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楨林邢智鑫
“滇中鐵軍”文化建設四要素
文/張楨林邢智鑫
在神奇而美麗的紅土地上,駐守著一支被譽為“滇中鐵軍”的綠色衛(wèi)士——武警昆明市森林支隊。他們任務特殊,使命光榮,編制不大,但名氣卻不小——組建20年,連年被總隊評為先進支隊,還被武警部隊樹為基層建設標兵支隊。這個始終堅持文化建隊育人的支隊,通過文化工作帶動支隊政治思想過硬、軍事訓練過硬、全面建設過硬。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鑰筆者找到了4個關鍵答案。
支隊黨委對文化工作非常重視,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保持常議常抓的強勁態(tài)勢。每年年初,黨委一班人都要審定文化工作計劃和路線圖,定目標、理思路、研究具體問題,力求通過文化軟實力來促進部隊管理和正規(guī)化建設。黨委對文化工作的態(tài)度,使得文化建設始終能夠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落實,成為部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源。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該支隊政治委員張志廣是這個集體的文化工作領頭人,他認為,開展文化活動的難處在于是不是喜愛和認可文化工作,是不是對文化工作有著深入思考,文化活動不能僅局限于現(xiàn)實場地,而是要在官兵的頭腦中形成“場地”。這幾年,在他的帶領下,支隊文化工作提升到了另一個新層面。張政委是一個愛創(chuàng)新、懂網(wǎng)絡、思想潮的支隊領導,這與他樸素的外表和行為一點也不相稱。說他潮也一點不為過,他的潮是潮在了他的思想前衛(wèi),是頭腦中的那塊“文化陣地”。在大家都對特色文化創(chuàng)新沒了主意的時候,張政委受兒子啟發(fā)玩起了輪滑,這個新鮮玩意兒很對年輕人的胃口,全支隊官兵喜歡得不得了。在每年組織開展“春城杯”籃球比賽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花式籃球”的想法,成為了比賽以外的另一個新亮點。一個“大政委”總幫著官兵們出“小點子”,這讓支隊很多年輕干部都為之欽佩。
文化工作在這個支隊不只是政工干部的分內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前不久,支隊打算更換文化長廊內容,正巧后勤處處長于鑫的愛人是搞景區(qū)規(guī)劃的,曾策劃過一期云南陸軍講武學校舉辦的遠征軍圖片展,于處長便把愛人的設計圖片拷給了政治處主任作為參考,還一起研究怎么改效果好。這個后勤處長“插手”到了宣傳工作中,正是黨委成員對文化工作的一種態(tài)度。
筆者來到安寧大隊開展調研,大隊官兵很是熱情,車子剛到營:他們就主動展示了大隊特色文化隊。奇怪的是,并不像以往我們來到其他單位有干部前來介紹,起初我們雖然有點納悶,卻馬上被他們的特色文化表演吸引。在文化表演結束后我們找到了答案,原來他們的中隊長和指導員就在表演的隊伍里,干部就這樣身著表演服裝和我們見了面,就連大隊部的管理員也在其中。支隊很多軍事后勤干部都切身參與到了文化工作中。
文化活動不僅僅是一項群眾性的活動,他們還搞出了一些大家都為之驕傲的好作品和新名堂。近年來,支隊官兵自編自演的20多個節(jié)目先后在軍內外獲獎,舞蹈《青山無言兵無語》在云南省首屆“林業(yè)杯”文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快板《云南總隊新氣象》和葫蘆絲演奏《雨林衛(wèi)士情》獲森林指揮部首屆“綠色衛(wèi)士杯”文藝匯演一等獎。2012年,支隊代表森林指揮部參加總政治部“軍歌嘹亮”歌詠通訊賽活動,被評為優(yōu)勝單位。同年9月,支隊所屬昆明大隊被總政表彰為“全軍基層文化建設先進單位”。2013年,在總政組織的“八一杯”業(yè)余籃球通訊賽活動中,支隊籃球代表隊通過層層選拔進入決賽,最終榮獲“八一杯”全軍業(yè)余籃球通訊賽冠軍獎。2014年10月,支隊承辦森林部隊文化工作現(xiàn)場會議得到了各級首長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稱贊。
