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照崗
【題目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家人歡聚一堂,共享天倫的日子。近年來,中國春節(jié)以其獨特的魅力正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每逢中國農歷春節(jié),法國巴黎市政廣場會掛上大紅燈籠,大街小巷也會裝飾一新;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30萬人齊聲高呼“恭喜發(fā)財”,舞龍舞獅、爆竹煙花等歡慶活動令人目不暇接;美國紐約州在幾年前就將農歷春節(jié)定為公共假日;德國小學課本里有專門一課介紹中國春節(jié)。而且很多國家領導人和政要紛紛通過賀詞、賀信等形式向中國人民和華人華僑拜年,恭賀新春,并表示將與中國繼續(xù)發(fā)展友好合作關系。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點撥】
近年來,高考作文加強了對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時注重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用理性、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的眼光看待現實中熱點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日益增強,與此同時,我們在不斷吸收、借鑒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同時,中國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也在不斷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所接受、所認可。春節(jié),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亮麗的一環(huán),走在了最前面。如何引導國民,特別是中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這一現象,從而展現大國國民風采,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融合,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
這是一道現象類材料作文,對于此類作文,考生首先要概括材料,明確材料的中心意思,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材料內涵,抓住核心話題,避免跑題或偏題。本則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
接下來考生需要思考的是:面對這一現象,我怎么看?考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為什么的角度去多維度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
①國力提升:大國崛起是春節(jié)風靡全球的重要原因。②春節(jié)魅力:團圓、和諧、美好、希望、辭舊迎新、祈福、信仰、儀式、狂歡、親情等。③文化交融:文化,要碰撞才會有美麗的火花,要傳播才會有飽滿的內涵,要接納才會有勃發(fā)的活力,要交流融合才能多姿多彩。④情感共通:和和美美,普天同慶,世人皆此心。溫暖、真情、和諧、歡樂是人類的普遍追求。過年時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溢滿人們對生活的感恩,對幸福的祈愿。而這,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希望擁有的。
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也要注意聯系現實,增強文章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從而提升文章的深度。比如:①春節(jié)味道淡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弱化;②洋節(jié)盛行——對西方文化的推崇;③外國人過春節(jié),我們卻批判國人過洋節(jié)——缺乏文化的包容度;④西方人過春節(jié)只是看重形式,忽視內涵。
突圍角度一:文化內涵是春節(jié)走出去的基礎
【名師支招】春節(jié)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其走向世界的基礎。春節(jié)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悠遠燦爛,凝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承載著千年古國的文化基因,記錄了風土人情的發(fā)展嬗變,在漫長的歷史中獲得了沉甸甸的倫理、文化、民俗內涵。想讓中國春節(jié)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節(jié)日,就不能只是局限于春節(jié)表面的熱鬧和歡樂,還要讓外國人民理解春節(jié)的內涵。
【佳作賞析】
當新奇變?yōu)槠匠?/p>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二(4)班 陳偉杰
近年來,一股“春節(jié)風”開始吹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以中國為核心,大地上閃耀著奪目的紅。但人終究是三分鐘熱度的動物,當其他國家對春節(jié)的新鮮感習以為常,世界是否會回歸到“一抹紅”的起點呢?
由“一抹紅”演變?yōu)椤皾M江紅”,是中華文化的成功,它用獨特的色彩點綴了世界文化的長河。而春節(jié),作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以抒情的基調,俘獲了各國人民的心。春節(jié)的紅象征著溫情與詩意,人們在“恭喜發(fā)財”中向舊時的苦痛道別,對未來給予無限的憧憬。春節(jié)對中國人來說更像是一種儀式,很多時候是給自己一個契機去迎接新的開始,或是鄭重告知自己與過往正式決裂。
但是顯然,外國人并不像我們一樣對春節(jié)具備有血有肉的理解。許多外國人往往只是被過節(jié)的濃厚氣氛所吸引,摻和著高呼幾句“春節(jié)快樂”,欣賞一下五彩的煙花,給自己尋了一個找樂子的借口?!敖o得再多,不如懂我?!彪m然外國人有熱情,但他們不明白春節(jié)為什么那么熱鬧,不懂得過年為什么要說吉祥話“恭喜發(fā)財”,更不能體會農民對于生活最原始、最真誠的期待。對他們來說,煙花爆竹只是消遣的工具,“新年好”不過是應景的閑話。從來沒有在這個環(huán)境中經歷過的人,想要感同身受無疑是天方夜譚。
“嶄新與豐富之間,只能二選一。”各國人民領略到了春節(jié)的新奇,卻難以洞悉個中的厚重沉淀與結晶。當新奇的濃霧漸漸淡開,視線里的,竟是一片不起眼的、習以為常的紅。其實一直都是那抹紅,只不過是新奇的心充當了濾鏡,把它的色彩加深罷了。也許外國友人是愿意為春節(jié)投入精力的,但是沒有方向感的付出著實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人們需要做的,是對春節(jié)進行重估。重估,并不一定意味著否定,意味著審視與追問,意味著從盲目跟風的“春節(jié)風”中收復自己的頭腦,對每一個塞在自己手中的信條問“為什么”。
當新奇變?yōu)槠匠:?,望人們對先前之所愛,保持一如既往的激情?/p>
【名師點評】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形象,并且能聯系現實,針對性強。開頭從材料出發(fā),言簡意賅地點出春節(jié)文化的內涵,接著筆鋒一轉,一針見血地指出外國人過春節(jié)僅僅沉迷于氣氛與形式,引導人們關注并思考春節(jié)的內涵與厚重積淀,對春節(jié)進行重新評估,從而讓春節(jié)成為世界人民的共享節(jié)日。最后收尾呼應,再次點題。
