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 王小平 程海濤 姜晟
摘要[目的]建立亮菌多糖脫色的最佳方法。[方法]以色素脫除率作為主要考察指標(biāo),通過單因素考察和正交法優(yōu)化亮菌多糖脫色工藝。[結(jié)果]D152樹脂、45 ℃、pH 5.0為最佳脫色條件。[結(jié)論]D152作用后色素脫除率高,糖保留率高,有益于下一步分離純化。
關(guān)鍵詞脫色素;亮菌多糖;工藝優(yōu)化;正交法
中圖分類號S567.3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7)21-0133-02
Study on Decoloration Technique of Armillariella Polysaccharide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HUANG Chun,WANG Xiaoping,CHENG Haitao et al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96)
Abstract[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establish the optimum method of decoloration about Armillariella polysaccharide.[Method]Taking the decoloring ratio as main index, the optimum decoloring technique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single factorial test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Result]The best method of decoloration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 D152 resins working in pH 5.0 and 45 ℃. [Conclusion]The decoloring ratio of D152 and the reteion rate of polysaccharide are high,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next step.
Key wordsDecoloration;Armillariella polysaccharide;Technology optimization;Orthogonal method
亮菌學(xué)名白蘑科假密環(huán)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Fr)Sing],是我國在20世紀(jì)60年代首次發(fā)現(xiàn)并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一種真菌[1]。筆者前期從亮菌發(fā)酵菌粉中經(jīng)熱水提取、Sevag法去蛋白、乙醇沉淀等步驟得到亮菌多糖(Armillariella polysaccharide,ALP)粗品[2],再經(jīng)DEAE-纖維素色譜柱純化后得2種多糖ALP1和ALP2,初步的藥效試驗已表明ALP2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3]。但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亮菌多糖粗品中的色素在柱層析中不易脫除,是阻礙其純品分離純化、結(jié)構(gòu)確定、作用機理、構(gòu)效關(guān)系研究的瓶頸之一。因此,對亮菌多糖粗品進行脫色,一方面可以改善多糖的外觀、提高亮菌多糖的純度,另一方面也可為后續(xù)的各項研究打下基礎(chǔ)?;陔x子交換樹脂和吸附樹脂已有用于糖漿脫色的報道[4-5],該試驗嘗試將其應(yīng)用于亮菌多糖粗品脫色,通過對不同類型樹脂的脫色效果和脫色條件的考察,找出能夠有效脫除粗品中色素的工藝,為亮菌多糖的生產(chǎn)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亮菌多糖粗品(自制);大孔陽離子樹脂D151、D152,大孔陰離子交換樹脂D280、D201GF,大孔吸附樹脂D4006、D3520、AB-8,天津波鴻樹脂科技有限公司;硫酸、苯酚、葡萄糖 、乙醇、鹽酸、氫氧化鈉,中國醫(yī)藥集團上?;瘜W(xué)試劑公司;其余試劑皆為國產(chǎn)分析純。722分光光度計,上海圣科儀器設(shè)備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樹脂預(yù)處理。
去離子水反復(fù)洗滌樹脂至無泡沫。陽離子交換樹脂用5%鹽酸、5%NaOH、5%鹽酸,陰離子交換樹脂用5%NaOH、5%鹽酸、5%NaOH,各依次浸泡4 h,每次浸泡后以去離子水清洗至中性。吸附樹脂以5%鹽酸、5%NaOH依次浸泡4 h,每次浸泡后皆以去離子水清洗至中性,再用95%乙醇浸泡12 h,用去離子水洗至無醇味。
1.2.2樹脂的篩選。
分別向圓底燒瓶中加入一定量預(yù)處理的D151、D152、 D280、D201GF、 D4006、D3520、AB-8樹脂和濃度為1 mg/mL的ALP粗品溶液,調(diào)pH至中性,55 ℃水浴恒溫振蕩2 h,過濾,測定濾液的脫色率、糖保留率。
1.2.3測定方法及計算。
1.2.3.1脫色率的測定。調(diào)節(jié)pH至(7.0±0.1),5 000 r/min離心20 min后過濾,在420 nm處測定光密度值。
脫色率=(OD脫色前-OD脫色后)/OD脫色前×100%。
1.2.3.2糖含量測定及多糖保留率的計算。采用硫酸-苯酚法[6]測定糖含量。
多糖保留率=M前/M后×100%,
