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婷
摘要: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其中p2p平臺的出現是互聯網金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以其高于銀行的同期利潤、便捷的操作方式、較低的投資門檻、特殊的風險保障金模式逐漸被投資者所接受,與傳統(tǒng)金融業(yè)產生了強烈的碰撞。如何更好的應對金融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沖擊是目前傳統(tǒng)金融業(yè)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平安集團旗下的陸金所為例,分析和研究大數據時代傳統(tǒng)金融業(yè)所面臨的沖擊和挑戰(zhàn),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P2P平臺;商業(yè)銀行;沖擊;陸金所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2
一、P2P平臺概述
P2P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衍生品,是資金需求者對資金供給者的直接融資,是投資者與借款人之間溝通的媒介。正因為它是直接的借貸并沒有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省去了中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再加上借貸利率都是經過雙方協商決定,因此借貸雙方對利率都比較滿意;而且通過這個平臺發(fā)布信息的用戶都經過實名認證,信息完全公開,降低投資風險。此外,理財產品是針對閑散資金較多的客戶設計的產品,具有更高的起點。廣大的長尾客戶根本達不到資金起投的門檻。而P2P平臺的興起給小額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渠道。它的投資門檻很低,基本上都是一元起投,簽署的投資合同真實有效,一般是由基金經理專門管理這些資金,所以年收益率要高于存款利率。存取資金操作便捷,一般都是在官網上下載一個APP,直接在手機上操作,隨時贖回,隨取隨用,并且支持信用卡充值,用未來的錢賺取現在的收益。另外P2P平臺對信用風險的管理還是比較到位的,這些P2P產品都有風險保障金機制,有專門的機構來賠付逾期未付資金,國家法律還對其進行了保護,比其他一些產品更安全些。截至2016年9月初P2P網貸平臺數量為2235家,其網貸成交量已接近3萬億大關。
二、陸金所的簡介
陸金所現居國內最大的財富管理平臺,交易量同比凈增4倍。它以互聯網為媒介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服務。2016年年初,陸金所正式對外發(fā)表近期已經完成12多億美元融資,至此經過自營時代和開放時代的陸金所已經進入到了“O2O跨境”時代。而在這個時代,陸金所將改進以往的運營模式,打造一個綜合性的財富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等高端技術實現投資者和投資產品的分級,降低投資風險,實現精確、高效的投融資。
三、陸金所給商業(yè)銀行帶來的沖擊
2011年9月陸金所在上海注冊成立,其平臺于12年3月正式上線。陸金所是中國平安集團的投融資平臺,有一個堅強的后盾,它的存在是為投融資者、金融機構提供第三方的交易輔助服務。借助平安集團在傳統(tǒng)金融業(yè)的經營管理經驗和團隊人才,該平臺人才優(yōu)勢明顯。到2016年底陸金所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800多萬人,同比增長約55%。(數據來源:銀河證券)。
1.對商業(yè)銀行存款業(yè)務帶來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各個平臺App的推出,吸納了大量長尾客戶的流動資金,銀行的存款壓力有增無減。陸金所在高利率的同時還帶給了用戶極大的便利,它的活期年化收益是余額寶的1.56倍,是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13倍。陸金所的用戶大部分都是一些中青年人,其中80后90后占絕大部分,這些人的存款不多,但是希望獲得較高的收益,因此陸金所就成了他們更好的選擇。據統(tǒng)計,去年前三季度陸金所零售端交易額為10772.2億元,同比增長239.3%;期末零售端客戶資產管理規(guī)模約4000億元,較2015年底增長約55.8%;機構端交易額約為32000多億元,同比增長約428.8%。(數據來源:銀河證券)。
2.對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帶來的沖擊
陸金所著力抓住市場上的長尾客戶,因基于客戶對投資產品的需求,該平臺設計了多種多樣的理財產品。對于資金需求靈活的客戶來說,該平臺有多個活期的理財產品。該平臺投資起點小于等于100元的理財產品有4個,其中投資起點在1元占了絕大多數,商業(yè)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起點都在5萬元以上,這樣的設計理念吸引了社會大量的游資,拉攏了低端的用戶。平臺中還有一些針對中高端客戶的定期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的時間都是固定的,而且起投金額也大,這既保證了平臺的資金,也兼顧了各種需求的客戶。
比較發(fā)現,銀行的期限為一天的理財產品跟平臺靈活贖回的理財產品不管是從投資收益還是從數量、贖回的靈活度上都有較大的差異。(見表1)從投資收益上講,陸金所的零活寶投資年化收益更大,是其他銀行理財產品的2倍多;從贖回的方便程度上來講,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必須在工作日的規(guī)定時間贖回,而陸金所的理財商品買入或者贖回操作都是線上完成,只要聯網,隨時隨地都可以贖回,操作簡便,及時到賬,所以一些工薪階級的投資者更傾向于投資陸金所,這給商業(yè)銀行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3.對商業(yè)銀行基金產品帶來的沖擊
目前,陸金所正在積極推出基金類的理財產品。據統(tǒng)計,該平臺的基金超市已經收攏了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公募基金通過數據統(tǒng)計(見圖1),陸金所旗下的基金數量遠遠高于同期國有銀行的基金數量,且其品種也相當豐富,其中熱銷的基金單月可銷6000萬人民幣。(見圖2)該平臺還有一個網頁可以幫助投資者優(yōu)選基金,里面對每一支基金的各個時間段都進行了漲跌幅描述,對基金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幫助投資者更好的自主選擇基金。而銀行的官方網站上并沒有對基金的詳細解釋,如果投資者對基金的基本情況不太了解,又想進行投資的話只能通過其他途徑去查找這支基金的漲跌幅和其他一些信息,或者去銀行柜臺進行詢問,無論哪一種方式,投資者所付出時間和精力肯定都要大的多。陸金所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更多選擇的機會贏得了廣大投資中的青睞,給商業(yè)銀行的基金代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平臺基金的熱銷搶占了市場的份額,也是商業(yè)銀行存款壓力的原因之一。
