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提出是對公司價值的新審視,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至今該理論已經不斷發(fā)展并體現在多國的立法當中,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并且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不斷加深。通過對理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相關實踐研究,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理論作用下的公司治理、實現社會正義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并結合我國該項立法的實際出發(fā)點、實踐背景,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寫入我國公司法的合理性及其價值進行探析。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公司法;相關利益人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內涵界定
公司的社會責任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對其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比較困難,主要是分為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但是為了提出可操作的法律規(guī)則,對當前的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內涵界定還需有一個指向性概括性的表述。目前為各國公司法研究采納較多的社會責任國際(SAI)所作的表述:“公司社會責任區(qū)別與商業(yè)責任,它是指公司除了對股東負責,及創(chuàng)造財富之外,還必須對全體社會承擔責任,一般包括商業(yè)道德、保護勞工權利、保護環(huán)境、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捐贈公益事業(yè)、保護弱勢群體等等?!?/p>
二、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寫入我國公司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不是所有的道德層面的東西都可以外化為法律制度,法律也不應該如此,然而,在一些特殊的領域卻有一些特殊的制度設計和嘗試,并且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筆者參考了我國類似的相關法律制度,比如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這些都是將道德層面上的倡導寫進了法律,誠實信用原則甚至成為“帝王條款”,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準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guī)則,也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其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生模糊性。類似原則的內涵和外延也都不具有確定性,其不僅能夠填補法律的空白,也是來自于立法者的倡導,通過成文法基本原則的形式,在相關法律調整的領域形成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其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作為道德義務時發(fā)揮的作用。而對于公司法當中對于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這一規(guī)定,在目前來看,立法者的原意可能與以上原則的目的有異曲同工的作用,具體到社會現實生活實踐中,公司侵害利益相關者權益的方式和形態(tài)層出不窮,而法律不可能對其窮盡所有,這時就會出現公司的行為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的所謂法律空白現象,彌補法律的漏洞。在公司法中原則性地規(guī)定公司的社會責任,作為商主體從事商行為的價值追求的倡導,這部分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guī)范并不直接涉及商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而且不僅對整個有關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體系起著統(tǒng)帥的作用,而且在法官沒有具體法律規(guī)定可以適用的情況下,可以將此條作為判決時的參考依據。
無論在我國或世界其他國家,公司制度的發(fā)展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投資者積極性,并促成社會財富的總體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卻都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負面影響。尤其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成熟,公司又作為市場中最重要的商主體,其一味逐利行為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市場主體的切身利益,并且現實當中其絕對盈利性造成頻發(fā)的責任缺失問題使得雇傭者合法權益屢遭侵害,消費者權益頻頻受到假冒偽劣商品損害,甚至衣食住行的產品安全都被瘋狂的逐利不斷輕視,最終導致某些商業(yè)領域爆發(fā)信任危機,對同行業(yè)和整個市場都造成曠日持久的負面影響。為達到維護期既得利益和謀求更大利益的目的,不斷的沖擊法律設立的義務底線,更顧不上更高要求的道德義務。無不體現出我國很多企業(yè)社會責任觀念淡薄、不規(guī)范履行社會責任的現實,這也是我國整個社會經濟轉型期中在所難免的社會問題。隨著“利益相關人理論”的逐步發(fā)展和社會本位立法的凸顯,這就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要求。即不再是股東利益至上而是兼顧社會利益,這就要求公司的存在不能僅僅以其自身盈利為目的,而是應當把社會利益與公司自身的利益進行平衡考量,取得公司、社會雙贏的效果。為達到這種效果,就應當讓公司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價值目標聯系密切,要確立起營利與社會責任并重的雙重目標,公司法的諸多制度設計必然隨之發(fā)生變化。而我國公司法在總則當中列出了這一條款,就是一個開始。
基于實踐當中公司絕對營利性而導致的諸多問題和我國重視道德的歷史文化背景,更有必要賦予一定的道德內涵以法的價值,隨著相關制度不斷發(fā)展也能有更多的空間,并會深入人心。這樣的立法手段,更加能夠發(fā)揮這類條款明示倡導和鼓勵公司更多關注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功能。
三、結語
隨著公司社會地位不斷加強,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法律不得不面對公司被利用來單純牟利而損害社會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擴大到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造成的種種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公司社會責任的對象唄納入到各個法律規(guī)范中。作為一種動態(tài)和開放性的責任系統(tǒng),通過立法來強調其中那部分道德性質,彌補被廣大法律關系主體所輕視的價值,這部分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guī)范雖并不直接涉及商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但是卻體現了立法的價值倡導,和社會角色期待在立法中最直接的反映。在未來,還有相應的發(fā)展空間和配套措施會體現在這部法律中,使得這一條款越來越深入人心并有更多的實踐成果。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65頁。
作者簡介:
陳婷(1994~)女,貴州黔南人,安徽大學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