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鐘
【摘 要】歷史課堂教學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在教學時視教材和學生等的情況機動靈活地選用各種方法綜合地進行教學。講解法是對歷史史實運用分析、綜合、對比和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認證,形成歷史概念和揭示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講授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講解法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一種教學藝術。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設備及教師自身的教學特長等因素考慮,教師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機動靈活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直觀教具演示法、講解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講解法了。
講解法是對歷史史實運用分析、綜合、對比和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的認證,形成歷史概念和揭示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講授方法。
人們所談論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是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歷史教師對于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敘述和描述,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但這只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活動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其認識過程的全部。教師不但要通過講述歷史事件和現象使學生得到一些感性認識,還要通過講解歷史現象的本質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使他們得到理性的認識,也就是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形成歷史概念,這就要用講解法。
講解法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法和歸納法,比較法和對比法。例如:講授淝水之戰(zhàn)時,教師和學生在探究完淝水戰(zhàn)爭的經過,使學生形成關于淝水之戰(zhàn)的表象之后,就可以對淝水之戰(zhàn)的性質,前秦失敗的原因,東晉勝利的原因進行分析。
前秦苻堅為什么會慘敗淝水呢?原因眾多。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zhàn);內部不穩(wěn),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zhàn)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初戰(zhàn)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后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而東晉軍隊的勝利原因是什么呢?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主將臨危不亂,指揮若定,從容應敵;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將士用命;主將有能,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多為流亡的北方人,深受民族壓迫之苦,英勇作戰(zhàn),以一當十;了解天時地利,發(fā)揮己軍之長;初戰(zhàn)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后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zhàn)略追擊,擴大戰(zhàn)果。
然后綜合,得出結論。分析和綜合是統一的,是互相依存的一個思維過程的兩個方面,在實際運用中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如果不對具體史實加以分析,就不可能認識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同時,只有分析,不進一步綜合,也不能對歷史現象得出整體的認識,不能揭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歷史教學中對史實進行分析和綜合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先敘述整個歷史過程或歷史現象的具體情況,然后依據史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比如前面所述的淝水之戰(zhàn)就是這樣。
然后,邊敘述史實,邊進行分析,最后綜合,得出結論。例如講“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原因”時,就要在敘述中使學生意識到:①最根本的原因:1936年時,由于日本的不斷入侵,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矛盾成為次要矛盾。②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促成;中共在對待西安事變中為了抗日,致力于和平解決此事。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到西安為和平解決此事做出了努力。③國民黨親美派的積極營救。④國際勢力的干涉;主要指蘇聯和美國。蘇聯希望國民黨能與共產黨聯合一起抗日,以避免其東西兩線作戰(zhàn);美國則是因為蔣是其在華利益的代表人。⑤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fā)選擇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當時正值日軍全面侵華的前一年,日軍侵華的步伐日益加快,為了保證中國能結束內戰(zhàn)一致抗日,張楊兩位將軍選擇了“兵諫”,其目的是促成聯合抗日……
最后,先提論點,然后對有關的一系列史實進行敘述和分析,最后作出結論,如講“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可以在講課前一開始指導出:“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結論。然后,開始講鴉片戰(zhàn)爭前的國際國內背景,鴉片戰(zhàn)爭的原因、經過,《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的嚴重危害。
對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以辯證史觀為指導,在充分講述史實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綜合。要做到觀點和史料的統一,不能只發(fā)空論,也不能只知道堆砌史料。
第二,要把對史實的階級分析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結合起來。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疏導學生考慮具體時間、具體環(huán)境里的歷史過程的客觀內容,以便了解在這個具體環(huán)境里,哪一個才是推動歷史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
第三,分析要細致、深入,綜合要全面。只有這樣,學生所形成的歷史概念,才可能是準確的、完整的和清晰的,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一個歷史概念,往往不是在一堂課內就能夠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有個周詳的計劃,使自己的分析、綜合逐步深入、提高,最終形成某個歷史概念。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