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松虎,史友寬
?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綜述
孔松虎,史友寬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采用文獻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等,對54種體育類期刊上搜索到的98篇體育團隊凝聚力相關科研論文進行分析得出,論文作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3-37歲;職稱主要為副教授,論文發(fā)表年代集中在2007年之后,基金項目所占比例較大;科研論文多來自體育院校核心期刊,關于競技體育團體凝聚力的研究最多。建議加大對體育團隊凝聚力的人力、物力投入,提出適合我國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理論模型及評價體系,將研究應用于實踐,服務于實際。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綜述
時至今日,人與社會的關系越發(fā)密切,人的社會屬性則顯得比以往更為顯著和重要。體育能促進人的個體社會化,在人的整個社會化過程中,體育運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論是作為內容還是作為手段,體育運動都是不可缺少的[1]。團隊是人個體社會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團隊精神則是人的社會屬性在社會團體中的重要體現(xiàn)。體育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一種重要手段。而體育團隊又是整個體育系統(tǒng)中極為活躍的子系統(tǒng)。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同時又是精神文明的使者[2]。體育團隊要想在比賽中獲得理想成績,必須要不斷地全面提升本團隊的綜合能力,團隊凝聚力作為團隊的最基本的一個心理特征,是體育團隊的核心所在。甄國棟認為,運動隊的凝聚力是指運動隊成員之間發(fā)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匯合,它由運動隊的任務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兩部分組成[3]。張忠秋(1996)認為運動隊凝聚力的實質就是反映一定運動群體成員在目標、情感和行為的整合力量[4]。Patterson和Carron等人(2005)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團隊凝聚力和團隊規(guī)則及運動成績之間的關系復雜,需要進一步研究;也有研究表明體育文化也是影響運動隊凝聚力的因素之一[5]。然而國內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還比較少,只有呂剛和種添發(fā)(1990);張立(1993);張忠秋(1996)對體育團隊凝聚力的測量進行了研究,除了這些,目前的相關研究僅有經(jīng)驗性的探討和總結,而且并不系統(tǒng)、全面,尚缺具體的操作措施和實證性研究。劉一民、周強和馬德森雖然近期對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有所突破,但是這些還遠遠不足。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體育類期刊有關于凝聚力研究的回顧與分析,總結和歸納中國相關研究存在的不足,以促進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和實際應用。
1.1 研究對象
54種體育類期刊中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98篇科研論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法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系統(tǒng)查閱了54種體育類期刊(包括16種體育類核心期刊和38種體育類非核心期刊)中篇名中含有“凝聚力”的科研論文。對檢索到的112篇相關科研論文進行篩選,得到98篇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論文。整理得出論文、論文作者和論文內容的基本信息及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分類等。
1.2.2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檢索到的98篇科研論文按照作者年齡、學歷、職稱及科研論文發(fā)表量、基金項目、發(fā)表期刊、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8項內容進行了分類和整理統(tǒng)計。
1.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所得分類和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2.1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的基本信息
2.1.1 論文發(fā)表年代分析 所調查98篇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發(fā)表年代從1990到2016年,其中1990-1994年有4篇;1995-1999有9篇;2000-2004有10篇;2006-2009有17篇;2010至今有58篇(見圖1)。論文發(fā)表量的總體趨勢呈上升趨勢,可見體育團隊凝聚力研究越來越受學者的關注。2007年之前,每年平均只有1.69篇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論文的發(fā)表,在2007年以后,相關論文的發(fā)表量上升速度開始加快,達到每年平均3.74篇。這是因為2008年為我國的“奧運年”,體育及奧林匹克運動對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6],并且近年來團隊項目成績不理想,許多學者想尋其究竟,團隊凝聚力便是原因之一,因此,科研工作者對體育團隊凝聚力這一熱點的研究量開始增加。逐年上升的研究量,為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便于后人參考借鑒。年代最早的是杭州大學的李寧于1990年在《浙江體育科學》上發(fā)表的《試論大學生球隊凝聚力的培養(yǎng)》,最近的是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王深教授于2016年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上發(fā)表的《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對成員鍛煉堅持性的影響機制:有調節(jié)的兩層中介模型》。期刊《冰雪運動》在2011年1年的時間內發(fā)表了4篇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科研論文,其中3篇均來自齊齊哈爾市冰上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圖1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發(fā)表年代分布圖
