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宋亞莉
課題項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項目資助,課題名稱為《宗教、經(jīng)學(xué)嬗變下的漢末士人活動與文學(xué)批評》中期成果之一(項目批準(zhǔn)號:14YJC751034)。
摘 要: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不僅是建安時期文學(xué)批評高潮的中流砥柱式人物,其人其作,對魏晉文藝批評亦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為建安名士,被譽為“七子之冠冕”??兹趷劢Y(jié)交名士,與壯節(jié)名士多有往來,這是漢末慕士之風(fēng)的遺存。建安士人對其極為推崇。其政治、文學(xué)活動不僅反映出漢末審美風(fēng)格中特有的悲涼與氣骨,更構(gòu)建了建安詩賦文抗音吐懷、梗概多氣、辭尚華麗的藝術(shù)品格,促進了漢晉文藝批評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孔融;建安文士;漢晉;文藝批評
作者簡介:王燕(1992.11-),女,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宋亞莉(1982-),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02
一
王粲的詩文憑借“以情見長”在漢晉文藝審美中占有一席之地,孔融的則以其“高志直情”更勝一籌?!逗鬂h書·孔融傳》評孔融為“高志直情”,孔融之直情,乃真情也。有真摯友情,有忠國之情,有父母之情,展現(xiàn)在其交友、詩文創(chuàng)作等活動中。
孔融廣泛結(jié)交天下好友,每每以真情與人交接??兹谂c蔡邕、楊彪等為多年好友,情意深厚。蔡邕死后,孔融心懷念之,“(孔融)與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賁士貌類于邕,融每酒酣,引與同坐,曰:‘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刑?!焙糜岩咽?,有容貌類似昔日友人者,則見之以慰藉??兹谂c友人之深情,從其與友人書信中也可看出,《遺張纮書》、《與王朗書》等字里行間真情流露:
聞大軍西征,足下留鎮(zhèn)。不有居者,誰守社稷?深固折衡,亦大勛也。無乃李廣之氣,循發(fā)益怒,樂一當(dāng)單于,以盡馀憤乎?南北并定,世將無事,孫叔投戈,絳、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離析,無緣會面,為愁嘆耳。道有途清,相見豈復(fù)難哉?(《遺張纮書》)[1]
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fù)睹其人也。(《又遺張纮書》)[2]
世路隔塞,情問斷絕,感懷增思。前見章表,知尋湯武罪己之跡,自投東裔同鯀之罰,覽省未周,涕隕潸然?!勑τ衅冢阈凶詯?。(《與王朗書》)[3]
孔融與友人的信寫的情真意切,與張纮言“但用離析,無緣會面”,又言“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fù)睹其人也”,與王朗言“世路隔塞,情問斷絕,感懷增思”,又言“談笑有期,勉行自愛”,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友人的思念、期盼,展現(xiàn)了作為儒士的孔融真情的一面。
孔融之親情?!逗鬂h書·孔融傳》載孔融“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后起,州里歸其孝?!庇州d孔融因張儉事與母親、哥哥爭死,孔融之孝悌深情于此可見。孔融又尊崇儒學(xué),在北海時,對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非常尊敬,《后漢書》卷三十五載:“國相孔融深敬于玄,履履造門。告高密縣為玄特立一鄉(xiāng)曰‘鄭公鄉(xiāng)。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jié),猶或戒鄉(xiāng)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公之德,而無駟牡之路!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為‘通德門?!盵4]孔融的孝悌與遵儒,和他內(nèi)心深處的忠君愛國思想完全一致。儒家文化中的君臣關(guān)系是父子關(guān)系的引申發(fā)揮,對君主之“忠”完全是以對父母之“孝”為前提的,因而由孔融早年的言行可知孔融忠君愛國孝悌之情。然建安時期孔融在入仕曹氏政權(quán)后,發(fā)表了一系列顛覆和背叛儒家傳統(tǒng)的言論,《后漢書》孔融本傳載:
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dāng)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fù)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比诖鹪唬骸邦伝貜?fù)生?!盵5]
這些大不敬之言論,從表面看是與儒家傳統(tǒng)的背離,然實為忠君愛國尊儒之深情的反面表現(xiàn),是在世風(fēng)日下、儒家精神淪喪的環(huán)境下,為矯正世俗而對儒家思想任真尚誠層面的強調(diào)??兹趯Ω缸幽缸佑H情關(guān)系如此輕淡和對父母的“肖”與“不肖”的強調(diào),除去和孔融個人的率真、放誕有關(guān),更是對漢末各割據(jù)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批評,其目的更有可能在于強調(diào)道德情感的真實,卻以反道德的表象示人。
二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首,不僅是建安時期文學(xué)批評高潮的中流砥柱式人物,其人其作,對魏晉文藝批評亦有著直接的影響?!兜湔摗ふ撐摹肥墙ò参恼摰闹匾拢瑢懽鞔宋牡牟茇Х浅O矚g孔融之文.曹丕搜羅孔融之文,必然對其細(xì)加研讀,孔融詩文之“氣”、“情”以及孔融的行事風(fēng)格,成為曹丕品論思考的重要對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對孔融多有評價: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融等已逝,唯干著論,成一家言。[6]
