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林
(675600 云南省彌渡縣委宣傳部)
這里說的帝師,指的是清代云南省大理府趙州彌渡兔街人尹蕭怡。 他是清王朝第十代皇帝同治帝師傅,精通文史、詩詞、樂律,楹聯(lián)書法俱工。于今慢慢品讀他遺留下來的楹聯(lián),無不感到每作均聯(lián)語工穩(wěn),文采斐然,奇對迭出,耐人尋味。 這些楹聯(lián)至今仍然具有的教化價值、 文化價值,也是『滇人善聯(lián)』的一個佐證吧。
尹蕭怡(一八二七—一八八六),又名尹炳甲、尹紹甫,字吉芬,號文浦,別號壬齋。 彌渡兔街尹氏始遷祖尹興祖于明崇禎年間任云南呈貢知縣,候補晉陽府知府,明亡清興,遂落籍隱居于彌渡兔街臘苦村,并更名為耕樂村。尹蕭怡出生累代科第之家,書香門第,學問淵源,飽讀詩書,中式咸豐乙卯(一八五五)舉人,同治壬戌(一八六二)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詹事府左春坊右中允、貴州安順知府,卒于任所,歸葬于無量山氈帽山祖塋。
尹蕭怡遭遇清末亂世,云南更是屢遭兵禍,軍興不止,但他自幼抱定『從仕途扶朝綱,求國家振興之道』的理想,尤其淵博的才學和清廉自持的品格,深得慈禧太后賞識。 在翰林院,修國史、錄會要; 在詹事府,于弘德殿教授少不更事的同治帝,『凡十有余年』。 由于品性端方,不屑交結(jié)權貴,整日埋頭學問,且樂此不疲,在新舊勢力矛盾糾結(jié)的晚清被時人稱為『干閣』。一副集蘇軾詩句題贈好友李吉山的對聯(lián),充滿寧靜而淡泊的旨趣,就是這時尹蕭怡讀書寫書生活工作的形象寫照。 聯(lián)云:
無數(shù)云山供點筆;
一篇珠玉是生涯。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云南兵戈內(nèi)亂甫平,社會趨于平穩(wěn),尹蕭怡告假回到故鄉(xiāng)彌渡,與家鄉(xiāng)文友相聚,吟詩作對,品茶論史,煮酒談詩,遠離了官場的喧囂,也許是尹蕭怡一生中最為快樂愜意的兩年時光。一副題兔街文昌宮的對聯(lián)頗有蘇軾『明月未出群山高』之意,心情閑適,胸懷坦蕩,應該是當時尹蕭怡心清似水境界的最好注釋。 聯(lián)云:
讓群山高出墻去;
放明月入我懷來。
遭遇咸同兵燹,彌渡奎光書院盡毀。一八七六年,紳士楊景修等籌資使之修葺一新,并更名為中和書院,作為培養(yǎng)彌渡人才的最高學府。尹蕭怡欣然為之題寫楹聯(lián),歷數(shù)彌渡地方學子在雍正、 乾隆兩朝歷科鄉(xiāng)試中,解元、亞元接踵而出之盛況,寄望于后起學子們以先賢為楷模,遍覽群書,博取功名,不負先賢,對后學們的諄諄教誨之情溢于聯(lián)語。 聯(lián)云:
名錄壓滇西,源溯文江,看前輩六科六解亞;
詞曹連闕北,宗潮學海,愿諸君一室一琴書。
尹蕭怡中式二甲,入選翰林院編修,為科舉歷史上彌邑應考士子中成績最優(yōu)異者,遂遷居于彌渡前街。 翰林榮歸故里,衣錦還鄉(xiāng),自然引來格外關注的目光。由于尹蕭怡居官清廉,接連京察一等,又得慈禧太后垂青,于是鄉(xiāng)里士紳紛紛揣測,尹蕭怡肯定要榮升高官要職。 尹蕭怡屢屢被詢問及此,無可奈何之中,只好用《詩經(jīng)· 淇澳》典故,于一八七七年題聯(lián)一副懸掛于中和書院旁的翼園矮屋之上,巧妙含蓄作答,以釋家鄉(xiāng)眾人之疑。 聯(lián)云:
磨琢有靈,都緣菉竹;
安排預定,且看梅花。
