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
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7年定為可持續(xù)旅游發(fā)展國際年;2017年中國旅游日的主題是“旅游讓生活更幸?!?。如今,旅游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為什么喜歡旅游?也許人們各有各的原因。然而,對遠方的向往、對未知的渴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為此,古人不顧險阻踏上旅途。即便在交通便捷的今天,許多人仍挑戰(zhàn)自我,展開極限之旅。那么,旅行的意義何在,旅行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呢?
探索和遷移是人類的自然天性
旅行是一種態(tài)度,是對新事物的探索,這并非人類的專屬特征。很多動物都會在遷徙中尋找新的棲息地,從而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遷移是動物的自然天性,因為這有助于生存。動物離開巢穴出去探索,它們可以獲得各種信息和資源。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也具有探索和冒險的基因。人類最初的遷徙是為了尋找更好的資源,進而獲得更優(yōu)越的生存條件。
在探討旅行的動機時,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旅行是受到某種特定環(huán)境的推動,比如對日常生活的厭倦感。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旅行是為了重建一種平衡感。以此為動機的旅行是為了用陌生的東西替代已經(jīng)熟悉的東西。 盧梭有言:“人生來是自由的,卻無時不在鎖鏈之中。”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就像被捆綁在一架高速運轉(zhuǎn)的機器上,不知不覺中遠離了生命自由的本性和生活的情趣。也許遠方除了遙遠,什么也沒有,但踏上去遠方的路,總會讓你心情如詩。即便是流浪,也如同一次“詩意的遠行”。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當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再使我們感動甚至令人乏味時,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身處逆境或遭遇苦難時,慰藉我們心靈的通常是把希望寄托到遠方。走向遠方,你可以從很小的世界中走出來,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遠山滄海。不管經(jīng)歷多少挫折和苦難,人生所有的沉重都會變得輕盈。
為什么有人對旅行如此癡狂?
科學研究已經(jīng)證實:大腦中過量的多巴胺與沖動性及危險性行為傾向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這些過量的多巴胺被稱為DRD4基因(多巴胺感受器官基因)的一種變異體,這些遺傳變異已經(jīng)被極大程度地用于解釋賭博及吸毒等現(xiàn)象,它同樣也可以用來解釋對旅行的渴望??茖W家認為,過量的多巴胺也許激發(fā)了史前人類離開居所前往陌生地方尋找食物、伙伴與庇護所的愿望。這些生物性的習慣可能演變成了現(xiàn)代社會的欲望。不同人的DRD4基因存在差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會認為旅行很激動人心,而有的人則認為旅行很痛苦。如果你總有一種要環(huán)游世界的沖動,那么這種沖動也許早已根植于你的基因當中。
旅行為何能讓我們忘掉煩惱?
旅行能脫離造成抑郁的惡劣生活環(huán)境,使人獲得心理學上所謂“移情易性”的效果。五光十色的旅行生活,將使你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盡情地宣泄胸中的積郁,感到身上輕松愉快。在自然界中,奇峰峻嶺、流泉飛瀑、蔥郁的森林和廣闊的草原等,能使人不由自主地開闊胸懷,產(chǎn)生無限的美感。
當你周游世界時,看著旅途中的美景,就會忘記不愉快的事,當你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美妙,內(nèi)心就會快樂,身體就會如釋重負,精力就會越來越充沛。
當人心煩意亂時,一邊徒步旅行,一邊觀賞大自然的美景,有助于排解壓力,減輕病痛,重拾信心。走進森林、深入巖洞、登上高山,對抑郁癥同樣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樹葉的光合作用,空氣中含有大量氧離子,可加速機體的代謝過程。據(jù)計算,每公頃森林的葉面積達76公頃,比草地農(nóng)田大5~10倍。樹木的綠色能吸收強光中對眼睛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不良刺激的紫外線,且綠色的光波長短適中,深入其中,能給人平靜而安適的感覺。
旅行能夠提升大腦功能
研究表明,旅行能夠提升大腦功能,有助于保持我們腦細胞的健康。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有氧運動能增加人腦的海馬區(qū)的體積。海馬區(qū)是與空間和情景記憶有關的腦的一部分。旅行不僅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同時也可減少壓力和焦慮,增強自尊和釋放內(nèi)啡肽(一種讓人產(chǎn)生快樂的激素)。
