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科
生活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這如同語文教學一樣,但其中的苛責和艱辛總令人感到不舒服,可我仍然相信心中有什么生命中亦有什么……
對于語文教學直到現在我仍然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是我們從小就接觸的東西我們也是在學習語文中不斷成熟,成長起來的。陌生的是:它不會因為我們去學習它而改變它自己的屬性,更不會因為你不去學它而所缺失有所遺憾。因為它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恰恰倒是我們對此次學習之行,感慨頗多印象頗深。既有對語文教學中的無奈又有對它的難以割舍。有時覺得很美好,有時又覺得很雜亂很迷?!?/p>
然而文學的美與不美均是一種客觀上的存在方式,此二者存在的合理性似乎早已超越了生活的本身而架構成了其特有的一種潛在的存在方式——文學素養(yǎng)。
對于文學獨具特色的文化屬性由于知識儲備的不足,不能妄加評論,但還是抑制不住我對它的探究和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因此也產生了幾點感悟,有品格的語文教師對于其所從事的職業(yè)絕不僅僅只是一種工作而更是一種信念,甚至可以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就像肖培東淺淺的教育文一樣。所以作為從事語文教學這一行當的一份子我們有義務更有權利對此行當報以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
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坎坷,挫折甚至是迷茫,可是我們如果肯用耐心去化解,用毅力去稀釋,用理智去包容,那么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因素則會造就多彩,教學的成效則會由豐富而變得更加完美。故心中有什么,生命中亦有什么。只要心中的凈土永存,語文教學的真諦將會擁抱純潔的心靈,而我將會因此更加堅實的走下去……
可是文學作品從創(chuàng)作到完成之后,就脫離了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志便以一種客觀的形式作為文本或圖像的形式而獨立存在了。因此,讀者對于這種具有抽象意識而又作為客體存在的作品便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各種想象和思考甚至會在腦海中創(chuàng)造出與之相吻合的各種意象。但是作為作品的本身它是客體它并沒有這種駕馭和控制讀者思維能力的功能。它只是作為信息(所描繪的對象)的載體從與之相呼應的角度傳達出了作者的情感意圖和精神狀態(tài),從而達到了激發(fā)讀者思考感悟的作用。
這也正是作者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我們并不是愛上了作品本身,而是從不同的切入點進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以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身份去感悟著作者的思考,體會著,品味著作者的喜怒哀樂而達成了某種與作者相對應的默契。從而我們對作者的喜愛和認同也就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因此,我覺得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或讀書人,必須具有對時代前進步伐相吻合甚至是超前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及對不同時期不同觀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精神需求的分寸感(這也是目前我所急需開發(fā)的能力)從而才能不茫然,不媚俗的傳達出自己的心聲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和學。
但是這種品質只是一位有素養(yǎng)的文學愛好者所具備的天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資質天分。僅此可能還不夠,比方說一個好的導演必定知道觀眾想看什么,怎么看?而一位有品位,有品格,有思想的導演是給觀眾看什么,讓觀眾怎樣看!
所以,我一直認為一個真正有品格有思想的文藝工作者或愛寫作的人更會兼?zhèn)浜笳哌@種品質和能力。然而我在除本次學習之行外所見到的教學形式或公開課中許多媚俗的程式化作秀似乎與以上這種樸素的品質越來越遠,甚至相背離。其中許多浮躁,虛華,功利的氛圍使人很難適應。其中更不乏欺騙性的炫耀,希望這種扭曲的浮華的教學形式能夠及時的得以糾正。然而肖培東的語文教學的精髓或者說是“肖培東教學現象”的本質屬性在今天究竟應該歸于個性的邊緣教學形式還是歸于正統的主流教學模式?我想這單單的對于其歸屬問題的爭論顯然是沒有本質意義和必要的。因為作為“肖培東語文教學現象”的存在絕對具有其合理性,即便是有不足也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會得以彌補。
所以語文教與學和返璞歸真的教學方式之間種種的必然聯系迫使我不得不去明白一個道理: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綜上所述:肖培東的課溫潤,恬靜,淡然。給我們帶來了一股清泉但其背后卻蘊藏著教與學的真諦——學問和人文情懷是讀書人的骨血是教與學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