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
江西的吉水縣,人杰地靈,明代出過一個著名的清官,叫鄒元標。他剛直不阿的精神一直被口口相傳,人們至今還有“割不盡的韭菜地,打不死的鄒元標”這樣的稱頌,連關(guān)于他的有些“神話”都充滿了正能量。
清朝樂鈞的《耳食錄·卷三》里稱:鄒元標好幾次參加科舉考試,“三至而三不得上”。他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有高人指點:“你穿的靴子是皮的,神必惡之,為什么不換一換呢?”于是,鄒元標“易布靴,乃登”。成功之后,他到廟里去,見神像旁邊有面鼓,鄒元標昂起頭,理直氣壯地責問:“我穿皮靴,你討厭,然而你卻為什么要親近這皮做的鼓呢,難道還有什么說法嗎?”話音未落,這鼓即從架上滾下,直至山腳?!奥?wù)弋愔?。后每歲供布鼓焉”。這里的“神”仿佛特別注意改正錯誤,立竿見影。
孟子講,“說大人,而藐之,勿視其巍巍然”——不把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放在眼里,平等地和他們辯論,真正能做到這樣的漢子,屈指可數(shù);而敢于跟“神”擺事實、講道理的,絕無僅有。如果鄒元標對生命的價值與自己的定力不能了然于胸,才不會去跟“神”論什么理了。心尖上不可磨滅的“守宮痣”,為他撐腰壯膽,他確實也不需要在服從和妥協(xié)中尋找安全感。
有意思的是,在“以理屈神”之后,鄒元標倒沒有一點點的成就感,而為官更加謹慎。因為“神使靈官隨之三年,欲伺其短”,他的耳旁“每聞鞭聲錚然”。有一次,經(jīng)過一口新掘的井,而主人不在,鄒元標“方渴,掬飲之。乃見水中有靈官鞭影,急取錢投于水,乃滅。遂不復(fù)見”。
“靈官”像烏眼雞似的盯住他,巴不得“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鄒元標偏偏不給人家這個機會。為官者,時刻要有敬畏之心,耳邊“鞭聲錚然”,才能不敢鬧一點點小小不然的“腐敗”,哪怕喝老百姓的一口水,也得付錢。
光憑“敬畏之心”還遠遠不夠,正“神”更須正己,如魯迅所言,“自己便特地留幾片鐵甲在身上”,這給有的批評家提了個醒,一旦恰似烏鴉停在豬臀上,只激憤于別個的“黑”,而不低下腦袋瞧瞧自己,那是絕妙的諷刺,更將自取其辱。
作家龍應(yīng)臺在《大江大?!芬粫飳λ膬鹤诱f過,“因為你認真,所以我打算以認真來回復(fù)你”。如果鄒元標不跟“神”認真地論理,大概就沒有派“靈官”去監(jiān)督的故事了。我在青島嶗山的道觀里領(lǐng)教過這位“靈官”的形象——赤面,三目,被甲執(zhí)鞭,一副認真嚴肅的“護法神”腔調(diào)。
“靈官”盡心盡責,促進像鄒元標這樣的清官努力進取,否則,也就像在大年三十,一邊放鞭炮,一邊侈談“注意環(huán)境污染、追求低碳生活”,完全如上海人嘴巴上的“騙騙野人頭”而已。為自己留好幾條后路的監(jiān)督、軟不拉耷的監(jiān)督,這樣的“他律”聊勝于無,卻會讓有些“鄒元標”放松“自律”,不自覺地滑到“井”里去。這是非常凄悵的一幕。
得不到“靈官”如影隨形的監(jiān)督,顯然不利于鄒元標自身道德大幅度地提高、精細完善地發(fā)展。敢于自尋“麻煩”,甘于自尋無微不至的監(jiān)督,有時候不是壞事,起碼是有自信力的表現(xiàn)。尤其是對手中有些權(quán)力的管理者,近乎苛刻的反復(fù)挑剔和堅持不懈的監(jiān)督,說到底,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能夠有效地防止胡作非為,遏制腐敗,把領(lǐng)導(dǎo)干部最優(yōu)秀、最廉潔的一面“逼”將出來。
圖:付業(yè)興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