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翠
摘 要:基于杜威“兒童沖動觀”的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是整個作文教育系統(tǒng)構建的子命題。對此,作者先行解讀“杜威兒童沖動觀”,然后將其引入,用以觀照中學作文教學。落點設在“作文評語”系統(tǒng)的構建上。闡述了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的基本理論元素,厘清了要素間的邏輯關系。
關鍵詞:兒童沖動觀 教師評語 學生評語
一、杜威“兒童沖動觀”及其解讀
杜威言:“學校即社會,教育即成長。”教育的使命,在于服務兒童的成長。學校與教師所有教育行為,必須充分借助并有效調(diào)動兒童成長的內(nèi)驅(qū)力,才可能達成目標。
杜威認為,兒童存在四種沖動,分別是“社交的沖動(談話、通信、分享經(jīng)驗);制作的沖動(制造、建樹的欲望);探究的沖動(熱心對環(huán)境進行調(diào)查實驗);表現(xiàn)的沖動(用藝術的方式進行交往和制作的沖動)”。
在杜威看來,這四種沖動是“天然的資源,未投入的資本,兒童積極的成長正依靠對這些資源和資本的運用”;學校的任務就是“設計一種與這種沖動的發(fā)展和兒童增長經(jīng)驗的過程相協(xié)調(diào)的學習過程”;所謂作業(yè)“是一種兒童活動的形式,它實際上是用某種方式重演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工作”。
二、 以“兒童沖動觀”觀照作文教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上看,將會存在更為廣袤而深遠的解讀。觀照學生的寫作活動(即作文過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全面對應著杜威所言的兒童的四種沖動。其一,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肯定是一種社交——跟自己或者與他人有話要說,且有話可說,寫作就是這樣一種說話的過程。其二,完成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制作”了一個作品,其中洋溢著學生制造與建樹的欲望。其三,每一次寫作的過程,都是學生的一次精神探索,滲透著經(jīng)驗與理性的光芒。其四,學生每寫完一篇作文,不啻于完成了一場行為藝術活動,心中包含被他人所認可被社會所承認的深刻渴望。
作為語文教師,該怎樣來設計自己的作文教學系統(tǒng),且讓該系統(tǒng)能夠契合“兒童沖動”的發(fā)展與“兒童經(jīng)驗”的增長,并將二者完美融匯于系統(tǒng)之中呢?
三、 讓我們聚焦“作文評語”
用杜威的“兒童沖動觀”去觀照整個教育,以及一所學校的教育設計,都會是一盤很大的棋。即便將范疇核定到中學語文教學乃至作文教學,都會是一篇很大的文章。在這里,讓我們繼續(xù)縮小范圍,聚焦于“作文評語”這樣一個小小的子系統(tǒng)。
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作文評語,有以下這樣幾個特點:其一,評語是教師寫的,學生不參與;其二,高高在上的評判,作為一種終結(jié)性評價,而欠缺生成性;其三,著重于對寫作文本的技術性評判,缺乏與學生的人格交流。
所有這些,均未能有效關注與回應“兒童沖動”,從而與杜威的教育理論背道而馳。于是,基于杜威“兒童沖動觀”的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即成為必要。
四、基于杜威“兒童沖動觀”的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
基于杜威“兒童沖動觀”的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的基本理論元素有:其一,既然兒童的四種沖動是“天然的資源,未投入的資本,兒童積極的成長正依靠對這些資源和資本的運用”,那么它亦將可以成為作文教育的基本資源。其二,系統(tǒng)與學生寫作的關系被核定為鼓勵其“表現(xiàn)”,肯定其“探究”,欣賞其“制作”,達成其“社交”。其三,評語內(nèi)容核定重在個性交流,相對淡化技術性評判。其四,評語目的設定重在生成性評價,淡化終結(jié)性評價。其五,評語寫作者設定教師評語與學生評語,他人評語與作者自評,共存并重。
五、教師評語例舉:感受、思想、文字
“以感受回應感受,以思想觸發(fā)思想,以文字交換文字”是教師給學生寫評語所堅持的基本風格,也是基于杜威“兒童沖動觀”的作文評語系統(tǒng)構建的基本原則。