2.1.2 論文發(fā)表期刊分析 所檢索的98篇文章中,有61篇來自于體育類非核心期刊,37篇來自于體育類核心期刊(占37.76%),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如此之多,可見體育團隊凝聚力在體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有期刊中,來自《當代體育科技》的有10篇、《沈陽體育學院學報》的為8篇,其次為《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和《冰雪運動》,兩者發(fā)表數(shù)均為6篇。在體育類非核心期刊中,《當代體育科技》《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冰雪運動》和《體育世界學術版》是體育團隊凝聚力類科研論文的高發(fā)表期刊;在核心期刊中,體育院校核心期刊發(fā)表此類論文數(shù)為28篇,占75.68%,可得知體育院校類核心期刊是發(fā)表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的主要期刊,可見體育團隊凝聚力這一研究對象很受各大期刊的重視。
2.1.3 論文基金項目分析 論文的基金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有關部門對該研究課題的重視度。所調查的98篇科研論文中,有22篇具有基金項目,占總論文數(shù)的22.45%,共有基金項目27項,國家級基金項目有9篇,占33.33%;省級基金項目有11篇,占40.74%;院校級基金項目有7篇,占25.93%,由此可看出國家對體育團隊凝聚力方面的科學研究很重視。在22篇具有基金項目的科研論文中,同時具有兩項基金項目的有2篇,還有1篇為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王深教授在《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對成員鍛煉堅持性的影響機制:有調節(jié)的兩層中介模型》,該科研論文的基金項目達到了4項,分別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社科一般規(guī)劃項目、省社科基金項目和省教育廳基金項目,可見國家和該省對這一課題的重視程度之大。在統(tǒng)計中,基金項目分布在體育類核心期刊的有14篇,占63.64%,體育類非核心期刊占據(jù)較少。
2.1.4 論文研究方法分析 有56篇文章對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描述,共計約12種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為問卷調查法,其次為文獻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專家訪談法、量表測量法、實驗法等。其中1篇論文中使用1種研究方法的為13篇,占23.21%;使用2種方法的為17篇,占30.36%;使用3種方法的為11篇,占19.64%;使用4種方法的為12篇,占21.43%;使用5種方法的為3篇,占5.36%。一種以上的研究方法占了76.79%,可得知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科研論文傾向于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研究,對于體育團隊凝聚力這一特殊的概念,很難直接測量,因此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較多,再輔以文獻資料,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研究。
2.2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作者的基本信息
2.2.1 作者的年齡 在所統(tǒng)計的98篇科研論文中,標明第1作者出生年限的有72篇,年齡在23-27歲的有13人,占18.05%;年齡在28-32歲的有9人,占12.50%;年齡在33-37歲的有31人,占43.06%;年齡在38-42歲的有8人,占11.11%;年齡在43-47的有7人,占9.72%;年齡在48歲以上(48-53歲)的有4人,占5.56%??傻弥覈w育團隊凝聚力科研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33-37歲??傮w年齡跨度為34年,平均年齡為35.53歲,年齡跨度和平均年齡均較小。年齡最小的為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的王玨,他在《體育科技》2014年第4期發(fā)表《拓展訓練對高校足球隊團隊凝聚力的影響》一文時為23歲,該科研論文是“貴州師范學院 2013 年校級大學生科研項目”。年齡最大的為齊齊哈爾市冰上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高級教練員侯文才,他2011年在《冰雪運動》上發(fā)表《冰球項目構建團隊凝聚力的核心價值》一文時,年齡為53歲,說明相關研究人員年齡跨度過小,建議有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應當加大相關研究,為體育團隊凝聚力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2.2.2 作者的學歷和職稱
表1 體育類期刊體育團體凝聚力科研論文作者學歷和職稱分布表
在有據(jù)可查的54名作者(第1作者)中(見表1),學士學位有1人,占1.85%;碩士學位為39人,占72.22%;博士學位為14人,占25.93%,可見,碩士和博士學位科研人員為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的主力軍。標明職稱的有54人(第1作者)(見表1),占總人數(shù)的55.10%,教授有4人,占7.41%;副教授有16人,占29.63%;講師有26人,占48.15%;助教有3人,占5.55%;教練員有5人,占9.26%。講師和副教授為主要職稱,兩者合占總體的77.78%,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些人員提升空間還很大,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位,進行較多的科學研究也屬正常。教練員有5人,其中1名高級教練員,4名中級教練員,教練員具有較強的運動技能和豐富的訓練與教學經(jīng)驗,應當積極學習科研知識;而高職人員,則應當學習運動技能和訓練方法,多進行實踐,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體育團隊凝聚力科學研究的幫助很大,有利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研究的發(fā)展。
