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慶玉
走進象聲詞界,傾聽萬物之音
◇潘慶玉
原來寫作課也可以上得像閱讀課一樣精彩!
吳勇老師圍繞發(fā)現(xiàn)象聲詞的表達作用、在模擬情境中學會運用象聲詞而展開教學,內容緊湊,思路連貫,收放自如,是一堂精致而又不失質樸的好課,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概而言之,有四點感受。
第一,小題可以大做。象聲詞在詞類中屬于數(shù)量較少、地位較偏的一類詞,和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相比,在平時教學中不是很受重視??墒牵谶@堂課里,我們看到,小題目也可以做大文章。實際上,在語文學科知識里面,有沒有所謂的 “小”問題、“小”知識?“小”也就是可有可無的意思。其實是沒有的。所有知識都是平等的,所有詞語也都是平等的。有一個相聲叫《五官爭功》,諷刺的就是不平等的歧視現(xiàn)象。語文老師平時經(jīng)常說,同學們要積累一些好詞好句。我認為,所有詞語的地位都是一樣的,詞語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是怎樣使用它?!昂谩痹谠鯓舆\用,而不是這個詞本身是好的或壞的。
第二,偏題可以正做。在寫作里,象聲詞只是構成描寫、敘事等環(huán)節(jié)的細微局部,處于較偏僻、次要的位置,算不上文章的主體內容和關鍵要素。這堂課里,吳老師把看起來好像很偏的題目當作一個寫作訓練主題,從正面去經(jīng)營籌劃,出人意料地展示出它的力量,展示出它的美,展示出它帶給我們的想象。我印象深刻的是吳老師隨機舉的一個例子:安靜的課堂里,突然響起了“咚咚咚”的聲音。讓學生猜測這會是什么聲音,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就是一個偏的題目可以從正面來做的典范——一個象聲詞足可以推動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和轉折,足可以讓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讓心理環(huán)境陡然生變,達四兩撥千斤之效。
第三,精彩的課堂生成。這節(jié)課吳老師設計得好:聚焦集中,定位準確,內部結構緊湊,很有邏輯力量。精良的教學設計在課堂的生成過程中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這堂課為什么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在于吳老師課堂中致力于完整的情境再現(xiàn)。課一開始呈現(xiàn)的是一篇由象聲詞構成的完整文章,最后訓練的題目是給學生提供一組與貓的活動有關的象聲詞,要求寫一個完整的片段。這種情境的完整性設計為象聲詞的學習提供了真實具體、可感可知的深度空間,與支離破碎的情境相比,它為課堂生成提供了更加強勁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推動力。
第四,高超的課堂駕馭與引導藝術。學生用象聲詞“嘰里咕?!毕胂髮懽鲿r,說成了有人“嘰里咕?!钡睾人?,老師反問:“‘嘰里咕?!呛人穆曇魡幔俊睂W生發(fā)現(xiàn)自己搞混了,糾正道:“換成‘咕咚咕咚’?!崩蠋煶脵C說:“如果將‘嘰里咕?!迷谶@里,可以怎樣改?”學生說:“同學們‘嘰里咕嚕’議論開了。”課堂出現(xiàn)意外,吳老師不急躁,而是把意外看作是發(fā)揮自己教學創(chuàng)造性的契機,憑借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沉著應對的心態(tài)把課堂推進到全新的情境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金無足赤,遺憾永遠是課堂的一部分。最后提點建議:要辯證、適度地看待象聲詞的作用,為學生發(fā)展留下更大余地。我們知道,在寫作中,大到任何一種思想、主張、模式和方法,小到一篇文章的構思、立意、修辭和詞語的運用,可說是因文而異,變幻無窮。寫作手法與技巧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萬能的。以象聲詞為例,它固然有助于我們在寫作時模擬各種聲音,展現(xiàn)原聲之美,但自然界、人類社會中的聲音韻律是林林總總、數(shù)不勝數(shù)的,象聲詞的模擬功能是很有限的。很多時候,作家并不是通過直接使用象聲詞,而是借助由聲音引發(fā)的心理體驗和想象來描寫神韻及美感,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審美效果?!肚f子·齊物論》在寫地籟時就沒有使用象聲詞,而是使用了8個排比句,來描寫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8個比喻簡潔明快,生動傳神。我們寫排比句,一般是3~5個句子排列在一起,就顯得很有氣勢??墒乔f子在這里連續(xù)寫下了8個排比句,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瞬間傾瀉而出,絢爛至極,讓人目不暇接,耳不及辨,混沌而又清晰,分明而又駁雜。其實,即便8個排比句,也無法窮盡自然界中地籟之音的復雜、微妙、多變,但我們可以通過這8個比喻句,對地籟之聲產(chǎn)生無限的想象和種種親切的體驗,宛如置身于大音希聲的神秘境界里。由此可見,好的寫作和表達,不一定要把物理的聲音通過象聲詞直接寫出來,也可以不直接寫這種聲音,而是通過運用比喻、通感等方式描寫這些聲音。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聲和《老殘游記》中的白妞說書,聲韻之美不是通過象聲詞來表現(xiàn),而是大量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引發(fā)我們美妙的想象。我們頭腦中想象出來的聲音要比象聲詞更豐富、更微妙,也更難忘。所以,無論講什么問題和知識,都要注意適度。西方有句話叫“節(jié)制是美德”,我們古人信奉“中庸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也要追求恰到好處,避免過猶不及。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