式中,M前、M后分別為脫色前后多糖的質(zhì)量濃度。
1.2.4溫度對樹脂脫色效果的影響。
分別向圓底燒瓶中加入預(yù)處理的D151、D152、D4006和pH為5.5的ALP粗品溶液,在35、45、55、65、75 ℃水浴恒溫振蕩2 h,過濾,測定濾液的脫色率、糖保留率。
1.2.5pH對樹脂脫色效果的影響。
分別向圓底燒瓶中加入預(yù)處理的D151、D152、D4006和pH分別為3.0、4.5、6.0、7.5、9.0的ALP粗品溶液,55 ℃水浴恒溫振蕩2 h,過濾,測定濾液的脫色率、糖保留率。
1.2.6正交設(shè)計優(yōu)選脫色的工藝條件。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chǔ)上,設(shè)計L9 (34)正交試驗,通過正交試驗確定最佳脫色條件。
2結(jié)果與分析
2.1樹脂的初篩選
從表1可以看出,D151、D152、D280、D201GF、D4006的脫色率均達(dá)到50%以上;D151、D152、D4006糖保留率較高,其余樹脂在脫色的同時多糖的損失很大。據(jù)此選出D151、D152、D4006這3種樹脂做進一步研究。
2.2不同溫度對脫色效果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D151和D152脫色率在35~55 ℃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溫度高于55 ℃后脫色率下降;D4006的脫色率在35~65 ℃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溫度高于65 ℃脫色率下降。綜合考慮,正交試驗溫度定為45、55、65 ℃。
2.3pH對樹脂脫色效果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D151在pH 3.0~4.5脫色率隨pH的增加而增加,pH大于4.5后脫色率下降;D152在pH 3.0~6.0脫色率隨pH的增加而增加,pH大于7.5后脫色率下降;D4006隨著 pH的增加脫色率下降。綜合考慮,將正交試驗的pH定為3.5、5.0、6.5。
2.4正交試驗
通過單因素試驗,得出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表4)。正交試驗結(jié)果見表5。極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對樹脂脫色率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A、C、B,即樹脂種類對脫色率的影響最大,pH次之,溫度的影響最??;方差分析表明,樹脂種類、pH對脫色率的影響均達(dá)到顯著水平,溫度對脫色率的影響不顯著。
2.5驗證試驗
以脫色率作為考察指標(biāo),理論上最佳組合是A2B2C2,而正交試驗的最佳組合是A2B1C2,故需進行驗證試驗。驗證試驗結(jié)果表明,A2B2C2和A2B1C2的脫色率分別為88.1、88.6%,2種組合的脫色率和糖保留率基本接近。考慮到A2B1C2組合能耗更低,故選擇A2B1C2。并且要求樹脂在脫色素的同時應(yīng)盡可能多地保留糖,A2B1C2具有較高的糖保留率,符合要求。
3小結(jié)與討論
亮菌多糖粗品是亮菌發(fā)酵菌粉經(jīng)水提醇沉得到的棕色粉末,其中色素的種類、性質(zhì)、結(jié)構(gòu)目前鮮見報道。從樹脂初篩的試驗結(jié)果來看,屬于陽離子交換樹脂的D151、D152和陰離子交換樹脂D280均有較好的脫色效果,推測亮菌多糖粗品中的色素既有陽離子型也有陰離子型,成分比較復(fù)雜。離子交換樹脂在發(fā)揮作用時,除了離子交換過程外,還存在吸附作用,而D280樹脂作用后,溶液中的多糖幾乎檢測不到,此現(xiàn)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從正交試驗結(jié)果來看,樹脂種類對脫色率的影響最大,pH次之,二者對脫色率的影響都達(dá)到顯著水平,而溫度對脫色率的影響則較小。究其原因,可能與色素分子的分子結(jié)構(gòu)、帶電情況、基團極性、是否容易與吸附樹脂的表面基團形成氫鍵等因素有關(guān),尚需要繼續(xù)研究。多糖的進一步分離純化往往采用離子交換色譜法,色素的殘留會對離子交換樹脂產(chǎn)生毒害。經(jīng)過D152作用后色素的脫除率達(dá)到85%,而此條件下多糖的保留率近90%,所以正交試驗確定的工藝條件對進一步分離得到高純度、高產(chǎn)率的亮菌多糖非常有益。
參考文獻(xiàn)
[1] 江蘇省“亮菌”科研協(xié)作組化學(xué)小組.假密環(huán)菌的研究Ⅱ.假蜜環(huán)菌素的分離及化學(xué)結(jié)構(gòu)的測定[J].微生物學(xué)報,1974,14(1):9-16.
[2] 黃純,宋慧智,馬馳,等.亮菌多糖提取工藝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6,34(19):5027-5028.
[3] 黃純,周鳳娟.亮菌多糖的純化工藝及抗腫瘤活性研究[J].江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9(6):65-66.
[4] ROTHCHILD R D.Decolorizing by adsorption with a non functional resin[J].International sugar journal,1994,96(1144):145-146,149-152.
[5] 黃祥斌,于淑娟,高大維.幾種離子交換樹脂用于糖漿脫色的比較研究[J].食品科學(xué),2001,22(4):11-13.
[6] 張惟杰.糖復(fù)合物生化研究技術(shù)[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7,45(21):135-13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