正是有了領導干部的深入其中,從支隊領導到中隊主官,從團職干部到一線帶兵人,每一項文化工作都能看到干部的身影,才使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助推了部隊全面建設蓬勃發(fā)展,官兵嘗到了“甜頭”。
支隊堅持把文化骨干隊伍納入人才建設規(guī)劃,采取“新兵選苗子、老兵打底子、選取士官留種子”的辦法,注重全盤考慮、統(tǒng)一衡量,保證了每個中隊都有宣傳、體育、美術、舞蹈、網(wǎng)絡等方面的文體骨干。
和其他單位面對的困難一樣,文化骨干并不是那么容易選出來的,更關鍵的是要看怎么培養(yǎng)。這個支隊的辦法是,充分借助駐地文化資源。他們注重與駐地單位搞好警民共建,始終與學校和文化單位保持著很好的聯(lián)系,就這樣把駐地和軍地:校教育的資源給盤活了。周末,他們經(jīng)常邀請地方高校、新聞傳媒、藝術團體、民間組織等專家老師來隊輔導授課,基層周課表里專門安排了“兩用人才”培訓時間,幫助在官兵中培養(yǎng)新聞報道、攝像攝影、舞蹈編排、樂器使用、DV制作、網(wǎng)絡維護等方面的“小行家”。有了骨干挑梁頂柱,文化工作便落地生根,這些骨干才會像領頭雁一樣,帶著大家如火如荼地開展起文化工作。
說到文化骨干,支隊職務最高的骨干應該是他們的支隊長張洪順?;饒鲩g隙和看守火場可能是森警官兵最疲倦的時候,是看似結束了的戰(zhàn)斗過程,是暗含危險的戰(zhàn)斗階段。在連續(xù)幾天幾夜與林火殊死戰(zhàn)斗后,除了使命與責任在支撐著官兵,另一個能提振士氣和鼓舞軍心的就是文化活動。像戰(zhàn)地小晚會這樣的活動,張支隊長總是帶頭為官兵來上一嗓子蒙古長調,每次氣氛都好的不得了,每次作用都明顯的不得了。同時,他還是支隊每年“春城杯”籃球比賽的參賽隊員和裁判員。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文化工作的理解和認識。他說,文化能拴住兵身、凝聚兵心,有文化的戰(zhàn)士才是有希望的衛(wèi)士,文化工作和軍事工作摻和著搞就會事半功倍。
支隊所屬安寧大隊四中隊四班班長王金山是支隊5000米軍事考核的紀錄保持者,他不僅是個名副其實的訓練尖子,還是個出了名的文藝骨干。剛當兵那會兒,性格靦腆的他除了跑步快這個特長以外,其他幾乎啥也不會。轉了士官后,因為軍事訓練突出第三年就當上了班長,可這個新班長第一個琢磨的事兒就是怎么搞好班里的文化活動。他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班里人整天搞訓練非常枯燥,正需要文化活動來調節(jié),通過文化活動來調節(jié)班里的氣氛能讓大家的心理得到最大釋放,也會更輕松地面對訓練。另一個是,每到節(jié)日中隊組織活動的時候,班里能有幾個拿手的節(jié)目也算很有名氣,他不想讓別人說他這個5公里第一的班長只會搞訓練?;谶@兩點,王金山現(xiàn)在葫蘆絲、口琴、海軍鼓都能鼓秋幾下,班里軍事成績不僅沒落下,文化工作還搞出了新花樣。去年,他們班1人考取了警校,1人在支隊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同時被支隊推薦為指揮部建制班軍事比武的候選班,像他這樣有文化的訓練尖子在這個支隊還大有人在。
調查期間,正逢每年的選晉退時期,我們看到他們除了有一個軍事考核的登記排名以外,還有一個備注欄,其中就有戰(zhàn)士填寫文化特長方面內容。西山中隊上等兵王皓宇在軍事考核綜合排名位居中等,由于他平常業(yè)余生活愛好魔術,自己還創(chuàng)編了幾個魔術表演節(jié)目經(jīng)常在支隊組織的活動中與大家見面,在這次的士官選取中,他就因為這個方面的特長為自己加了分,綜合成績一下子就提了上去,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在文化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志,既保住了骨干力量,同時也有效調動了官兵主動參與文化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得這項工作始終有一批人帶著干。
正是有了各個層面的文化骨干,正是重視對文化骨干的培養(yǎng)和保留,讓我們感覺這個支隊的文化工作開展起來并不費什么事,好像文化工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樣。