突圍角度二:歡樂和諧的情感共通
【名師支招】春節(jié)作為中國延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承載著美好的祝福,象征著家人的團圓。全世界的人無不渴望幸福美滿,希望拋下過往的坎坷,走向未來的幸福。一個象征著和諧的節(jié)日不會帶來文化交流上的種族障礙、國籍障礙和精神隔膜,所以不論從它的精神內涵還是表現形式來看,都應該并且有條件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和傳承。
【佳作賞析】
是什么讓我們走到一起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二(4)班 于念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春節(jié)已不僅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它帶著新時代的氣息,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走向世界,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世界之大,我們彼此之間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卻有著同樣的愛與希望,有著對美好、溫暖生活的向往。在寒冬中耀眼的一抹紅色,為略顯沉郁的冬天注入來自中國的生機。這樣富有激情、熱烈興奮的全民狂歡顯然是不多見的,在如此龐大而濃郁的氛圍感染下,春節(jié)早已不僅是中國人的節(jié)日,它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中國的邊界。
縱使春節(jié)時外國的街道歡樂祥和,人們載歌載舞,但真正讓春節(jié)成為全球狂歡節(jié)的,是它身上對家的眷戀。正如全世界的月亮都是一樣的圓,人類天生對家的思念也是一樣的。我們都想自己能有一個歸屬,在疲累時,在絕望時,總要有一個不變的港灣歇息。那是每個人身上的柔軟,是每一次提前就會引起的無限憧憬。
中國人長期形成的家族觀念,似乎對家庭,對家人,對故鄉(xiāng),有著更深的留戀與不舍。但這并沒有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阻礙。人類都是戀家的,不過是感情濃淡有別罷了。
所以我始終堅信,能夠讓我們走到一起的,一定是這些人類共同的情感,而非依附于情感之上的形式,不可否認,某些活動的確是讓西方人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途徑之一。就像春節(jié)掛的燈籠,舞龍舞獅,放鞭炮等??晌覀儽仨氈?,若是文化只流于形式而逐漸剝蝕掉自己的精神內核,其壽命絕不會長久。
是什么讓我們走到一起?
是同樣對一種文化的尊敬與熱愛。
【名師點評】文章超出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理性層面,上升到人性共通的情感、心理層面,思考深入獨特。語言精練,開頭直接跳過對材料的概括理解,深入到文化層,接著從春節(jié)內涵中蘊含的溫暖和諧入手,思考春節(jié)被外國接受的原因是:人類某些共通的情感,比如戀家,追求幸福、歡樂等。后面也能辯證思考,指出春節(jié)文化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精神內核。最后能聯系現實,指出近年來“年味”的蕭索,引起人們的注意。文章邏輯清晰,分析透徹,有一定的思辨性。
突圍角度三:包容接納,文化方能共存共榮
【名師支招】在文化全球化的當下,想避免外來文化對自身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春節(jié)走出國門并成為外國人喜歡的節(jié)日,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能夠接納中華文化,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jié)來,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更是一種堅實的保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傳播依賴的就是一種寬容的認同和接納。
【佳作賞析】
唯有認可,方能容異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高二(4)班 方子茵
新年伊始,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中國年”帶來的歡樂與喜慶中。在一片紅色海洋里,我看到了一個其樂融融、和睦相處的地球村。
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國外的流行,是各國人民接受彼此間差異的重要表現。人們共享著節(jié)日的歡愉氣氛,將春節(jié)的熱鬧、圣誕節(jié)的喜悅一并加入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像上世紀美蘇因排斥對方的意識形態(tài)而冷戰(zhàn)五十多年,更不是像德國因無法接受猶太人而血洗猶太族,制造“水晶之夜”那樣的悲劇。人們尊重各種各樣的文化,接受著大紅燈籠、舞龍舞獅這些與自身習慣大相徑庭的習俗,而不是像守舊官員對西方生活方式的嗤之以鼻。國界終究擋不住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接受差異、尊重價值也漸漸成為世界主流思想。
中國的春節(jié)逐漸變?yōu)槭澜绲拇汗?jié),這也是因為當今世界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高度融合。再加上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促進了人們交流的頻繁,也拉近了大家心與心的距離,地球村的各國正變?yōu)橐粋€密不可分的整體,鑄造了一個和睦的大環(huán)境,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思想上的相互融合、心靈上的彼此契合的文化氛圍。古有李白用“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來表達對日本知己的惋惜與不舍,今有巴黎倫敦紛紛慶春節(jié)的認同與熱愛;古有各國遣唐使對中華文化的仰慕,今有各國恭賀新春、真心祝愿的友好。實際上,各國和平交流的基礎正是對彼此文化的認同,對不同思維方式的理解,如此才能真正將利益沖突拋在一旁,放下心中的功利,重歸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本該有的最純真、最真誠的關系。
亦有人仍堅持著各國文化應保持其獨特性,方有其存在性。并以此為幌子,反對正常的文化交流。對此,我認為,保證自己國家文化的獨特魅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難道這就等同于徹底禁錮優(yōu)秀文化的交流嗎?任何一種沒有進步、不符合當今時代價值的文化終將會被世界遺棄。我們應該做的,正是在堅守中成長,繼承中發(fā)展。
唯有認可,方能容異。
【名師點評】本文從文化交流、彼此包容的角度思考,認識深入,論證有力,并且層次分明,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尊重差異和價值觀的融合。行文過程中作者善用類比思維,以豐富的事例和詩詞為依托,正反對比,深刻揭示了文化包容理解的重要性。后面也能針對某些以保持文化獨特性為幌子的觀點進行批駁,針對性強。篇末點題,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