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平
記憶里,那塊翩然飄飛的補丁時刻提醒我牢記家規(guī)家訓,做一個先輩那樣的人,誠實好學,勤勞儉樸,在奮斗中不斷充實自己的人生。
那年“5·12地震”,使祖國陷入巨大的悲痛,為遇難同胞哀悼之余,我被生命的脆弱與災難的不可預知深深觸動。浮生若夢,何不在生命之花燦爛之時,給世間留下一份自己的美麗?向來深受父親言傳身教衣著樸索的我,覺得先前有些虧待自己,于是去大商場尋找女性的感覺。在蘭州商場試穿了一件1400多元的時裝,引來商場游人艷羨的目光,好像這件衣服同我早有預約。我的生命似乎在瞬間變得飄逸輕盈。價錢并不重要,我要的是那種美的感覺。準備購買去取款,路過西關十字路口時,望著車流人流,忽然記憶轟然倒退,在淚水模糊中,那塊藍色的補丁由遠而近翩然飄來……
那是1990年,父親帶我到蘭州治病,在西關十字穿越馬路時,我們走散了,第一次來省城的我真擔心聽力不好的父親在車水馬龍中的安危。我急地直跺腳,淚已涌滿眼眶,情急間,忽而記起父親肩上的那塊補丁,那塊曾經刺傷過我眼睛連同我脆弱自尊的補丁。現在成為這世間最為盼望的顏色,成為那時我全部的希望。忽然,人群里閃出那塊補丁,像一面救生的旗幟點燃我興奮的心花,我狂奔過去抓住正在東張西望的父親的手,心里只感激那塊補丁。
對父親肩上的那塊補丁,此前我很少注意過,如同我很少注意過父親的勞碌一樣。只是那天去蘭州臨出門時,看到父親外衣上的補丁,多么希望他不要再穿那件衣服。車上,父親是唯一一個穿補丁衣服的人,這引起我對父親言行的百思不解:作為退休教師的父親,月工資1000多元,不至于買不起一件像樣的衣服。后來,兒女們各自工作成家,也給他買過很多衣服,但他都不穿,說舊的穿上更舒適些。他曾當過總務,管理著單位眾多的財物,但家中仍然家具破舊。節(jié)假日別人休息,他卻在值班,負責建校工作。臨終前,他骨瘦如柴的雙手拿出800元作為對原學校的建校費。我們村的駐村干部說:“你父親為全村貧困黨員代繳黨費,錢雖然不多,卻體現了一個老黨員的情懷?!蔽以蛋德裨垢赣H善待別人,虧待自己。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生活的理解逐漸加深,方才意識到,父親的言行其實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爺爺的家訓,記得小時候,爺爺常教我們“家有千慣,縫補一半”“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家有光棍招混混,家有梧桐招鳳凰”等諺語。雙目失明的爺爺常讓孫子給他讀書聽,用手指心在我們的手心劃著教晚輩認字。父親肩上的補丁也是父親走過歲月的烙印,也是留給后輩的傳家寶。他出生于1927年,受過土匪的蹂躪,經歷了由地主的兒子到貧下中農的轉變,“文革”的洗禮,20世紀60年代初的饑荒,這些都漂洗著他的人生。
父親一直很注重精神生活,精讀書藉,沉迷于根雕,熱衷于公益事業(yè)。風風雨雨早使他變得從容淡定,就更不在意吃什么、穿什么,而在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充實。父親有病的日子,我去探望他時,一定少不了帶上他需要的《黨的建設》,我常記著他癱在病榻上自己不能看書,我給他讀書時,他費力的眼神和聽后滿足的表情。那時我真不明白這競成為山溝里一個老黨員如饑似渴的精神食糧。父親永遠地走了,可他的習慣卻根植在我的身上,父親的敬業(yè)精神伴隨著我在鄉(xiāng)鎮(zhèn)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心系群眾,扎實工作,贏得許多老百姓很好的口碑。
此刻,我站在人流中,望著那塊隨父親遠逝的補丁,望著日新月異向前發(fā)展的世界,可心中那塊布丁依舊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放大到無限,超越浮塵,溶入藍天,提醒我不再想那件清逸雅致的靚裝,覺得心如此質樸坦蕩也不錯。于是我加快了步子,踏上了返鄉(xiāng)的列車,將400元錢捐給了災區(qū)人民,用1000元交納了特殊黨費。
這個世界早已忘記了補丁,同時物質也浮躁了我們的生活,時尚支撐著許多人的虛榮,但爺爺的家訓和父親的言行依然占據著我心靈的空間,使我淡薄了對名利的追逐,減少了物欲的膨脹,擺脫了世俗的困擾?;貞涀哌^的堅實歷程,面對一本本省市縣的榮譽證書,都是爺爺的教誨和父親的感化彌補了我人性的弱點換來的?,F在,我心淡然,一心投入工作、學習和寫作中,先輩的家訓和言行是我心中永遠的精神家園。
(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