片。
源于自然、融會貫通是謝華制壺工藝的最大特點。他善于把古典的、現(xiàn)代的、國內的和國外的各種美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朱泥壺作品中,是當代最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制壺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清新、大氣、簡樸、流暢、儒潤,藝術境界與眾不同;先后奪得兩項國家級特別金獎和20多項國家級金獎,作品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紫砂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