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天津 西青區(qū) 300387)
摘 要:本人試圖從鑒定觀的角度對詹金遜的檔案思想進行論述,重點分析了其鑒定觀的內(nèi)涵、形成原因,在此基礎(chǔ)上做出一定的評價,希望能使我國檔案學界對詹金遜的鑒定觀有更加深刻、全面、客觀的認識。
關(guān)鍵詞:外國檔案理論;希拉里.詹金遜;鑒定觀
對國外檔案學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檔案界的研究熱點,但是由于資料獲取途徑和語言等多種限制,這也一直是我國檔案界研究的難點。希拉里.詹金遜(Hilary Jenkinson,以下簡稱詹金遜)是一位被我國檔案學界較為熟悉的英國檔案學家。盡管如此,我國檔案學界對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人在中國知網(wǎng)上,通過跨庫(默認數(shù)據(jù)庫)檢索的方式,檢索出主題為“詹金遜”、主題為“詹金遜并含鑒定”、篇名為“詹金遜”、篇名為“詹金遜并含鑒定”的文獻分別為176條、54條、12條、4條。并且國內(nèi)對詹金遜的研究多局限于其檔案定義、證據(jù)神圣性思想、新詹金遜主義等方面。雖然我國也有對詹金遜鑒定觀的探討,但是多是研究國外鑒定理論時有所涉及或者是將其與謝倫伯格進行對比,專門研究詹金遜鑒定觀的文章幾乎沒有。因此本文以詹金遜的鑒定觀為研究視角,重點論述了他鑒定觀形成的原因,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分享與大家,希望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一、詹金遜生平介紹
詹金遜(1882-1961),英國著名的檔案學家,是古典檔案學派的代表人物。詹金遜出生在倫敦,從小受到的教育非常良好。中學時期和大學時期,他分別就讀于英國著名的德威學院(Dulwich College)和劍橋大學彭布洛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1906年-1954年,詹金遜幾乎一直在英國公共文書局(Public Records office,成立于1838年,是英國國家檔案館的前身)工作,分別擔任過檔案館秘書、副館長、代理館長等職務。1950年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之后,詹金遜被推選為第一屆的副主席。[1]
詹金遜在進行檔案實踐工作的同時,也不忘對檔案理論的研究。他結(jié)合自己的學識背景,從其檔案工作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關(guān)檔案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檔案管理手冊》。詹金遜的教育背景,豐富的職業(yè)生涯對其檔案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詹金遜一直堅持的學術(shù)創(chuàng)作也為國際檔案理論的完善與發(fā)展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二、詹金遜的鑒定觀
詹金遜的檔案鑒定觀通常被概括為“行政官員決定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產(chǎn)生了大量的檔案。文件激增的這種現(xiàn)實,迫使詹金遜開始轉(zhuǎn)向思考荷蘭檔案人員(繆勒、斐斯和福羅英)未能想到的問題即檔案的鑒定,最后詹金遜也作出了讓步,但是他建議由文件形成者從事減少大量堆積文件這項不受歡迎的工作,聲稱“讓行政官員成為選留和銷毀其文件的唯一代理人”。[3]雖然詹金遜選擇并認可了行政官員鑒定檔案的做法,但是不能忽視的是,詹金遜始終堅持檔案人員不應該參與到鑒定工作中。詹金遜認為檔案人員是檔案神圣證據(jù)的保護者(keeper)。檔案人員的職責是保管行政活動中自然產(chǎn)生的可靠證據(jù),確保檔案不被任意破壞。檔案人員的目標是不帶偏見,不加事后思索地滿足一切希望了解知識工具的人們的利用需求……一個優(yōu)秀檔案人員也許是現(xiàn)代社會中真理的最虔誠信徒。[4]由此可見,在鑒定工作中,詹金遜對行政官員和檔案人員的定位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三、詹金遜檔案鑒定觀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詹金遜選擇行政人員鑒定檔案的原因
