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召開全國第二次招生工作會時已接近年底,會議確定當年恢復高考,這在時間上已經是非常緊張了。會議結束后,我們面對的第一件事是制定山東省的招生工作實施意見。第二件事是成立省招生委員會、申請設置常設的招生辦事機構、召開全省招生工作會議。
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命題工作由省里負責,從第二年開始,也就是1978年的高考命題工作就是全國統(tǒng)一進行了,當時比較困難的問題是經費緊張、物質條件差,現在看來很簡單的事,在當時都是很難辦到的,恢復高考的前兩年,省內高校的招生計劃不足兩萬人,加上中專招生計劃(當時部分中專招收高中畢業(yè)生),也不足五萬人,可是由于停滯了十年的高校招生工作,高中畢業(yè)生累計的人數都高達百萬,第一年有相當多的人還不知道或沒有做好準備不敢報名,當年只報了五六十萬人,到了第二年高考報名人數就超過了百萬。
招生工作所遇到的困難接踵而來: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試卷所用的紙張,試卷需要使用60克的書寫紙,當年需要幾十噸,市場上根本買不到,全部是計劃供應,裝試題袋的牛皮紙也需要100克以上含木漿的牛皮紙,雖然數量不是很大,十幾噸這樣的牛皮紙也是無處購買。
經省招生委員會批準,省里有關部門特批調撥解決。招生工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考慮節(jié)約,一個考場裝試卷的袋子如何準備就成為當時爭論的焦點,當時設置一個考場從裝試題、考試、評卷到統(tǒng)分的過程中,有兩個環(huán)節(jié)是要密封的,就是試題封裝和考后試卷在評卷前密封。兩次密封至少需要換三個袋子,這就會使當時很貴的牛皮紙用量增加三倍,不僅需要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增加成本和經費開支,也給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運輸增加麻煩。
為了減少開支、節(jié)約用紙,我們反復研究、試驗,爭取用一個袋子完成招生全過程的使用。我們同印刷廠工作人員一起,按照紙張規(guī)格、反復比較、試驗,最終設計出試卷袋保留兩個舌頭,在考場使用時,印好指定的切口,等取出試卷后,再把第二個舌頭取出,作為考生試卷的裝袋,可完好地密封,評卷后袋子仍可繼續(xù)使用,這樣每年考試可節(jié)省十幾萬元的資金,也避免了浪費,這種辦法現在還在使用。為了實現考場與評卷工作的銜接,也是為了節(jié)約用紙,我們在每個考場試題的封面上還印上評卷記錄,評卷之后把它撕下來貼在該考場試卷袋外的指定位置,以便下個環(huán)節(jié)——統(tǒng)計分數備查。
當時遇到的第二個困難,就是這么多的試題,地、市如何能平安地運回去,保存好,使考試能平安、順利地進行。全省的考務會上確定試題運送過程都要裝在密封的箱子或袋子里,使用兩輛汽車運輸,武裝押運員隨運題車,保密員乘另一輛車。小的地、市考生相對人數少,困難還少些。
人數多的地、市困難就大了。當時研究了幾個措施:一是為了讓試題平安運回去,地、市要落實性能較好的大卡車和押運車,要求有武裝押運。二是試題運送車要當天到達,不準在路上停留。根據山東情況把全省十幾個地、市分成兩天運試卷,遠的地、市第一天,近的地、市在第二天運試卷,都能做到當天到達。三是各地必須設專用的存放試題的保密室,保密室要有專人晝夜值班。四是設立試題運輸保密安全匯報制度,各地市招辦當日必須向省級招辦報告。五是建立試題交接制度,并存記錄。
當時汽車很少,道路也很差,條件很艱苦。試題裝到箱子里,每只箱子都有幾百斤重,都是當年的招生干部一箱一箱搬到車上,然后一箱一箱地把它運到保密室。若這個保密室設在樓上,就更苦了這些青年人,每次運題都是汗流浹背。
(作者簡介:胡家俊,1977年起任山東省招生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