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剛
摘要: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很容易發(fā)生變化,所以,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運用新媒體這個平臺,實現信息的共享,通過新媒體的運用,使大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完善他們的道德素質。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齊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同時,針對青年大學生的特點,還需要行之有效的載體、途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理想”是對未來的期盼和期望,是人生追求的奮斗目標。“信念”是確信某種思想見解或理論實踐,并以之為準則付諸實踐。理想信念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個人進步的正確方向和力量之源。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繼承者和開創(chuàng)者。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睆闹锌梢钥闯隼硐胄拍顚τ趥€人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的實現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加自覺地為理想奮斗,持之以恒。馬克思主義認為理想在實踐基礎上的,因此應加強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導青年學生不斷加強實踐,在實踐中領會、成長。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學理論,理清當前國內外復雜形勢。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需求合格人才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只有具有了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用理想指引奮斗目標,用毅力堅守信念,才能用道德和紀律嚴格約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的強大動力和不懈奮斗的堅強意志。
二、大學生理想信念與理想信念教育現狀
當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他們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踐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場堅定,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同時也要看到當代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近年,“9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成長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家庭環(huán)境都和“80后”“70后”有所不同,這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思想行為特點。第一,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時代大背景下,社會意識結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歷史轉型不斷變化。在金錢至上、實用主義等社會思潮和價值理念的沖擊和影響下,一些大學生把找一份好工作、掙更多的錢作為衡量人生成功的標準。第二,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yōu)越,集家長的寵愛于一身,導致他們獨占欲強,缺乏合作精神,集體觀念淡薄。同時,由于經受挫折較少,心理脆弱。第三,他們關注社會熱情高,但看問題不夠全面。比如,領導干部腐敗問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社會不公平問題等,容易引發(fā)他們的情緒激動,降低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的。內容空洞、方式呆板、偏重說教成為制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中國夢”統(tǒng)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刻不容緩。
三、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學生。青年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開始不斷進行未來規(guī)劃,成為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時期。把個人的目標與更高層次的社會理想和目標結合起來,從而有載體,有現實而直接的奮斗目標,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就是認識的過程,列寧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開展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保證。理想信念不會憑空產生,因此如何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真正發(fā)揮其凝聚和促進作用,正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著在社會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理想信念教育正在受到嚴峻考驗。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重要理論,也是指導青年學生成長進步的核心思想。當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因此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關鍵作用,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真正使馬克思主義影響教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過程,是思想觀念發(fā)生改變,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利用業(yè)余黨、團校,專家報告、座談等形式提升效果,真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而實現這一變革的關鍵是科學實踐觀的確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核心。實踐目的之所以能為實踐活動規(guī)定方向,是因為它不僅反映了實踐主體的需要,同時也反映了實踐客體的狀況,從而實現主體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上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在現代實踐中,不斷解決具體問題,以人為本、和諧發(fā)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是人們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個人與社會理想方面,個體會更加傾向于個人理想的規(guī)劃與實現,只有在實踐中將個人與社會理想融合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個體價值。因此個體應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體會,拓寬理想信念教育環(huán)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加強學生實踐鍛煉,在實踐中提升理論認識,將理論與實踐融合,使理想信念教育有載體的支撐。
新媒體的出現和迅速發(fā)展,給新時代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內容方面,新媒體良莠不齊的信息內容沖擊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時間上,新媒體占用了部分大學生過多的時間,使他們依賴新媒體,甚至消極避世;空間上,部分大學生沉浸在虛擬空間中,混淆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區(qū)別。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產物,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帶來了機遇,為其提供了嶄新的平臺;新媒體的互動性,提高了大學生的參與性;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師生處于平等的交流地位。理想信念教育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占領陣地;堅持教育創(chuàng)新,加強新媒體素養(yǎng)教育;堅持隊伍創(chuàng)新,建設高素質的理想信念教育者隊伍。
參考文獻:
[1]韋柳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與輔導員職業(yè)人格塑——以新媒體環(huán)境為視域[J].理論前沿,2013,造—(10).
[2]李慧芳.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策探[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