對于文化設施設備的投入和使用,這個支隊牢牢把握兩點:一個是舍得投入,另一個是用的經(jīng)常。支隊政治處張楨林主任介紹說,花大氣力搞好營區(qū)文化環(huán)境,為基層單位配好文化設備,為官兵提供一個好的學習、訓練、生活條件,讓大家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環(huán)境中放松身心,不僅是文化工作的需要,不僅是年輕官兵對先進文化的需求,還是促進軍事訓練和部隊管理的另一手段。把錢花在有益于豐富官兵業(yè)余文化生活上,花在提高官兵文化素質上,這個錢就花值了。
老掉牙的東西不是官兵喜愛的東西,基層文化要緊貼時代發(fā)展要求,要跟得上創(chuàng)新的腳步,才能不斷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真正發(fā)揮出它的作用,文化裝備也必須得跟上。
2014年支隊遷建新營房,他們以這個為契機,重新建設了警史館、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和文體活動中心。他們在營區(qū)醒目位置設置強軍目標照壁,豎立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在營:設置燈箱、櫥窗,建造塑膠跑道、籃球場、文化長廊和文化墻,打造路文化、亭文化、石文化,在營區(qū)道路、走廊、操場構建主題鮮明的立體政治氛圍,張貼滅火功臣圖片,豎立精武標兵燈箱,安裝戰(zhàn)斗格言警句,使營區(qū)環(huán)境達到現(xiàn)代與歷史結合、美化與文化結合,讓政治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交相輝映。根據(jù)《武警部隊先進軍事文化建設綱要》,按照“條件與需求適應、宜人與育人統(tǒng)一、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銜接”的思路,支隊對所屬8個中隊的榮譽室、圖書室、網(wǎng)絡學習室、文體活動室、棋牌室等進行了既符合標準要求又有自己特色的規(guī)范。其中就有一個事又讓他們自豪了一把。
“電腦進班”這件事,這個支隊走在了他們總隊的前面,我們看到每個中隊的班學習室里都有一臺能連接內部局域網(wǎng)的電腦。當問起這個電腦平時都干些啥的時候,大家都說用處可多了。祿勸中隊二班戰(zhàn)士李東打開電腦邊操作邊向我們介紹,可以登錄武警部隊各單位信息網(wǎng)頁瀏覽新聞,還有森林樂吧、影視天地、游戲中心和網(wǎng)上圖書等APP供大家學習娛樂。班長郭梓健告訴筆者,中隊其實早就有電腦了,不過是在網(wǎng)絡學習室里,平時閑下來個幾分鐘想看看局域網(wǎng)新聞,一想到要去網(wǎng)絡學習室,而且還要找中隊干部審批,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F(xiàn)在電腦進班就方便多了,隨時都能上網(wǎng),每天看看其他單位的兄弟們都在干啥成為了班里人的習慣,每周班里也都會寫兩篇稿件往支隊投一投,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講,叫刷一下存在感。
類似電腦進班這樣的文化設備投入支隊還做了不少,其中很多都是基層官兵在每季度雙向講評會上提出來的,支隊機關把基層官兵的愿望和訴求當作大事來辦,黨委督促落實。前年,支隊為基層購買了點唱機,在周末假日和日常生活中,官兵有自己的娛樂場所和文化設備,統(tǒng)一配發(fā)了DV攝像機和照相機,能夠滿足興趣小組開展活動,同時隨著這些攝影器材的更新,這兩年的好照片也越來越多了,在總隊舉辦的攝影展中,支隊的獲獎作品比例也大幅提高。政治處每年集中到新華書店采購一批新圖書和字帖,配合支隊廣泛開展的“讀好書、練好字、當好兵”活動,堅持為基層送書已有4年時間,這一舉措一旦像他們這樣堅持下去,改變官兵的不僅是意志品質和身體素質,還有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讀書習慣。
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支隊圖書室里的書籍大多都已經(jīng)被官兵翻舊了,新的文化器材在活動室里幾乎沒有,不是官兵不愛惜,反而讓我們感覺到的是他們經(jīng)常使用留下的痕跡,文化裝備并不是一種擺設。石林中隊的戰(zhàn)士張測是中隊文化活動小組副組長,由于中隊經(jīng)常開展文化活動,這些文化裝備避免不了會出現(xiàn)一些小問題。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名文化裝備的維修小能手,無論是電路問題還是硬件問題,只要不需要換件,對于他來講就都不是問題。用他的話講,東西就是讓大家用的,用壞了我修好就行了,比放在那兒不用強多了。我現(xiàn)在一般小毛病都會修,這個小本領“得益”于大家給我“添的亂”,說不定以后回家了還能開個維修店養(yǎng)家糊口。