此外,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了解其他語言和文化能夠增強大腦神經(jīng)元的連接,強化思維。專家認為,創(chuàng)造力和神經(jīng)元突觸的增加與適應不同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茖W家讓有過在外國居住體驗的人參與不同的測試,以評估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和適應過程。結果顯示,那些有過連續(xù)的多文化生活體驗的人也是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研究指出,在異國氛圍中產(chǎn)生的那些體驗都可以提升人的創(chuàng)造力。沉浸在不同文化中所產(chǎn)生的豐富效果,比如令人興奮、刺激的經(jīng)歷或掌握一門外語都有助于增加人的認識儲備。這種神經(jīng)元可塑性的顯著提升還有助于對抗衰老。
鏈接1:
野外徒步旅行可提升創(chuàng)造力
美國科學家完成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徒步旅行者(背包客)關閉所有電子裝置在野外徒步旅行4天后,其創(chuàng)造力測試結果提高50%。這項研究中,平均年齡為28歲的56名參試者完成了為期4~6天戶外徒步旅行活動。途中,參試者不隨身攜帶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裝置。
究竟是大自然的“平靜效應”開啟了創(chuàng)造力,還是隔斷與電子設備聯(lián)系提高了創(chuàng)造力呢?科學家認為,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與兩方面因素都有關系。如果沒條件完成徒步旅行,也沒關系,公園漫步、種花種草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暫時告別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設備,有助于提高腦力或認知能力。另外,聽聽能舒緩心情的音樂也有助于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專家表示,提高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是:行動。戶外運動有助于大腦釋放更多的快樂激素內(nèi)啡肽,戶外漫步比室內(nèi)跑步機運動更有益于心理健康。
旅行為何能使人愉快?
認知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的注意力最容易被移動的景物所喚醒。我們在城市中生活,盡管不是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可是那些在職業(yè)化的現(xiàn)代社會里形成的動感,由于大都來自比較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相對固定的空間范圍,所以被淡化了。久居城市生活會讓人感到熟視無睹、平淡無味。
旅行作為一種移動方式,與被迫出行、疲于奔命不同,是一種主動的移動。它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全新感受,景隨步移,人因境遷,令人心曠神怡。這種舒適感受還來源于這種主動的移動將面臨未知的環(huán)境,這種未知的環(huán)境通過想象力在大腦中勾畫出了美好預期。走上旅途,身臨其境,所有感官就會全面啟動,新的感官刺激充滿了大腦,以往的工作生活中的焦慮被暫時抑制和區(qū)隔開了,因此人們就會感到分外愉快。
旅行的意義
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望,就是對遠方的向往。古代西方哲學家圣奧古斯丁曾說過:“世界就像一本書,不去旅行的人只讀到了其中的一頁?!睂τ诳释私馐澜绲娜藖碚f,遠方正是一本未曾讀過的書。向往遠方,就是希望到更遠的地方去看看豐富多彩的世界,領略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文化,豐富生命的內(nèi)涵。一個人無法延伸自己生命的長度,卻可以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拓展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觸摸歷史,可以使人變得深刻;走進自然,可以令人胸襟開闊。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生命才逐漸變得豐盈飽滿,人類的智慧才一步步走向博大精深。
鏈接3:
為什么人們喜歡異域風情?
旅游讓我們更感性地體會到不同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合理性,并且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體驗異域風情。不同的語言、習俗、氣候、地理,新異的刺激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新的收獲。身臨其境會促使人們下意識地加工這些新的信息,與自己的原有信息進行對比,滿足自己的自我價值定位。通過與異地他鄉(xiāng)人的比較,我們會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價值。如果與他人相同,我們會得到認同感,如果與他人不同,我們會得到獨特感。通過比較,我們還會對自我的狀況進行反省,把別人的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當我們用身體接近遙遠的地方,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多元和寬容的價值觀念。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