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玉
摘要:本文介紹了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新疆內職班辦學及探索融入式教育概況,分析了融入式教育教學管理試行初期出現的障礙,提出了推進內職生融入式教育管理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內地新疆班;互學互融式教育;多民族
開辦內地新疆中職班,是國家教育援疆的重大舉措。作為一所中職院校,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自2011年起承辦內地新疆中職班,接收多民族同學來校就讀,這對于內地中職學校教育教學來說是新情況、新挑戰(zhàn)、新考驗。歷經幾年的教育服務管理摸索,學校逐步探索出實施混班教學、混合住宿的互學互融式教育教學培養(yǎng)模式。
一、內職班辦學及融入式教育試行概況
為進一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養(yǎng)步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根據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關于舉辦內地新疆中職班的意見》,安徽省汽車工業(yè)學校自2011年秋季開始承辦內地新疆中職班(以下簡稱內職班),內職班學制為3年,實行漢語授課。首批接收內職生100人,實行內職生與內地生分班教學,單獨住宿,獨立食堂就餐。2012年學校接收內職新生103人,學校嘗試安排部分表現較好,漢語水平較高的內職生與內地生進行混班教學和混合住宿的試點,還有42名學生獨立組班。2013年學校接收內職新生107人,逐步擴大試行范圍,只有18名學生單獨編班。自2014年秋季至今,學校全面實行所有內職生的互學互融式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學?,F有在籍內職學生351名,就讀于汽車運用與維修和機電技術等專業(yè),其中134名學生走上實習崗位,在校有9個少數民族的內職生217名,分布在29個教學班級,112個宿舍。內職生與內地生混班教學、混編住宿、混合就餐,統(tǒng)一開展活動,全面加強交流、加大交往、加深交融,多民族學子共同進步與成長。
本人作為學校13高職汽制9班的班主任,首批承擔內職生“互學互融教育模式”實踐班級,始終堅持“嚴、愛、細”和 “三統(tǒng)一”的管理原則,幫助他們盡快融入班級大集體、校園大家庭的學習和生活。在學校的統(tǒng)一指導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民族團結和公民意識教育為基礎,打牢“四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思想基礎,堅持“嚴、愛、細”原則和“三統(tǒng)一”標準,促進全面互學互融。
二、試行融入式教育教學管理的初期障礙
1、心理距離與思想顧忌
我校內職生全部來自新疆,分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他們與內地學生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很多方面差異很大。
初到異地就學,內職生們剛進校表現出很多方面的不適應:不同程度的出現自卑、封閉和排他,本民族、本團體的認同意識較強,容易獨自抱團,個別學生還有較強宗教意識等,心理上抵觸與內地學生的融合;內地學生也因缺乏對新疆內職生的了解,缺乏對疆內生活習俗、民族文化等了解,造成思想顧慮。
2、語言障礙與學業(yè)差異
內職生來內地就讀,因文化文平相對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明顯,部分內職生語言基礎較差,不少學生聽不懂漢語,很難聽懂課堂內容,這對融入式教學形成了巨大障礙,再加上語言交流不暢和生活習慣不同,更造成內職生和內地生的誤會,影響日常交往。
3、文化不同與人際不適
由于地域原因和特殊的就讀形式,內職生普遍族群意識較強,對內地文化缺乏認同感,如在各種表述中均以“你們漢人”、“我們新疆人”來做群體區(qū)分。在人際方面,內職生也希望能與內地同學有更多的交往,而在實際的校園學習、集體生活中,身邊的好朋友大多仍是本民族的同學或老鄉(xiāng),真正擁有內地朋友的并不多。
4、管理尺度與服務難度
由于民族問題的政治敏感性和對新疆的宗教與風俗等方面了解有限,帶班及任課教師在內職生和內地生的教育管理服務上存在誤區(qū),總的是關愛有加,而嚴格要求不足,在對學生的管理上尺度把握不當,總擔心引起民族問題,對違紀的少數民族學生不敢管、不會管,遷就讓步多,沒能做到校紀面前一視同仁,等同對待,造成部分內職生形成被動、松散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
三、推進“互融、互動、互通”的路徑措施
1、思想互融——做好民族團結教育
貫徹落實“三統(tǒng)一”原則,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內職生從思想上扎根在班級,扎根在學校,扎根在內地。學校開展“五觀”教育即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歷史觀,內職生“三大專題”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tài)化,通過LED大屏幕、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等宣傳媒介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營造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民族團結教育的鮮活內容和有效載體,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感染力,從而在全體師生心中樹立“民族團結,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的思想意識,鞏固民族團結成效。比如我校在全面推行混班教學、混合住宿、共同開展活動的同時,清真餐廳依舊是內職生相對封閉獨立的生活空間,實際上將內地師生與內職生在用餐環(huán)節(jié)分隔開。在全面推行這種教育教學模式兩個月之后,學生通過一起參與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校開展“1+1+1”結對活動之后,相互之間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為了全方位促進融合,我校開始試點推行清真餐廳混合就餐。我校在保持民族風俗與特色風味的前提下,將清真食堂更名為雪蓮餐廳(清真),淡化民族宗教意識。提倡教職工前往就餐,同時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內職生與內地生在共享新疆特色美味的同時,也拉近了彼此的身心距離,有力地促進了全體在校師生的即時溝通與生活融合。