曹丕非常欣賞孔融的文章,對孔融之“氣”贊賞不已,認(rèn)為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并在《典論·論文》中專門展開對“文氣”的討論,這些文學(xué)理論的發(fā)展受益于孔融其人其文頗多,基于對孔融的深切了解,曹丕看到了孔融的弊處:“(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至于雜以嘲戲。”“理不勝詞”的確是孔融文之弊病,這是孔融詩文氣勢而鋪張所產(chǎn)生的;“雜以嘲戲”則是孔融放誕通脫的外現(xiàn),曹丕對孔融其人其文看得非常透徹,故而得出的結(jié)論也較為精到。而《典論·論文》以“融等已逝,唯干著論”作結(jié),也說明《典論·論文》以孔融為重點考察對象的。孔融對后代的文論也有潛在的影響,孔融《薦禰衡表》:
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于口,耳所暫聞,不忘于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zhǔn)之,誠不足怪。[7]
在《薦禰衡表》有“性與道合,思若有神”,說的是禰衡文思有如神助,才思敏捷,無獨有偶,漢末建安時期的曹植作品中屢屢有“神思”二字,曹植《陳審舉表》中“又聞豹尾已建,戎軒騖駕,陛下將復(fù)勞玉躬,擾掛神思”[8];曹植《寶刀賦》有“規(guī)圓景以定環(huán),攄神思而造像。垂華紛之葳蕤,流翠采之晃<火養(yǎng)>”[9]。從孔融的“神思”到曹植的“神思”,再經(jīng)《文賦》而《文心雕龍·神思》的明確提出,神思論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思維的核心范疇被確立,足以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學(xué)藝術(shù)發(fā)展的一脈相承,也說明孔融對后代文論影響之深。
魏晉風(fēng)度之淵源可上溯到漢末,這一點,已被研究者所重視,如余嘉錫先生指出:“蓋魏晉人一切風(fēng)氣,無不自后漢開之”。作為漢末與魏晉轉(zhuǎn)折時期的名士孔融,魏晉風(fēng)度以清談、飲酒、哲思、率性的諸多特征,都在孔融身上得到集中的體現(xiàn)。
孔融是三國史上的頭號酒鬼,愛酒如命,孔融把交友與飲酒當(dāng)作人生的兩大樂事。曹操禁酒,作文《難曹公表制禁酒令》:
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非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圣。樊噲解厄鴻門,非彘肩鐘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yǎng),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 (《難曹公表制酒禁令》)[10]
孔融以頗為諷刺的語氣大談酒之種種功勞,堯因酒而建太平,孔子因酒而為圣人,樊噲因酒而奮其怒,孔融之《難曹公表制酒禁令》,固然是與曹操對抗之表現(xiàn),然也反映了對酒的喜愛。飲酒助興了孔融的交友之風(fēng),放誕之言論,婞直之性情。
在歷史的沉淀中,孔融使用的語言和諸多活動本身融匯成中國古典審美文化語匯精粹,諸如不少成語:孔融讓梨,累世通家,小時了了、談笑自若,不脛而走等。這些被后代廣為流傳、耳熟能詳?shù)某烧Z和習(xí)語傳達了中國語言藝術(shù)審美代代相傳的特點,也展示了孔融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兹冢扔袧夂竦臐h末名士的氣骨風(fēng)韻:桀驁不馴、恃才傲物、重名、崇義、深情;又有建安文士的文采,還有魏晉名士的風(fēng)度,孔融漢晉文學(xué)審美風(fēng)格與文學(xué)批評的構(gòu)建者,可以說,沒有孔融,就沒有漢晉文學(xué)批評的大發(fā)展。
注釋:
[1]《全后漢文》卷八十三,第837、838頁。
[2]《全后漢文》卷八十三,第838頁。
[3]《全后漢文》卷八十三,第837頁。
[4]《后漢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五》第二十,第1208頁。
[5]《后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第2278頁。
[6]《全三國文》卷八,第83頁。
[7]《全后漢文》卷八十三,第834頁。
[8]《三國志》卷十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第428頁。
[9]《全三國文》卷十四,第135頁。
[10]《全后漢文》卷八十三,第840頁。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
[3]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俞紹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M].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6]黃暉.論衡校釋[M].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7][日]岡村繁,陸曉光.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xué)[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10]蕭統(tǒng),李善.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李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曾棗莊,舒大剛.三蘇全書[M].第15冊.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