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夢寧
(重慶市合川區(qū)合陽城街道合陽大道寶龍城市廣場二十六幢十五之四)
縉云山位于重慶市北碚區(qū)嘉陵江溫塘峽畔,古名『巴山』,早在《黃帝內經(jīng)》里就有記載。 縉云山,因山間常年云霧繚繞,色赤如霞,似霧非煙,磅礴郁積,加之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云山。 后因李商隱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讓『巴山夜雨』天下聞名,而詩中的『巴山』就是指的北碚縉云山。 縉云山也被譽為『川東小峨眉』,其源自國民黨元老、廣東政治活動家、 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樹人先生的一首詩歌。四十年代,陳樹人來縉云山游覽,拜訪縉云寺中的太虛法師,見縉云九峰競秀,云霧繚繞,山徑蜿蜒,古木參天,步縉云似乎有游峨眉之感,遂賦七絕一首以抒發(fā)其感受:『滿囊畫稿滿囊詩,何憚煩尋造化師。不負蜀中好山水,大峨眉又小峨眉。 』
縉云寺就坐落在具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勝地——縉云山中。該寺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四二三),后曾稱『相思寺』、『崇勝寺』、『崇教寺』,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 縉云寺為國內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寺中自古辦學,名為『縉云書院』。該寺有聯(lián)云: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在,何苦急急忙忙干些歹事;
我卻曉前生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作個好人。
縉云寺前路旁巨松上有一副對聯(lián):
萬木參天嚴佛國;
雙松夾道護山門。
萬木挺立掩映,蒼松夾道似護衛(wèi)山門,儼然一個佛家勝地。
縉云寺大雄寶殿祭祀迦葉古佛。 殿柱有聯(lián):
芬郁靈臺,三際寂光常照徹;
華嚴覺地,十方剎??偤?。
大雄寶殿左后側祗園,原有一殿堂供燃燈古佛。殿前廂房天井石柱上刻有一聯(lián):
竹露滴清響;
松月生夜涼。
聯(lián)語沒有證佛論道,沒有人聲喧嚷,短短十字就使人感覺到了縉云山上夜的靜寂,夜的清涼,感受到明月照松間、露滴發(fā)清響的美,僅此十字,就足以使人留連于此了。
一九三一年,中國佛教學會會長太虛法師來縉云寺創(chuàng)辦起一所佛教高等學府︱︱︱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該院宗旨是『溝通漢藏文化、團結漢藏精神、鞏固西陲邊防、保全中國領土。 』該院至一九五零年停辦,大半個世紀前,曾為中國佛學界培養(yǎng)了數(shù)百名專業(yè)人才,是名震一時的『佛學尖子』的輸出地。
漢藏教理院在縉云寺立足后,也懸掛了一些對聯(lián),述其宗旨,勉勵師生。
教理院講堂門上的對聯(lián)為:
此地本迦葉名藍,遠紹那爛宗風,近續(xù)慈恩芳焰;
吾儕遵總理遺意,弘宣中國文化,發(fā)揚衛(wèi)藏真乘。
教務處懸掛對聯(lián)為:
會同輜素究三學;
融合漢藏成一家。
雙柏精舍大門對聯(lián)為:
禪貫浙川,昔有桂香曾遍馥;
教融漢藏,今應柏翠此長春。
舊時,縉云山上寺廟林立,除縉云寺外,還有溫泉寺、紹隆寺、白云寺、石華寺、復興寺、大隱寺、轉龍寺等,均為佛家寺廟,并稱『縉云山八大寺廟』,今多不存。
紹隆寺在縉云山前山幽谷中,為縉云山之門戶,創(chuàng)建于明成化乙巳(一四八五年)。 偏寨門上有一副寫景佳聯(lián):
山如碧玉水如黛;
云在青天月在松。
橫批: 雖設常關
上聯(lián)由薛惠的『水如碧玉山如黛』點化而來。
復興寺在縉云山與重慶市璧山區(qū)交界處,已毀,原有聯(lián)語:
三利總持,紹續(xù)前賢之勝跡;
九峰接壤,宏開后代之津梁。
轉龍寺在縉云山北麓,現(xiàn)僅余部分羅漢塑像。 寨門上有對聯(lián)為:
云開佛卷霧;
風散地撤□。 (尾字不可考)
又有:
綠海柳春風氣象;
松山翠聳云□□。 (尾二字已風化)
另外斬龍埡碑坊上也有聯(lián):
雙峰接引塵勞侶;
一道升登解脫門。
縉云山上有不少塔墓,但大多倒塌殘毀,不辨人名年代,惟清代塔墓較為完整,四周也有聯(lián)語。 如智福上人塔墓就有五副對聯(lián)。
智福上人,號文獻,為清初重振縉云山門的破空和尚第十代徒。道光年間,他曾修建客堂和紹隆寺。 塔墓建于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 墓門上有三副對聯(lián):
長江綠水朝僧墓;
遠岫紅霞映佛堂。
山青昭地利;
水秀合天時。
風吹獅吼佛燈護;
云聚三峰竹策生。
墓前石柱內外皆有對聯(lián)。
外側對聯(lián)為:
天作鏡臺,吼來獅子驚松鶴;
地成寶塔,聚處云峰接斗星。
內側對聯(lián)為:
修四大于金剛,塵埃不染;
藏三昧以石彖,日月流光。
縉云山獅子峰上有太虛臺,是一九三九年為慶賀太虛法師五十壽辰而修建的。太虛法師(一八九零︱︱︱一九四七),自幼受外祖母影響,虔信佛教,十六歲出家。 清末受革命影響,求佛教復興。 壯年游學歐美,歸國后從事佛教革新活動。 四處講學,編輯出版佛教刊物《海潮音》,創(chuàng)辦佛學院,成為新僧派領袖。一九三一年在重慶北碚縉云寺創(chuàng)辦漢藏教理院(趙樸初先生就畢業(yè)于漢藏教理院)。 他是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倡導者,近代佛教領袖,曾任世界佛學苑苑長、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 抗戰(zhàn)時期,太虛法師組織『中國佛教國際訪問團』到緬甸、印度、錫蘭等國訪問,弘揚佛法,宣傳抗戰(zhàn),爭取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對中國抗戰(zhàn)的同情和支持。
一九四七年太虛法師在上海玉佛寺圓寂后,縉云山上又在涵虛亭附近松林中辟地修建了太虛塔。塔上鐫刻有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著名佛學家趙樸初題寫的聯(lián)語,對太虛法師給予了高度評價:
智通三藏,機應五乘,曠代高僧垂千古;
學貫古今,名揚中外,四洲弘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