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我們的一大專長大概是不斷地發(fā)明節(jié)日。且不說,幾乎所有的節(jié)日都可以被過成情人節(jié),如今,“5.20”“5.21”也都變成了表白節(jié)。單身人士的生存處境實在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被扎心。我們總認為,戀愛結(jié)婚是私人的事,是自己的事。但現(xiàn)實生活里,婚戀問題卻越來越公共化,它越來越牽涉到整個家庭的情緒,甚至還牽涉到你所在的集體(學校、單位……)的情緒。
最近,共青團團中央都開始為大齡未婚青年著急了,表示要盡力幫助未婚青年們找到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早戀問題的嚴防死守,另一方面,是社會對青年大齡未婚的擔憂。而在這兩種聲音之外,不少“當事人們”則強烈指出:婚戀是私人的,是隱私的,是自己的事兒。
為何我們的社會如此恐懼“早戀”,同時又如此急切的“催婚”。婚戀問題的背后,藏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恐慌。
我們的成長教育中,缺失的不僅僅是性的教育,更是愛的教育
前不久,共青團中央發(fā)話,表示大齡未婚是中國青年迫切關(guān)注的重大問題,團中央將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大齡未婚青年找到合適伴侶。廣大大齡未婚青年們聽聞此消息,深感組織的關(guān)懷備至。
但與團中央態(tài)度完全相反,另外幾則新聞最近也頻頻刷屏。根據(jù)媒體報道,山東外國語職業(yè)學院在校園內(nèi)設(shè)置曝光臺,專門用于曝光在校園公共場合擁抱、親吻等行為,一旦被發(fā)現(xiàn)存在此行為的學生,不聽勸阻者,還會被給予警告及以上處分。在另外某高校內(nèi),校內(nèi)學生跟女朋友在校園內(nèi)散步時有摟抱動作,被學校自律委員會的學生看到,在爭執(zhí)間引發(fā)了沖突打斗事件。
學生時代,我們大體都經(jīng)歷過學校、家長的嚴防死守,生怕我們在跟異性交往中越雷池半步。但到了大學畢業(yè),家長和社會則又馬上掉頭開始逼婚。過了30歲還沒結(jié)婚的,就“淪為”了大齡未婚青年,“剩男剩女”這樣的歧視性稱呼被堂而皇之地用在各大媒體頭條上。
于是,學生時代連異性的手也沒牽過的年輕人們,在踏入社會的一刻猛然轉(zhuǎn)頭,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大齡未婚人士,開始忙于相親,找個“搭伙過日子”的人。這樣的婚姻當然也可以白頭偕老,甚至可以很幸福地白頭偕老。但很多人也因此總覺得自己的生命里少了些什么,缺了些什么。如今婚外戀大行其道,其實也是該戀愛的年齡沒有好好戀愛的負面效應。
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都被斷絕了“早戀”的機會,那么大多數(shù)年輕人的戀愛其實都始于大學時期。我們對大學里的校園戀情是不是應該有更多地積極引導而非曝光指責?在這樣普遍踏入戀愛年齡偏晚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適當?shù)赝貙捯幌聦Α按簖g未婚”的年齡定義?如同,早戀的定義也同樣模糊,到底幾歲戀愛才是“早戀”?
我們的成長教育中,其實缺失的不僅僅是性的教育,更是愛的教育。如何與異性自然的相處?如何恰當?shù)叵驅(qū)Ψ奖磉_愛意?兩個人之間親密到何種程度可以考慮走入婚姻?家長和社會很少教給孩子這些關(guān)于愛的基本教育,而把絕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了防早戀和催結(jié)婚上頭。如果能在孩子出現(xiàn)感情萌芽時用引導代替責備,在孩子大齡未婚、甚至選擇不婚時用理解代替逼迫,我們對愛情與婚戀的理解,大概都會更順暢一些。
婚戀背后是對脫離“秩序”的恐懼
學生時代嚴防早戀,青年時代全家逼婚,看起來這是人生不同階段面對的不同狀況(雖然同樣無奈)。但實際上,背后都是對脫離集體秩序的恐懼。
學生時代,家長、學校、社會對你的期待是考試取得優(yōu)異成績,升上優(yōu)質(zhì)的大學。于是,包括戀愛在內(nèi)的,一切防止升學考試的行為,都應當明令禁止??荚嚿龑W是學生時代的“秩序”,是最大的正義。這個體制一旦運轉(zhuǎn),它就會自動地排斥那些不服從秩序的人。家長擔心你輸在起跑線上,恐懼你被升學的列車遺忘,自然全力以赴地切斷一切干擾因素。
到了青年時代,走入婚姻則是最大的秩序。每個人都被卷入其中,滾滾向前,在這個過程里,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如果你沒有加入整個大潮,自然成為了秩序外的人。家長又會怕你被“落下”、被排斥,在擔心你“錯過了什么”的恐懼中,一遍又一遍地催婚。
但是我們到底會錯過什么?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人說得清。這是一個清華北大畢業(yè)生買不起學區(qū)房的時代,這是一個結(jié)了婚隨時會離婚的時代。但即使是這樣,整個社會的期望仍然是:不管怎么樣,先考上“清華北大”再說;不管怎么樣,先找個條件合適的人結(jié)了婚再說。
雖然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叫做“秩序”的列車最終會開向何方,但眼看著它轟隆隆地向前開去,被丟在一邊、不在車上的感覺,卻還是實打?qū)嵉亓钊丝只拧?/p>
無論戀愛與否,婚姻內(nèi)外,但愿我們都能擁有配得上自由的勇敢
每個人都期待著能掌控自己的生活,當然也包括婚戀生活。不管是面對早戀的禁令,還是逼婚的壓力,我們都希望能夠婚戀自主,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但這樣聽起來理所當然、政治正確的選擇,為何總是難以實現(xiàn)?
自由的背后往往意味著責任,更大的自由自然要求更多的責任。如果我們能交出自由,人生可能會輕松很多。學生時代乖乖地學習,青年時代適時地走入婚姻,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軌道和外界的期待行進,自然少了不必要的困擾。而如果我們選擇不按照既有的劇本過人生,就需要更多的探索,探索的風險只有自己承擔。
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敢于脫離秩序,做出不一樣選擇的人,其實是最勇敢的,他們沒有回避自己生而為人的自由。有時候,我們喊著要自由,可當自由真正來臨的時候,很多人卻又懼怕自由。
事實上,我們社會中許多原來看似堅不可摧的秩序,正在慢慢地發(fā)生改變:考試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大學學歷也早已經(jīng)不是求職面試的“免死金牌”,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丁克,都已經(jīng)能被更多人寬容和接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正是因為對待婚姻和愛情謹慎、誠實的態(tài)度,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選擇匆忙走入婚姻。
并不是每個人都天經(jīng)地義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摸索,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那條軌道。你當然可以選擇走入秩序,也可以選擇待在秩序之外。無論哪一種選擇,只要是自己可以自主承擔的后果,都是應當被支持的選擇。因為這種自由自主的選擇,本身就已經(jīng)需要巨大的勇氣。
無論戀愛與否,婚姻內(nèi)外,但愿我們都能擁有,配得上自由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