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華
摘要: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和文字的學科。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課程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如果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善于抓住文本的語用點練筆,就可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xiàn)讀說寫相結合,定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注重從不同的角度尋找文本的語用訓練點,設計練筆,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善抓語用點;練筆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6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從閱讀中學到表達方式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通過編者精心挑選的,課文中蘊含著許多可以對學生語用和寫話訓練的“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這些“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筆者的做法是:
一、抓住與生活的鏈接點
小學課文中與生活鏈接文本是很多的,這是練筆的好材料。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寫的是多么常見的家庭小事,捕捉的又是多么新穎的寫作素材;《釣魚的啟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視。教學中教師只要巧妙點撥:“你經(jīng)歷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嗎?”“你也遇到過類似‘釣魚的啟示這樣的事情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這樣,學生有話可說,寫起作文來就不會“無米之炊”了。
二、抓住與寫作方法的鏈接點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憋@然這里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我們應根據(jù)課文的寫作特點,常常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點撥、指導,讓學生能通過文本的學習掌握一種寫作方法。五年級下冊《刷子李》這篇課文,為了表現(xiàn)刷子李的技藝高超,作者不僅寫了刷子李刷墻的動作,而且也寫了他的徒弟曹小三的心理活動。這正是運用了正面?zhèn)让娼诲e的人物描寫手法。為了讓學生能掌握并運用好這一寫作方法,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挑選班里一位你最熟悉的同學,抓住他的某一特點,如外貌、性格……運用正面?zhèn)让娼诲e的人物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段。其中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翻開她的作業(yè)本,映入眼簾的是她工整美觀的字跡,她把每一個字都寫得那么勻稱,那么美觀,真是讓人羨慕啊!可看著看著,我不禁懷疑起來:這是她寫的字嗎?我怎么越看越覺得像老師寫的字呢?我趕緊把本子翻到封面,一看,還真是她的本子?!边@樣的練筆因為找準了落點,因此學生的語言也較為鮮活。
三、抓住與奇特情境的鏈接點
語文課要讓學生有強烈的言語需要,充滿期盼和好奇、夢幻和想象,要煥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一顆靈動的心,就要在文本中挖掘新奇點來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如《桂花雨》一文第五自然段,在描寫搖桂花時是這樣寫的:“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啊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惫P者發(fā)現(xiàn)在這里還有文章可作,于是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他們對這段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說一說:1. 把搖桂花的情景寫具體;2. 花飄落的情景;3. 想象并刻畫母親和孩子們的神情、動作,然后再寫下來。
有位學生在片段中這樣寫道:我們緊緊抱住健壯的樹干,拼命地搖啊搖。桂花紛紛揚揚飄落下來,遠遠地看去,就像一只只黃色的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小女孩們隨著飄落的桂花,在大樹底下蹦來蹦去,她們的笑臉像美麗的花朵燦爛地綻放著;而男孩子們,則把空中飄蕩的桂花當作一只只四處飛舞的蝴蝶來追逐,追得滿頭大汗,比以前更有活力了。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了“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這樣的片段練習,形式小、活、巧。它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喚醒了他們沉睡的創(chuàng)造潛能。長此以往,必然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抓住與能啟發(fā)創(chuàng)新的鏈接點
語文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無論識字、閱讀、聽說、寫作,都離不開創(chuàng)造,因為要表達,就離不開閱歷、情感,這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充滿了創(chuàng)造。語文的學習以大量的閱讀為主,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離不開固有的生活經(jīng)驗,離不開想象和聯(lián)想。學生對于課文的信息,只有舊的相類似的信息的重新組合,才能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這一過程也是創(chuàng)新。小學課本中有部分詞句不那么淺白易懂,必須喚起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揭示其中的內(nèi)涵,使學生領悟這些詞句的語中之義、言外之音。如《魚游到了紙上》中那個青年跟游魚融為一體,周圍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筆者讓學生想象當時青年畫魚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一學生竟說到:“我覺得青年畫魚跟游魚融為一體,就像《全神貫注》中羅丹‘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跟女塑像融為一體了一樣,周圍的一切他忘記了,心中只有魚……”由于學生理解了“融為一體”,再加上想象和聯(lián)想,于是創(chuàng)造性地領悟了句子的內(nèi)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種多樣,有查字典,查資料,揣測圖意、文意,聯(lián)想、想象等方法。在閱讀中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語言文字,從中發(fā)展想象力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五、抓住與有深刻內(nèi)涵材料的鏈接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言語,一定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nèi)涵的東西”。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中,筆者抓住“坎坷”一詞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
師:阿炳通過凄美的琴聲來表達對師傅的懷念,表達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讓我們似乎也聽到了他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閉上眼睛,讓我們用心地去想,這些話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你看哪,也許在一個煙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許因為他雙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攤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許他在破舊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來把你看到的畫面形象寫成幾句話。
生1:我仿佛看到了雙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紛飛的時候,拿著胡琴在街上賣藝,當他不小心撞到小攤時,即使他說“對不起”,攤主也不肯放過他,把他一天辛苦賺來的錢全部拿走了。
生2:我仿佛看到了雙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攤,雖然說了“對不起”,還是被人毒打了一頓。雖然圍觀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只是在一旁譏笑他。
生3:我還看到雙目失明的阿炳在別人吃著團圓飯時,一個人在大雪紛飛的夜晚,拉著二胡,穿著破爛的單衣,吃著別人剩下的飯菜,睡在牛棚里,沒有被子,沒有床,沒有枕頭。
……
還原詞語意象的練筆,促使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調(diào)動起自己的生活積累、知識庫存、感情等因素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本來相對靜態(tài)的“坎坷”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中被激活了,賦予了強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
六、抓住與情感共鳴的鏈接點
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zhì)精美的文學作品,里面充盈著作者豐富激蕩的個人情感。如果能積極營造誘發(fā)情感產(chǎn)生的情境,創(chuàng)設自由對話的平臺,生成學生情感的共鳴,激起學生心靈的震顫,喚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就會使學生在寫中凈化情感,升華思想。閱讀教學中,對于某些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如果僅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過巧妙的練習,往往迎刃而解。如《白楊》一課最后一句話是這樣的: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這是全文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學生經(jīng)過朗讀體會,對這句話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筆者安排這樣的課堂練筆:當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楊樹身邊,有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時,他會怎樣想,怎么說呢?請同學們以爸爸的口吻寫一段話,寫出自己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學生有的借白楊樹抒發(fā)了“自己(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情懷;有的由小樹的成長聯(lián)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長,并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通過交流、評議,學生對“爸爸”的內(nèi)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爸爸”嘴角浮起一絲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對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在自然輕松的過程中進行了課堂練筆,擴展了思維的空間。
總之,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總結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善于在閱讀教學中挖掘讀寫結合訓練點,活用教材,落實語用,巧設練筆,讓學生從讀中學寫,從說中悟?qū)?,使讀說寫有效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寫起作文來便能得心應手,文采飛揚。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九洲小學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