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哲
1引言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及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快,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的不斷拓展,國內(nèi)各行業(yè)對人們的外語水平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一切引起了各界人士對外語學習的重視,同時也引發(fā)了外語教學新一輪的巨大而深刻的變革。面對外語教學的新趨勢,傳統(tǒng)單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師角色已受到挑戰(zhàn),無法適應目前多元化的外語教學需要。在互動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時代,教師的角色相應的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用發(fā)揮的好壞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語言教師必須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承擔起多元化、復合式的教師角色。
2互動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互動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質(zhì)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交際教學法,它對于語言教師是十分重要的。交際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把教學過程當作交際過程,其基本教學原則可綜述為:①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實現(xiàn)有目的、有意義的交際,以促進語言學習,獲得交際能力。②語言運用的流暢性先于準確性,學生犯語言錯誤是自然及不可避免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糾正。③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及主動參與性。這三點正是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重要方面,也是交際法理論的出發(fā)點。
3互動式外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互動式外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重視師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雙向協(xié)調(diào)活動的教學方法。它使得綜合衡量高質(zhì)量的一節(jié)課的標準變成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與表現(xiàn),而不是教師的表現(xiàn)。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zhì)量,使“教”為了真正的“學”,教師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課堂的控制者及權威,而應該是學生求知的源泉及促進者(facilitator)。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上,教師需要具備一些特殊素質(zhì):成熟、直覺性強,掌握一定教學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對于課堂傳輸?shù)膬?nèi)容具有開闊的視野,對于課堂上的不確定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換言之,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應是多元化及復合式的。具體陳述如下:
3.1 課堂控制者(controller)
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大多數(shù)教師很自然的把自己視為課堂控制者,主宰著課堂時間的分配。他們決定著教學進度,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某段時間應該做什么,并決定著學生的表達方式。這樣,學生的反映基本上都在教師的預料之中,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預先規(guī)劃好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及控制是必需而合理的。在目前的外語教學中,教師也都擔當著這樣的角色。
然而,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教師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控制者的角色。對于互動式英語教學而言,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創(chuàng)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教師合理發(fā)揮課堂主導、領航的作用又是成功運用互動技巧、進行高質(zhì)量教學的重要因素。
3.2 組織者(organizer)
在外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必須承擔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這就涉及到給予學生信息,告知他們?nèi)绾芜M行活動,最后對學生的活動進行總結。這個組織者的角色看似簡單,其實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及組織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做的是組織學生參與,做好課堂教學活動的準備工作;其次教師應告知學生活動的安排步驟,或者可以親自演示(demonstrate);再次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活動;最后當活動結束時,教師必須給予學生綜合性的評述、總結。這樣會使學生知曉活動的結果,對自己的表現(xiàn)有綜合、客觀的認識,也可以更好地進行今后的課堂活動。
3.3 評估者(assessor)
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期待著教師能隨即評判他們所用的語言是否正確,因此外語教師還必須擔當評估者的角色,能夠及時地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反饋,對語言使用錯誤及不當之處予以糾正,以不同的方式評估學生的語言應用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在日常的教學評估中,教師不能簡單地說“是” 與“非”,因為教師的評判對學生的心理及今后的語言表現(xiàn)會有很大的影響。客觀、公正地評判對教學非常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評估的目的。同時,無論是對學生的錯誤給予當時的糾正,還是隨后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意見,都必須考慮到學生可能的反應,注意他們的感受。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及關愛。
3.4 激勵者 (promoter)
在外語教學的課堂上,學生常常需要參與角色表演的活動(role-play activity),在這期間他們會遇到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以謹慎支持的方式幫助他們,推動交流活動的繼續(xù)進行,即承擔起激勵者的角色。
學生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提供幫助但絕不能“包攬”,因為教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教師的幫助,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交流有明顯障礙、表達有困難時提示相應的單詞或詞組,建議學生需要表達的內(nèi)容。語言點上的小錯誤,如果不影響交流的繼續(xù),教師不必當即一一糾正,那樣反而會影響學生的表達交流,使他們膽怯、失去信心??梢栽诨顒咏Y束后由教師總結歸納小組及個人的典型問題,使之注意并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xiàn)。
3.5 參與者(participant)
在外語教學的課堂活動中,教師通常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活動,自己在教室里“巡視”各個小組活動進行的情況,最后在活動結束時糾正典型錯誤,提供反饋信息和建議。然而,當這種程序變?yōu)橐环N模式時,教師及學生會習以為常地把課堂活動視為教學任務去完成,這樣一來,課堂互動性減弱,互動式語言教學并沒有真正得以實現(xiàn)。
其實,教師也應該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實際上,大多數(shù)教師都有親自參與學生活動的經(jīng)歷,也會發(fā)現(xiàn)作為參與者,教師更容易從活動內(nèi)部激勵活動內(nèi)容、調(diào)動課堂氣氛,而不是總作為外部的組織者推進活動進程。對于教師,參與本身比僅被作為求助者更為有趣。
3.6 知識來源(resource)
在一些教學活動中,可能教師不合適承擔前文中提到的角色。例如,學生在準備書寫一篇文章或在課堂上進行口頭表達(presentation),教師參與、控制或是激勵他們顯然都是不恰當、不受歡迎的做法。在這些情況下,學生可能需要教師作為他們知識的來源。
當教師作為學生的知識來源時,他們理應是能夠隨時提供幫助的,但同時必須抵制“滿堂灌”、“包攬一切”的做法,從而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的過分依賴性。在外語學習中,只有學會獨立性地學習知識,才可能在真正應用、交際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
4 結語
互動式外語教學,即交際法教學,對教師的素質(zhì)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承擔起多元化、復合式的教師角色,教師必須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及基本功,能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這是教師應有的主體性知識,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同時必須具有實踐性知識,良好的教育專業(yè)素質(zhì)及課堂交際活動組織能力,即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把英語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及能夠掌握的實際運用能力,這些都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師必須加強對交際法教學理論的本質(zhì)、特點、目的、環(huán)境及實施手段的研究,注意知識不斷更新,邊教邊學,教學相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diào)整教學方法,力求授課熱情有趣,語言流暢,教法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