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方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重要部分,也在高考中占有較大的分值。從相關課堂調(diào)查情況得知,目前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依舊采用講解式教學,單板僵硬,學生普遍興趣不高。如果語文教師能挖掘文言文中隱藏的美育資源開展審美教育,除了會改善教學情況,也會讓學生加深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審美教育。
一、巧妙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教育學者曾指出:“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精心構思新課導入,盡可能地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也促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式接受知識逐漸過渡到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知識,在此過程中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借助故事誘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當講解《蘇武傳》一課時:“兩千年前在荒無人煙的北海邊上,有一位老人手持仗節(jié)牧羊,他堅守忠貞不渝的愛國信念,在饑寒交迫的環(huán)境中艱難地生存著,我們能從他身上看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tǒng)美德和高尚人格??梢哉f他的氣節(jié)令人肅然起敬,為了偉大祖國和遠大理想不辱使命,義無反顧地奉獻自己的生命,其高尚情操激勵著千秋萬代華夏子孫不斷前行,他就是蘇武”。通過故事讓學生感受主人公傳遞的民族精神,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波瀾,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汲取課文知識。情感是美的橋梁,是開展教學的重要紐帶。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就要走到學生心里。如果一篇課文能同時引發(fā)教師和學生的共鳴,那么就能對其內(nèi)涵的美進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因此語文教師在審美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運用多種方式營造和諧、愉快、生動且感染力強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高效掌握知識。
二、自帶感情誦讀,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
語文教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包羅萬象的審美元素,有著巨大且豐富的資源體系。教師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是急需解決的事情。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想要達到審美的教學目標,就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審美元素,但不能重復機械朗讀,應帶有感情地品味文章中的每個詞匯和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誦讀《過秦論》一課時,應不斷加快語速,充分感受秦國從秦孝公走到秦始皇的鼎盛時刻,聲音響亮,讀出文章的層次感。之后慢慢放緩語速,感受秦朝從鼎盛到衰敗的跌落,反復朗讀重點語句,深刻感受課文的藝術效果。在朗讀《滕王閣序》中,當讀到:“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時要強調(diào)重讀“三尺”和“一介”兩個詞語,由此強調(diào)作者卑微和渺小的處境,也體會其中悲涼無助的情感。有時正是通過反復朗讀能呈現(xiàn)出文章的氣勢,不斷強調(diào)的重音和斷句能更為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還可采用反復誦讀,目的在于挖掘文章中的審美元素。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心挑選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因此采用反復誦讀很有必要。在朗讀《阿房宮賦》第三段時作者運用了6組排比句揭露秦朝統(tǒng)治者殘酷壓迫人民的罪惡。教師就讓學生運用沉重的語調(diào)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感受作者悲痛惋惜之情。
三、深度品析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品析是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可以說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極具特色。教師只要在教學中透過文本,緊抓課文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深處感受無窮的魅力和流動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在講解《歸去來兮辭》時就可重點品析課文中的“樂”,并和學生展開教學對話。
教師:課文第一段說“信可樂也”,那么作者在記錄蘭亭聚會時透漏出了那幾“樂”?
學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為一樂,稱為人賢;“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為二樂,稱良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為三樂,稱美景;“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為四樂,稱賞心?!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為五樂,稱悅事。
教師:作者表達的“五樂”僅僅是欣賞到眼前之景有感而發(fā)嗎?那么這個“樂”字還傳遞出作者哪種思想感情?
學生A:還表現(xiàn)出作者博大的胸襟,完全沉浸于大自然中,凸顯詩人高雅的情懷。
學生B:作者在此時表達出的“樂”和后續(xù)的“悲”形成強烈的對比。
教師:課文中的“五樂”也傳遞出強烈的生命意識,提醒世人應珍惜生命,表達出作者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求心靈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品味出作者積極向上的生命觀。
從上述教學案例可得知,教師在品析課文時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其中的名句,同時在注重文言文整體閱讀的基礎上選擇課文精彩生字、詞語、句子、段落進行賞析,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