2.3 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研究內容分類
根據(jù)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中凝聚力的研究對象,將論文分為4類,分別為:競技體育團隊凝聚力、學校體育團隊凝聚力、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和其它類研究。
2.3.1 競技體育團隊凝聚力 競技體育團隊是指為了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而聚集在一起的運動員,主要為一些職業(yè)運動隊。在所調查的98篇體育團隊凝聚力科研論文中,研究方向為競技體育團隊凝聚力的有48篇,占總數(shù)的48.98%,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種。發(fā)表時間從1991-2015年,跨度比較大,在2007年以后發(fā)表的相關科研論文數(shù)量占絕大部分,說明北京奧運對其影響比較大。周強2011年對影響中國部分甲級球類運動隊凝聚力水平的主要因素進行了探討,并且在其研究中確定的回歸方程可用以檢查和評估我國球類甲級運動隊凝聚力水平的高低。我國部分球類甲級運動隊凝聚力水平對運動員動機水平的影響作用明顯,運動隊凝聚力水平的高低與運動員的進取心、動機、決心、義務、自信、情緒控制、堅韌精神和訓練能力等感情行為關系密切[7]。孫有平的《試論集體項目運動隊的凝聚力》,侯會生的《中國足球超級俱樂部隊凝聚力調查分析》和周玉強的《淺談運動團體中的群體凝聚力》等科研論文,對競技體育團體凝聚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3.2 學校體育團隊凝聚力 學校體育團隊主要包括學校運動隊和體育教學中教學班,與競技體育團隊不同,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運動技能、提高學生課下生活質量、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和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所檢索的期刊中,共有32篇科研論文是關于學校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占總體的32.65%,所占比例僅次于競技體育團隊。竇海波2015年指出,團隊凝聚力是團隊沖突、團隊動機和教練領導力與球隊生命力的中介變量,但不是目標明確度與球隊生命力的中介變量[8],這對今后學校球類運動隊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渠揚的《群體心理視域下高校體育課凝聚力的研究》對體育課上大學生群體凝聚力的基本情況和差異進行了研究。鄧義偉的《學校體育中群體凝聚力、努力與個人成績關聯(lián)研究》、張軍的《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成就目標、群體凝聚力與退出意圖關系研究》和初少玲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教練員魅力領導行為和團隊凝聚力關系研究》等科研論文均對學校體育團隊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3.3 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 查閱了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文獻檢索網(wǎng)站和一些相關書籍,并沒有涉及業(yè)余體育團隊的明確定義,筆者認為,業(yè)余體育團隊是指人們運用自己閑暇時間,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進行體育鍛煉而形成的體育團隊。所有文章中,關于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只有3篇,僅占總數(shù)的3.06%。1篇為陳光偉2010年在《體育科學研究》上發(fā)表的《節(jié)慶體育對社區(qū)文化參與及社區(qū)凝聚力的作用》,這篇文章有2項基金項目,分別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論文就節(jié)慶體育現(xiàn)狀和其功能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節(jié)慶體育促進社區(qū)文化參與、增強了社區(qū)凝聚力,對社區(q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9]。另1篇為張鐵明發(fā)表的《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心理資本與群體凝聚力關系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樂觀、自信、年齡、學歷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心理資本維度中的希望、寬容、感恩與職業(yè)、月收入對群體凝聚力的影響具有高度顯著性[10]。最后1篇為2016年王深發(fā)表的《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對成員鍛煉堅持性的影響機制:有調節(jié)的兩層中介模型》,這篇論文也是本調查中距今發(fā)表時間最近的,它有4項基金項目。論文中指出,鍛煉堅持性不僅包括日常規(guī)律性的鍛煉行為習慣,還包括個體為此付出的意志努力與積極的情感體驗等3個維度[11]。體育鍛煉最艱難的就是堅持,只有堅持體育鍛煉才能達到身心皆宜的最佳效果。王深對這一點結合凝聚力進行了研究,成員所在群體的凝聚力越強,越能反向彌補或減少成員因鍛煉自我效能低下對其鍛煉堅持性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雖然只有3篇論文對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進行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無論從基金項目還是從發(fā)表期刊來看,都可看出它們的重要性。業(yè)余體育團隊在體育群體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現(xiàn)在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這幾篇論文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3.4 其它類研究 在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中,其它類研究主要包括體育團體凝聚力研究現(xiàn)狀、體育團隊凝聚力的多維綜合評價體系和體育運動與民族凝聚力等,共計15篇,占總體的15.31%。