在此,且舉一例:筆者給敏敏同學習作《第一次被冷落的感覺》寫評語。敏敏同學的習作題目看上去就很沉重,文章記敘了她在一次評優(yōu)中的失敗,開始是“顫抖著手歪歪扭扭地寫下四位中意的同學,其中當然不忘也投自己一票,自信滿滿地遞交上去”,然后是“開始讀票,我微仰著頭,雙眼漫不經(jīng)心地看看同學,看看黑板,可聽了半天還沒聽到自己的名字,開始盯著那寫數(shù)的粉筆的運動曲線來”。最后是“我的票數(shù)少得可憐,別人卻有增無減,選舉結(jié)束,迎接我的不是幾個‘正字,只有耀得刺眼的三劃,耳邊呼聲一浪接一浪,我的心沉到了水底”。
從自信滿滿到失望至極,可真是大起大落啊,我想到我六年級第一次評選校級三好學生的時候,每讀到一次我的名字,我的臉都要紅半天,心里一個勁地咚咚直跳,估計這小家伙也是一樣,不過我的結(jié)果是順利當選,而她則沉到了水底。
于是,我在她的本子上寫道:“看來,當年的我,是忽略了競爭失敗者的感受的,這真是一種罪過!自己在品嘗幸福滋味的同時,別人卻在嚼著失敗的痛苦,看來,這種評選也不是什么好事,因為這種制度讓一個人幸福的同時也讓另一個人痛苦。而我們更多是關注了幸福者的幸福,忽略了失敗者的痛苦。啊!生動的一課,讓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經(jīng)歷,感謝你,小敏!可是,失敗是我們一生中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啊,選擇在失敗中沉淪下去,還是在失敗中反思不足而奮起?我想你現(xiàn)在應該給自己一個答案了吧!”
就這樣邊看邊想邊寫,我走進了一個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談生命的價值、談對事物的看法,在他們生命的軌跡里跟著他們一起或喜或悲。
舉例一:“讀完此文,也怕產(chǎn)生誤讀啊,試分析一下,有不對的地方,你再跟我講如何?在人們的心里,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所以人們常常會對陌生的世界充滿好奇,于是熟悉的地方就沒了風景!”
舉例二:“女孩兒的夢想可真是難以把握,舞會,一個人的舞會,那該是一種心理矛盾的體現(xiàn)吧。想表現(xiàn)自己,卻又怕得太多。文中的香樟樹,該是象征著美好的不可名狀的心事吧,這種表達很是細膩呢。”
例舉三:“很高興,你能把你的目光投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另,你關于幸福的解讀我是認同的?!?/p>
例舉四:“作家是一個社會的良心,我希望將來,你會是其中的一個!”
……
六、學生評語例舉:同伴社交為第一屬性
學生給同學作文寫評語,其第一屬性當在于同伴社交。其中,蘊含著同學之間人格交流的無限空間。在此前提下,方可發(fā)揮其作為“學習者之間”交流的學科價值。相對于教師的評語,學生們更喜歡看同班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我想,無論是誰,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并得到認可,心里肯定是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p>
從此以后,班里同學們互相瀏覽作文,彼此寫評語便一發(fā)而不可收。學生評語,的確成就了很多“名篇”與“名人”的誕生。有些篇目,甚至還傳到了同年級其他班級。而琳瑯滿目、豐富多彩的評語,更是“看點”之一。有趣的是其他班的同學中,也有人提起筆來,再問候添加上自己的評語。
在這種互寫評語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興趣明顯比以前提高了,而且創(chuàng)作中更增強了一種責任感和榮譽感。學生互寫評語,對于被評的人來說,就會從同學們的評語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這就促使寫作者努力去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于寫評語的人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看別人文章的過程中,既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又可以找到差距,改正不足。變以前單一的學生與教師交流為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在不斷的評價與反饋過程中,交流也更具深度與廣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第六中學)
責任編輯:劉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