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璨然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們看起來灰蒙蒙/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星星生銹了,我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謝爾·希爾弗斯坦在詩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而《看見》,給了我答案。
百度百科把《看見》定義為柴靜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而在我看來,《看見》更像一本新聞實錄,它記錄了2003年“非典”以來的各種新聞事件。其中有些新聞我略知一二,而有些則毫無了解,畢竟當時年紀小,還不太關(guān)注這些大事。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空白,讀完《看見》我才驚訝不已。我驚訝于這個在我看來和諧美好的社會竟然發(fā)生過那么多可悲、可怕甚至可恥的事情;我更驚訝于有人敢把真話講出來,讓社會的陰暗面暴露在陽光之下。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毫無社會問題,我們的國家也一樣。平日里,我們抱怨交通不暢,抱怨物價上漲,抱怨食品不安全,抱怨高官耍特權(quán)……久而久之,我們在抱怨中漸漸麻木,漸漸習慣戴著口罩出門,習慣在貨架中費力挑出帶有綠色食品標簽的蔬菜,習慣在車上聽著廣播來熬過早晚高峰……可是,我們應該這樣嗎?我們有權(quán)利去呼吸新鮮空氣,有權(quán)利吃上健康蔬菜,有權(quán)利珍惜自己生命的每分每秒。
畢竟,星星生銹了,總得有人去擦亮它。
我想起1946年,胡適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的話。他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精神?!?/p>
美國的種族歧視觀念根深蒂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權(quán)運動,導火索雖然是1955年的羅莎·帕克斯不給白人讓座的公交車事件,但1954年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也至關(guān)重要,正是這個案子的勝訴讓黑人看到了通過法律途徑來爭取自己權(quán)益的可能性。
你看,星星雖然銹了,但是可以擦亮。
柴靜在此書的宣傳視頻上說:“你要把你身上蒙蔽你的概念和成見,一點一點像剝筍一樣,一層一層剝開,露出它里頭很鮮嫩很青的那個勁兒。如果不試圖去抵達獨立這兩個字當中的內(nèi)涵,就不足以匹配你這十年當中,生活從你身上流過和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是兩會、不管是奧運、不管是地震、不管是華南虎、虐貓、非典,如果你不能夠說去看見,而只是視而不見,那確實是配不上這十年?!?/p>
讀完柴靜的話,我覺得新《紅樓夢》的導演應該讓她去飾演探春,看得見清平世界后隱藏的景象,用才智熱血,做著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她應該相信“千里東風一夢遙”未必是唯一結(jié)局,看見的多了,自然有人想要改變。
正如朱光潛所說:“此時,此地,此身。就是此時我能做到的事,絕不推諉到下一時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絕不想著換另外一個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絕不妄想于他人來替代?!?/p>
正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而我們,就是要成為擦亮星星的人。
佳作點評
這是一篇頗具見地、觀點鮮明的讀后感。暢銷書《看見》是央視記者柴靜十年積淀的產(chǎn)物,小作者沉浸其中,并將自己的感悟訴諸筆端,針砭時弊,侃侃而談。文章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來,層出不窮,顯示出小作者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儲備。行文層層深入,論證有理有據(jù),篇末“而我們,就是要成為擦亮星星的人”鏗鏘有力,振聾發(fā)聵,表現(xiàn)出新時代中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傳達出積極向上、熱血沸騰的正能量,相信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
(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