2、生活互動——促進班集體融合
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班級同學融合、提高內職生語言水平。在班級,時刻提醒所有內職生,他們跟每一個人內地學生一樣,他們的每一言一行都代表的是所在的班級,他們有責任遵守校紀校規(guī),團結同學,認真學習,并有義務使這個班集體變得更加優(yōu)秀,內職生可以擔任班級班干,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加強和內地學生的交流;認真組織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比賽,內職生積極的跟內地同學一起備賽練習,態(tài)度認真;運動會上每當內職同學拼搏賽場,都會有內地同學吶喊助威、做好場外服務;校足球賽內地內職同學相互配合,每當有精彩進球大家都會擊掌擁抱,露出會心的笑臉;迎新聯歡會上,內地同學接受內職生的邀請,一起載歌載舞,通過比賽的融合,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成績的同時,更能拉近同學間的距離,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更樹立他們的責任意識。例如,我班級巴拉提江同學與石鈴強結對以后,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父母從遙遠的新疆寄來家鄉(xiāng)的特產,也是第一時間和班級的內地同學一起分享,在學校舉辦的班歌比賽中,為了取得好成績,內職生們主動要求在比賽中增加他們擅長的舞蹈環(huán)節(jié),并邀請內地學生加入一起載歌載舞,既增加了比賽的觀賞程度,同時也能看出他們非常強的集體榮譽感,有了他們的共同努力,班級獲得了第一名;張夢凡與艾克白爾江同學為同宿舍舍友,共同的愛好是踢足球和打籃球,平時一起打球,一起活動,集體項目活動不僅有助于同宿舍、同班級同學的互融,更促進了全校范圍內的內地與內職同學的互融;麥麥提江同學在畢業(yè)實習時選擇了留在安徽的企業(yè),足以體現互學互融式教育模式的效果。
3、情感互通——建立民族團結一家親
考慮到地域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學生年齡不大,包容心稍差,剛開始會出現雙方都有不適應的情況,于是做通學生思想工作格外重要,慢慢內地學生理解內職生不遠萬里求學的不易,內職同學也能體會到內地學生的關心和團結,很快便迅速、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一起出操,一起上課,一起課外活動,甚至包括零食共同分享。同時,積極幫助內職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實實在在使學生感受到關心。當內職生遇到學習上,生活上等問題,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從不拖延更不推諉,能解決的立刻解決,不能解決的匯報新疆班辦公室和領導尋求幫助,使學生對學校、班主任和同學有依賴感,讓他們明白在學校求學的同時,老師更是他們生活上,思想上的堅強后盾,班主任是他們在學校的“家長”,所以生活中關心學生格外重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就得深入他們的活動,比如參與學生課外活動,內職生是寄宿學習,每年只是在暑假期間返疆一次。所以,從每日的生活起居、看病就醫(yī)到課外學習活動及節(jié)假活動安排無不屬于學校教育的范疇,特別在內地學生放假離校后,更要多關心內職生,使他們感覺到來自“家長”的溫暖,有了建立起來的信任和依賴,更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我校自2011年以來,牢牢把握“嚴字當頭、愛在其中、細致精心”的管理要求,根據培養(yǎng)目標安排并組織實施內職生教學工作,結合學生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分層教學,互學互融式教育教學培養(yǎng)模式日漸成熟,辦學效果越來越好,在社會上的反響也越來越大,我們將在現有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總結,努力把內職生混班教學、混合住宿的互學互融式教育教學及管理服務工作推向深入。教育援疆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著力做好新疆內職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適應新常態(tài)與新要求,在上級正確領導下,努力把承辦新疆內職班這一政治任務、長期任務、光榮任務完成好。
參考文獻:
[1]艾沙·努拉洪.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探討[J].成功:教育,2011(14):27.
[2]羅吉華.內地新疆高中班在京文化適應調查分析及教育對策[J].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
[3]張偉明.新疆班教育教學管理策略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民族教育,20lO(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