當時,尹蕭怡書法已是全國知名,稱『晚清一燦星』,有人把他和『濃墨宰相』劉墉并列,甚至說,清代書法,劉墉之后,尹蕭怡一人而已。于是,文人雅士常以得尹蕭怡一字為寶,求之而不得,只好用窯煙、膠水、棉紙,把該聯(lián)拓印下來,精心裝裱,懸掛于自家堂室之中欣賞。由于反復拓印,聯(lián)板損傷嚴重,不得不屢屢修復。
天渡橋連接彌渡城和開南古道,橫跨毗雄江,橋廊十二楹,商旅往來,絡繹不絕。 至民國年間,橋廊柱上已累計懸掛有先賢們題寫的楹聯(lián)二十四副,頗為壯觀,其中尹蕭怡的題聯(lián)十分顯眼。 尹蕭怡以彌川八景中的西河煙柳和桃花古渡入聯(lián),河堤煙柳朦朧,桃花姹紫嫣紅,家鄉(xiāng)如詩如畫。 聯(lián)云:
兩岸柳映千峰雨;
一堤桃花萬樹霞。
密祉地處彌渡、南澗、巍山三縣交界,千百年來為茶馬古驛道必經(jīng)。 此地于乾隆初年設置義學,后來又興辦鳳山書院,設學院行臺于書院,學風日濃,人才輩出。 走進密祉山壩,龜山蛇嶺逶迤,夕陽古道,小河淌水,尹蕭怡驚異于秀麗景色,和僧人品茗論道之余,欣然題聯(lián)曰:
杯茗借僧寮,正山雨溪云之候;
龜蛇嚴鎖鑰,在柳橋梅驛之間。
密祉山壩前擁蓮花山,后倚鳳凰山,云蒸霞蔚,亞溪河水潺潺,田園屋舍儼然,山歌悠然飄來,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尹蕭怡詩興飄飛,余韻未盡,又書二聯(lián)贈送友人,詩情畫意,盡入聯(lián)中。 二聯(lián)曰:
鳳凰山下唐詩律;
鸚鵡洲前漢水懷。
細雨僧歸云外寺;
疏燈人語酒家樓。
紅巖,古稱白崖、紅崖,是白子國故地,南詔大理國都東出門戶,其西香峰山麓,有醫(yī)王寺、蟲蝗寺和鎮(zhèn)蝗塔,為南詔古剎,祀保一方安康和五谷豐登之神袛。 尹蕭怡回顧白子國和佛教傳說的歷史,喜看今朝承平,一派豐盈景象,慨然題聯(lián)云:
馴鹿有靈,在昔竺云蒸白飯;
飛蝗無跡,于今花雨濕紅崖。
彌渡西壁有彌邑最大之禪宗叢林,由王母閣、諸天寺、靜虛寺、五宗禪林、蓮花庵、地母殿等組成。 一八七七年春,尹蕭怡暢游此地,題書『福佑云津』匾,懸掛于王母閣,祈求生民不再受離亂之苦,表達為彌川生民祈福之胸意。 天生橋風景名勝區(qū)為三教圣地,其西峙壁下有春秋樓,祀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尹蕭怡無比崇敬義勇無雙的關羽,欣然題聯(lián):
百戰(zhàn)固荊州,關西義勇無雙士;
三分成漢鼎,天下英雄第一人。
在胞衣之地兔街,尹蕭怡始終傾情這片養(yǎng)育他的土地和鄉(xiāng)人,或題寺觀廟宇,或贈親朋梓里,無不透出尹蕭怡濃濃的赤子鄉(xiāng)情。 鄉(xiāng)人們也深深懷念這位為家鄉(xiāng)爭光的翰林學子,把從村前流過的河流改稱為『太史河』。
兔街玉皇閣弘整高峻,雄偉壯觀,鐵鐸丁當,為先祖創(chuàng)建,為一方形勝。 尹蕭怡題聯(lián)氣勢非凡,風格豪放,與玉皇閣的地位有機融合為一體。 聯(lián)云:
玉宇無根,著爾太清之表;
皇猷有極,渾然一氣而成。
尹蕭怡巧妙運用佛教『拈花一笑』典故,化用唐人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詩意,題聯(lián)大雄寶殿,聯(lián)語毫無雕琢,虛實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天成。 聯(lián)云:
古佛一花,拈出劫前春色;
庭前雙桂,抽開云外天香。