4.對商業(yè)銀行貸款業(yè)務的沖擊
P2p平臺借款是民間借貸方式和互聯網技術的綜合應用。以陸金所的借貸模式為例,它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個人和個人的借貸,平臺只是充當中介角色,設立交易,收取費用。平臺借貸的好處在于借貸人只需要填寫自己的基本材料,平臺會在最短時間內(最快3分鐘放款)匹配到交易對象,而且借款人的準入門檻較低,只要年滿18周歲就可以借到最高金額3萬元的借款,這樣方便了很多急需資金卻達不到銀行放款要求的人。據統(tǒng)計,2016年前3季度總成交額約為5600多億元,比上季度增加了了25.7%,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1%。(數據來源于2016年第3季度P2P網貸行業(yè)研究報告)這樣便捷的借款方式,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將會給銀行的貸款增加不小的壓力。
四、商業(yè)銀行應對威脅的對策分析
互聯網金融是當今社會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傳統(tǒng)的商業(yè)銀行是一直延續(xù)到現在的金融模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的市場占有率正在逐漸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將很快取代商業(yè)銀行的地位。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恰恰是商業(yè)銀行改革傳統(tǒng)模式的標志,商業(yè)銀行只有從自身出發(fā),進行改革,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這種改變無疑是巨大的,需要好的策略來支撐。
1.緊跟時代步伐,從線下走到線上
21世紀以來互聯網跟金融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人們更加傾向于隨手操作就能對自己的剩余資金進行重新的分配,而銀行大排長龍的服務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銀行應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的科技,秉持著“安全”、“快速”、“便捷”的原則從線下走到線上,打造一個集電子支付、電子賬單、跨行資金周轉等各種服務于一身的APP,更好的服務大眾。
2.注重客戶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這么受大眾的歡迎,搶占大片的市場份額,歸根結底是互聯網金融有很多免費體驗的項目,客戶體驗的程度越高對互聯網金融的滿意度也越高。例如陸金所就會給成功綁定銀行卡的新客戶一張100元的投資券,該券可以直接進行投資然后直接贖回,就相當于免費送了100元的現金,陸金所的頁面還有一個新手專區(qū),剛開戶的新手可以去那里投資,利率會相對較高,風險也相對較小。商業(yè)銀行如果想要保持市場份額不下滑就必須注重客戶的體驗,研究客戶的投資習慣和投資愛好,從客戶的需求出發(fā),設計和完善投資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3.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揚長避短
商業(yè)銀行自身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實體店經營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作為傳統(tǒng)的金融機構,商業(yè)銀行雄厚的資金實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也給了客戶極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互聯網金融是剛興起的一種模式,它的資金實力不如商業(yè)銀行雄厚,再加之它沒有實體店,存在著隨時倒臺的風險,所以客戶對平臺的信任感并沒有商業(yè)銀行的高,一些風險規(guī)避型的客戶群體在投資時就會更傾向于投資商業(yè)銀行的產品。因此,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要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逆流而上,彌補自己的不足,給客戶更好的投資環(huán)境。
五、結語
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業(yè)發(fā)展的趨勢,而傳統(tǒng)金融機構在金融業(y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目前來看,商業(yè)銀行以其雄厚的底蘊占領著時代的主流,但是互聯網金融便捷的方式已經逐漸被大眾接受,對商業(yè)銀行的沖擊越來越大了。因此商業(yè)銀行在面對挑戰(zhàn)的時候應該改革自身的傳統(tǒng)觀念,與互聯網金融建立合作關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作更好的產品來服務大眾,來抵御互聯網金融浪潮帶來的沖擊,實現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霄鵬,劉文棟.互聯網金融對商業(yè)銀行的沖擊及其對策[J].現代管理科學,2014,2:78-80.
[2]王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yè)銀行的沖擊及商業(yè)銀行的應對策略[J].消費導刊,2015,12:179.
[3]袁博,李永剛,張逸龍.互聯網金融發(fā)展對中國商業(yè)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66-70.
[4]王昊卓.淺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yè)銀行的沖擊和挑戰(zhàn)[J].時代金融,2016,3:80-81.
[5]宋洪波.商業(yè)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崛起的戰(zhàn)略解析[J].時代經貿,2014,5:509-512.
[6]邱勛.余額寶對商業(yè)銀行的影響和啟示[J].新金融,2013,9:50-54.
[7]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5:1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