游佐華認為,互動的作用為:增強隊員之間的認同感;增強隊員的集體歸屬感與集體榮譽感;產(chǎn)生互補性幫助;減少隊員間的攻擊型心理與行為;能使教練員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問題[12]。馬德森發(fā)表的《體育團隊凝聚力多維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中,就凝聚力對運動員、教練員和運動團隊的影響進行了多維綜合分析[13]。漆昌柱的《運動群體凝聚力研究的現(xiàn)狀與方向》和馬德森的《體育團隊凝聚力系統(tǒng)分析》等科研論文,對體育團隊凝聚力研究的發(fā)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3.1 結 論
在所統(tǒng)計的98篇科研論文中,作者年齡總跨度為34年,主要集中在33-37歲,平均年齡為35.53歲,科研群體年齡總體年輕;作者的學歷主要為碩士和博士,職稱主要是副教授和講師,并包括5名教練員;論文的發(fā)表年代主要集中在2007年之后,由于奧運會等熱點的存在,科研人員對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急劇增加;具有基金項目的論文有22篇,共計27項,論文有57篇來自于體育類非核心期刊,41篇來自于體育類核心期刊,可得知體育團隊凝聚力受到的重視程度很大。論文研究內容分為4類:競技體育團隊凝聚力、學校體育團隊凝聚力、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和其它類研究類,其中競技體育團隊凝聚力研究最多。
3.2 建 議
國內關于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尚淺,國家和省市地區(qū)應當加大該方面研究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促進相關研究;競技體育方面,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適合我國自身體系的體育團隊凝聚力理論模型,增強我國團體項目體育團隊凝聚力,以創(chuàng)造出更佳的成績;各高校和相關科研部門,應當鼓勵高職、副高職科研人員與一線教練員相結合,使體育團隊凝聚力的研究更加科學化;近年隨著相關研究的增加,應當多組織該方面研究的學術交流,積極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科學理念,以促使體育團隊凝聚力穩(wěn)進發(fā)展。
[1]曹湘君. 論體育的功能[J]. 體育科學,1985(03):24~27,62.
[2]劉一民. 論體育團隊精神[J]. 體育科學,2003(03):58~63.
[3]甄國棟.淺論運動隊的凝聚力[ J].安徽體育科技,1997(2):15~18.
[4]傅海金.論述90年代我國運動隊的凝聚力問題[ J].體育科研,1999,20(2):24~25.
[5]歐勝虎,符明秋. 運動隊的群體凝聚力研究綜述[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06:43~46.
[6]孔繁敏. 奧林匹克運動與中華民族凝聚力[J]. 體育文化導刊,2007(01):33~36.
[7]周 強,夏正清. 我國部分球類甲級運動隊凝聚力及其對隊員動機的影響[J]. 體育學刊,2001(03——:28~31.
[8]竇海波,丁振峰,劉傳海. 高校高水平集體球類項目團隊凝聚力與團隊效能關系之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3):132~138.
[9]陳光偉,李志清. 節(jié)慶體育對社區(qū)文化參與及社區(qū)凝聚力的作用[J]. 體育科學研究,2010(01):36~39.
[10]張鐵明. 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員心理資本與群體凝聚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02):58~63,100.
[11]王 深,劉一平,谷春強. 業(yè)余體育團隊凝聚力對成員鍛煉堅持性的影響機制:有調節(jié)的兩層中介模型[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03):73~80,85.
[12]游佐華,汪 焱. 互動——提高團隊凝聚力的最佳方法[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01):9~10.
[13] 馬德森,劉一民.體育團隊凝聚力多維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152~154.
Research Reviews of the Sports Team Cohesion
KONG Songhu, SHI Youkuan
P.E.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sis 98 relevant research papers in 54 kinds of sports periodicals and gets the results that the authors’ ages are between 33-37 years; their main titles of a technical post are associate professor; their research papers are published after 2007; fund projects have a larger proportion; most of the research papers are from sports colleges’ core journals;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about the sports team cohesion. Advice: To increase the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investment of sports team cohesion and to come up with a suitabl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o apply researches to practice and serve the actual.
Sports team; Cohesion; Research review
1007―6891(2017)03―0008―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03
G80-054
A
2016-10-10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