三官殿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民眾極為信奉,題聯(lián)氣勢磅礴,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聯(lián)云:
乾坤歸掌握;
山水任遨游。
兔街地處滇西一隅,哀牢、無量羅列如屏,崇山峻嶺連綿,位置雖然偏僻,然而歷代文風丕振,鄉(xiāng)風民俗淳樸,在當?shù)孛癖娍磥恚@都是承文昌帝君蔭庇。尹蕭怡題文昌宮聯(lián)連連用典,敘述文昌帝君教義覃敷眾生,眾生皈依教化,廣結(jié)善緣,一方文風蓬勃。 聯(lián)云:
蜀北仰宮墻,到坡去平來,想圣人永梵化身,曲曲山水分七九;
滇西邀法駕,憶沙明月凈,愿眾生依經(jīng)聞教,條條陰騭悟三千。
又題大軍莊文昌宮匾額曰『雄鎮(zhèn)山城』,聯(lián)語則如春風化雨,實寫陽瓜江、哀牢山月,輕描淡寫,深奧哲理盡在不言而喻之中,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 聯(lián)云:
滌筆瓜江,一鉤山月;
尋梯桂箓,萬朵溪云。
兔街尹氏源遠流長,自西周尹吉甫起家,始遷祖尹森自河南天水而落業(yè)四川榮州,十三世祖尹嘉貴遷居貴州貴陽,十五世祖尹興祖由黔宦滇,落業(yè)云南呈貢。王朝更替,明清易代,尹興祖落籍彌渡兔街,成為彌渡尹氏始遷祖,傳至尹蕭怡,已是第九代。 尹氏歷代耕讀傳家,世代恪守『先祖多良才,利人利己利社會; 子孫有大志,為國為民為家鄉(xiāng)』的祖訓,滿門無一白丁,而且『竹林輩出,而龍門雁塔,無不有聲』,尹蕭怡即為其中之佼佼者。 尹蕭怡題聯(lián)尹氏祠堂,緬懷先輩宗功祖德,激勵后生傳承家風。 聯(lián)云:
奮讀勤耕,伊尹學士;
出將入相,吉甫忠臣。
尹蕭怡題贈親友的楹聯(lián)頗多,或引用典故,或描寫景物,情理自在輕描淡寫之間,引人入勝,深受啟迪,字里行間洋溢著尹蕭怡諄諄勸勉之厚望,透露出一個忠厚長者寬厚謙虛的襟懷。其中,八言聯(lián)采用四四斷句格式,仄入平出,對仗工整,風格典雅,頗具特色,表現(xiàn)出尹蕭怡淵博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和獨特的楹聯(lián)藝術魅力。
月滿蕭樓,機云并讀;
風清棠館,跗萼皆香。
第五橋邊,竹存風節(jié);
桃花洞后,石訪云根。
細柳風和,將軍試馬;
浮筠雪皚,中使馳貂。
山水鐘情,圖書養(yǎng)性;
煙云繪像,草木知名。
松風臨水朝磨劍;
竹葉當窗夜讀書。
白蓮雅調(diào)開詩社;
黃菊清尊練酒軍。
尹氏家譜稱,尹蕭怡『因業(yè)廣惟勤』,所以『胸中詞藻傾三峽,筆底文章貫九經(jīng)』。 尹蕭怡素具文學藝術才華,尤喜撰聯(lián),在家鄉(xiāng)所至所游,無論名勝、古跡、廟宇、祠堂均有題寫,乃至贈友、家居、訓子亦常以楹聯(lián)為之。其所撰楹聯(lián)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以深邃的人生閱歷,廣博的歷史知識,嫻熟的文字功夫,把寫景、論事、抒情結(jié)合起來,言不一調(diào),體不一格,情景交融,意趣高妙,哲理深刻,加之書法飄逸瀟灑,常常自撰自書,非一般騷人墨客所可望塵,故而歷來為世所重。
篆 刻
●陳海軍
文以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