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寧波大學法學院 浙江寧波 315211)
摘 要:世界各國已生效的民法立法體例上,關于物權變動的規(guī)則主要有物權形式主義、債權意思主義、債權形式主義這三種。通過研究德國、法國、中國的相關理論和法條,對上述各國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探討,從中歸納出各國的物權變動模式規(guī)則和特征。最后,對德國和中國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模式進行比較,得出兩者存在諸多差異,但其共性遠大于差異性。
關鍵詞:物權變動;物權形式主義;債權意思主義;債權形式主義
1.物權變動模式概述
物權變動模式指物權發(fā)生、變更、消滅的法定方式。物權變動的規(guī)則主要有物權形式主義、債權意思主義、債權形式主義。物權形式主義指物權變動要以當事人就移轉標的物所有權所達成的物權合同為前提,還需要當事人已經完成了交付或登記;債權意思主義指物權的設定與移轉僅依當事人的債權意思表示而發(fā)生效力,非經登記或交付的物權變動不得對抗第三人;債權形式主義即物權因法律行為發(fā)生變動時,當事人之間除了有債權合意之外,尚須進行登記或者交付方發(fā)生效力。
2.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各國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2.1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德國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確定了德國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即不動產物權因雙方法律行為取得時,須具備合意和登記雙重條件。上述條件既適用于不動產所有權的移轉行為,也適用地上權、地役權、土地上之用益權、抵押權、土地債務的設立等。合意與登記缺其一者,不動產的物權變更不能成立。[1]《德國民法典》第925a條規(guī)定僅在依第311b條第1款第1句為必要的關于合同的證書被出示或同時做成時,始應接受關于土地所有權轉移的合意的表示。這里的合同指債權合同,其并非關于土地所有權轉移的合意的生效要件。債權合同之不生效力,并不導致關于土地所有權轉移的合意不生效力。從上述法條可知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需具備合意和登記雙重條件。[2]
《德國民法典》第929條第1句所規(guī)定的合意是物權法上的處分合同,它的有效性不以負擔行為的有效性為要件。即使負擔行為不生效力,處分行為仍可有效。只要具備了合意和交付兩個要件,就發(fā)生動產所有權的轉移,這體現(xiàn)了無因性原則。從上述可知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動產物權變動需具備合意和交付雙重條件。
德國在物權形式主義下仍存在少許例外,對于廢止質權、廢止動產上的用益權只需做出拋棄質權、拋棄用益權的表示即已足夠。另外,對于未登記于船舶登記簿的海運船舶的所有權或此種船舶的一個應有部分的所有權的轉讓而言,如所有人和取得人達成關于所有權應立即轉移的合意,則無須交付。雖存在少許例外,但從《德國民法典》第873條和第929條可知,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德國物權變動模式是典型的物權形式主義。
2.2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法國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國內普遍認為德國物權變動模式是債權意思主義,其依據(jù)在于《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3]法國沒有“物權”的概念,也不稱之法國物權變動模式,其制定的規(guī)則更多地在于解決風險的轉移問題。因此,物之所有人在各個法條中的概念不是相同的,要區(qū)分其具有對人權還是對世權。
通過分析《法國民法典》第1141條發(fā)現(xiàn)法國物權變動模式并非債權意思主義。《法國民法典》第1141條規(guī)定:“如果負有義務應當先后向二人給付或交付之物完全是動產,二人中已為現(xiàn)實際占有該物者,其權利優(yōu)先于另一人的權利,并因此成為物之所有人,即使該人取得權利的證書日期在后,亦同,但以其是善意占有為限。”[4]就該條文而言,例如:甲于2017年4月1號將動產賣給乙,并約定2017年4月13號交付動產;甲于2017年4月9號將動產賣給丙,并約定2017年4月14號交付動產;2017年4月12號將動產賣給丁并交付。上述案例產生2017年4月1號、2017年4月9號、2017年4月12號三個所有權,2017年4月1號、2017年4月9號兩個所有權只有對人效力,唯有2017年4月12號交付的動產才產生對世效力,即后債先交付可對抗第三人。從該條可知后債先交付的所有權有優(yōu)先效力,可反駁法國債權意思主義的說法。
2.3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中國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從《物權法》第9條、第14條、第17條可知,不動產物權變動一律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物權變動由生效的法律行為和處分權、登記三個要件構成。從《物權法》第23條可知動產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動產物權變動需要生效的法律行為與處分權、交付三個要件構成。
探討中國物權變動模式時,往往將《物權法》第127條、第158條理解為意思主義。就《物權法》第127條而言,中國的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成員大都知道誰對該土地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若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該土地上再為他們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他們常常屬于惡意的第三人。土地流轉具有身份性,在熟人社會沒有產生對世的作用,故不需要通過登記加以限制。就《物權法》第158條而言,該條款存在不合理之處,需區(qū)分農村土地和建設用地后進行討論。中國農村是熟人社會,農村土地設立地役權可以不進行登記,若登記也會增加農民負擔。[5]但是建設用地往往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地役權的設立不僅要簽訂合同,還需進行登記。因其涉及到商業(yè)利益,為了更好的保障第三人的利益,可進行有償?shù)怯洝Mㄟ^分析可知,該制度的設計有其自身的背景支撐,不能簡單的將上述條文理解為意思主義。綜上,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中國物權變動模式不是折衷主義。
3.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德中物權變動模式之比較
中國和德國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模式存在以下差異:第一,從兩國相關法條分析可知,中德的物權變動模式差異不大,最大差異在于物權合意是否明晰。德國在公證人制度的支撐下,物權合意顯得格外明晰,公證制度作為不動產轉讓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克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缺陷,保證了不動產的交易安全。德國不動產登記機關設在地方法院,其登記行為具有司法性,登記效力與初審法院的判決相同。因此公證為不動產登記的準確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第二,我國《物權法》第158條和第188條規(guī)定了登記對抗主義的情形,但德國未規(guī)定上述情形,但登記對抗主義與登記生效主義并非兩國明顯差異。第三,在德國,對于廢止質權、廢止動產上的用益權只需做出拋棄質權、拋棄用益權的意思表示即可。在中國,質權、留置權的拋棄不僅要向因拋棄而直接受益人作出拋棄的意思表示,另外還需移轉動產的占有于出質人、債權人。第四,中國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模式存在一些特殊規(guī)定,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地役權,這些制度設計有其自身的背景支撐。綜上,德國、中國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雖存在差異,但兩者共性仍大于差異。
參考文獻:
[1]孫憲忠編.德國當代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61-162.
[2]陳衛(wèi)佐譯注.德國民法典第4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333-334.
[3]董學立.對法國物權變動債權意思主義的再思考[J].北方法學,2014(3):5-10.
[4]羅結珍譯注.法國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66-168.
[5]程嘯.不動產登記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