詹金遜十分熟悉維多利亞-愛德華時代英國政府機構(gòu)的法人文化,他相信一個可尊敬的、受過教育、開化的政府官員在保護文件上能夠做出公正無私的判斷。[5]因此,他認為行政人員能夠自律,能夠遵守道德操守,拋卻利益,客觀公正地對自己形成的文件進行挑選和鑒定。詹金遜對行政官員的足夠信任是其選擇行政官員鑒定檔案的最重要原因。
除上述文化原因外,影響詹金遜選擇行政官員鑒定檔案的原因還包括:詹金遜認為行政官員更加了解文件。行政官員在進行行政活動和事務處理的過程中直接形成文件。相比于檔案人員來說,行政官員自然更加了解文件的內(nèi)容及其重要程度和日后備查考的需要。因此,也只有讓行政官員挑選鑒定檔案,才能夠保證反映機構(gòu)重要活動的文件記錄保存下來以備日后利用。
(二)詹金遜不選擇檔案人員鑒定檔案的原因
詹金遜這種將檔案人員定位為保管者(keeper)而不是檔案鑒定工作的參與者的原因在其發(fā)表的《英國檔案與戰(zhàn)爭》(British Archives and the War)中可以尋覓到。詹金遜在文章中寫道檔案人員不必對檔案內(nèi)容感興趣-如果他對此不感興趣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一種優(yōu)勢,可以讓他在處理檔案的過程中抵制住誘惑,保持超自然(detachment)的心態(tài)。[6]另外,詹金遜認為檔案人員在鑒定中必然運用“個人判斷”。而這種“個人判斷”勢必會玷污檔案的證據(jù)神圣性和影響檔案保存目的。綜合上述原因,詹金遜并沒有將檔案人員列入檔案鑒定工作的隊伍中。
四、詹金遜檔案鑒定觀的評價
詹金遜的行政官員決定論從本質(zhì)上分析,是一種通過忽略問題的方法在行政官員和檔案人員兩者之間權(quán)衡做出最佳選擇的被迫之舉。那是因為即使詹金遜對行政官員足夠信任,但他仍然擔心行政官員或許銷毀文件過少,或許銷毀過多,甚至為歷史研究和提供活動證據(jù)而刻意編制檔案,但他無法找到滿意的解決辦法。[7]所以在面對文件驟增的壓力,詹金遜不得不在行政官員和檔案人員之間做出二選一的艱難之舉。
總結(jié)
首先,雖然我們通常將詹金遜的鑒定觀概括為“行政官員決定論”,但是同時,我們必須認清詹金遜對檔案人員的定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加完整、準確地看待詹金遜的檔案鑒定觀。其次,本人認為我們在全面認識詹金遜鑒定觀的基礎(chǔ)上應該對其鑒定觀給予客觀的評價。所謂客觀的評價就是超越時空的限制,以詹金遜自身的視角和從其生活的年代出發(fā),分析他鑒定觀形成的原因以及當時產(chǎn)生的合理性,從而真正理解詹金遜鑒定觀的內(nèi)涵。所以本人認為謝倫伯格對詹金遜《檔案管理手冊》的評價:毫無可讀性,過于否定,是錯拿美國檔案實踐情況的標尺衡量詹金遜鑒定觀從而產(chǎn)生的一種過于偏激的結(jié)果。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全面地看待、客觀地評價、揚棄地利用詹金遜的鑒定觀。
參考文獻:
[1][6]譚必勇.證據(jù)的神圣性-希拉里詹金遜古典檔案思想成因探析[J].檔案學通訊,2017(2):19-22.
[2]劉艾婧.淺談詹金遜與謝倫伯格兩位學者之對比[J].陜西科技,2016(2):109-111.
[3][4][5][7][加]特里?庫克.1898年荷蘭手冊出版以來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影響[R].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報告集.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在校學生:王亞男(1991-),女,漢族,河北省定州市人,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2016級情報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