正是有了這些能夠滿足于官兵學習娛樂的文化裝備,正是把這些裝備真正的用了起來,把文化這個舞臺搭得絢麗多彩,才使得官兵有臺唱戲,借助配套齊全的文化裝備,官兵也更愿意展示自己,表現(xiàn)才藝。
支隊堅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利用每月指導員之家、季度考核、蹲點調研等時機,對文化建設情況進行檢查督導。筆者翻閱了支隊每個月的“指導員之家”活動記錄,每次活動都有一個議題與文化工作有關,3月份他們研究的是文化活動網(wǎng)上會操內容,5月份研究的是“五月風”系列文化活動,7月份研究的是第四屆“春城杯”籃球比賽,8月份研究的是“鑄軍魂、打勝仗”主題攝影展。年初,他們對文化工作有詳細的計劃和安排,我們通過一張表就能知道每個月文化工作的重點內容和工作開展情況。在政治處宣保股,我們看到了一張“基層文化工作統(tǒng)一量化標準登記表”,他們真正把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掛鉤,每月對文化工作抽查的情況都記錄在這個表上,此外,每季度有總體情況通報,半年還有詳細講評材料。宣保股張申民股長介紹說,支隊會把統(tǒng)計的結果在本級信息網(wǎng)公布,哪個單位工作做得好、有特點,哪個單位的工作落后了一目了然,相互間有一個比較和促進的作用。
除了在抓工作上形成了制度,還有一些類似傳統(tǒng)的東西也像制度一樣他們一直在堅持著。特色文化隊是這個支隊的一個文化亮點,每個中隊都有固定的保留節(jié)目,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支隊先后組建了機關干部軍歌合唱隊,基層大中隊分別成立了“林鷹”軍樂隊、“傣韻”葫蘆絲隊、“飛夢”輪滑隊、“青春”軍鼓隊、中華刀術隊等10支特色文化隊,定期組織廣場文化活動,打造一隊一特色、一隊一品牌的群眾性文體隊伍,利用基層文化網(wǎng)上會操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色文化隊的建立,時間長的有10余年了,已經(jīng)成為了中隊的一張文化名片。每逢新兵下隊,中隊老兵都會通過特色文化的方式來歡迎新戰(zhàn)友,同時老兵們也會手把手的把這門技能傳授給新兵,既作為新兵文化活動的敲門磚,又成為了展示自我的一片天,既通過它增進了新老兵之間的感情,又增強了中隊的集體榮譽感。
這些制度堅持下來并不容易,關鍵在于制度的精髓是始終把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堅持“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的文藝創(chuàng)演路線,把鏡頭對準基層,將話筒交給官兵,開展活動突出群眾性和廣泛性,這樣一來,官兵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更加高漲了,也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來堅持下去。
前兩年,微信開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新的《手機使用管理規(guī)定》下發(fā)后,支隊立馬跟上了這個潮流的腳步,建立了“春城新聞之家”“文學創(chuàng)作愛好者”等微信群,開設了“昆明森警”訂閱號等手機文化網(wǎng)絡平臺,群主都是文化骨干或是某一方面的“小行家”,只要對文化有那么一丁點兒的興趣,總能在這里找到知音和老師。像這樣的活動一開始就注定了能夠形成制度堅持下去。正是當活動開展已經(jīng)形成了制度,正是一些習慣已經(jīng)慢慢地形成了傳統(tǒng),有了文化的根基,有了文化的底蘊,文化工作就有了活力,有了特色,有了文化工作本應發(fā)揮的正能量。
昆明市森林支隊遵循文化建設問計官兵、文化活動依靠官兵、文化成果惠及官兵,形成了“隊隊有特色、人人有參與、時時有活動、處處有展示”的文化工作新特點,滿足和豐富了官兵業(yè)余文化生活,為激勵官兵有效履行職責使命,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p>
責任編輯: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