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梅
(解放軍第二三零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腦梗死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探討
孫 梅
(解放軍第二三零醫(yī)院,遼寧 丹東 118000)
目的 探析腦梗死護理中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75例腦梗死患者當成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即參照組(n=37)和研究組(n=38)。參照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施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評比兩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4%,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梗死護理中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確切,可顯著恢復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與推廣的護理模式。
腦梗死;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臨床護理
腦梗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腦血管病癥,老年患者居多[1]。因為此病癥發(fā)病急、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導致患者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患者救治越來越及時、有效。但救治后,部分患者的生理功能會出現較大改變,如肢體偏癱、口眼歪斜、語言障礙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所以,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加快偏癱肢體的康復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對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間解放軍第二三零醫(yī)院收治的75例腦梗死患者的研究,探析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間解放軍第二三零醫(yī)院收治的75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即參照組(n=37),研究組(n=38)。參照組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48~80歲,平均(60.9±6.4)歲;發(fā)病時間0.9~5.0 d,平均(2.4±0.7)d。研究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48~79歲,平均(61.2±6.3)歲;發(fā)病時間0.8~4.9 d,平均(2.3±0.9)d。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比較意義。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施行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施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1 翻身訓練 患者偏癱肢體的肌肉比較松弛,靜脈血液回流不暢,非常容易出現水腫癥狀。所以,護理人員必須協助患者正確變換體位。在患者翻身的時候,盡可能選擇鍵側臥位,翻身頻率為1次/h[3]。同時,在翻身的時候,盡量保證動作輕柔,以免暴力牽扯患者偏癱肢體,出現其他并發(fā)癥。
1.2.2 被動訓練 倘若患者伴有意識障礙,可給予被動訓練及相應的護理干預。在患者發(fā)病次日,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進行被動訓練護理,按摩與活動患者的各個關節(jié),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按摩與活動的力量與時間。通常情況下,時間在30 min內,先按摩患者頭部,之后用拇指按摩患者上肢,最后用彈指法按摩患者肌腱,1次/d,根據患者耐受度予以逐步增加[4]。
1.2.3 患肢訓練 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體位,最初指導患者保持臥位,之后逐漸變?yōu)樽?、站位、立位,最后行走。在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訓練,并且根據患者個體耐受度進行適當調整,保證患者快速康復。
1.2.4 主動訓練 患者入院第3天,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訓練,從手指部位開始,在肌力恢復到2級之后,讓患者在健肢的協助下完成訓練。
1.2.5 坐位訓練 在患者肌力恢復到2級之后,指導患者予以坐位訓練,從訓練床上坐起開始,逐步到下地坐輪椅,初始訓練時間為5 min/d,之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到30~60 min/d。
1.2.6 站立訓練 在患者肌力恢復至3級之后,可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為了避免患者跌倒,護理人員或者患者家屬應在旁邊攙扶,患者站立時間不可過長,最好為1~2 min。如果患者出現滿頭大汗、全身哆嗦等情況,表示患者耐受力達到極限,需馬上坐下休息。
1.2.7 步行訓練 隨著患者病情的恢復,其肌力越來越強,在無人攙扶的條件下可站立30 min,此時,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并且在旁邊進行看護,防止患者跌倒摔傷。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比較。(1)肌力恢復評價標準:肌肉完全麻痹為0級;肌肉可輕微收縮為1級;患肢可在床上平行移動為2級;患肢可抬起對抗地心引力,但不能對抗阻力為3級;患肢可對抗阻力進行運動為4級;患肢功能恢復正常為5級[5]。(2)護理滿意度評估方式: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主要包括3個等級,滿分為100分,即不滿意<60分,滿意60~85分,十分滿意>85分。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進行對比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4%,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19,P<0.05)。見表2。
近些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腦梗死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因為老年人器官組織功能衰退,免疫調節(jié)能力下降,導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經過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對腦梗死患者施行患肢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肌力情況,提高臨床治療效果[7]。但是,大部分患者都比較傾向于常規(guī)藥物治療,輕視了康復訓練治療,在護理人員指導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經常未予以執(zhí)行,導致康復效果較差。為此,在康復訓練之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說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及目的,做好宣教工作,以此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加快患者康復。
表1 兩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進行對比[n(%)]
表2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n(%)]
在康復訓練護理中,主要通過翻身訓練、被動訓練、患肢訓練、主動訓練、坐位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逐漸恢復患者喪失的功能,并且避免出現肌肉萎縮與關節(jié)痙攣的情況,保證患者可以早日康復。此外,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護理人員需對患者表現進行密切觀察,在出現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現象時,必須馬上停止訓練,以免加重患者病情。本文研究結果為: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4%,相較于參照組患者的81.1%,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與有關文獻研究[8]十分類似。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護理中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臨床效果確切,可顯著恢復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與推廣的護理模式。
[1]吳雪婷.康復護理對老年腦梗塞患者認知及預后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4,20(15):124-125.
[2]張玉榮.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實施價值評述[J].醫(yī)學信息,2015,9(34):338-338.
[3]夏瑜.康復訓練護理對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恢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23):236-237.
[4]徐道嵐.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6):159-159.
[5]靳春艷.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24(2):436-437.
[6]李會鴿.探討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措施[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9):151-151,153.
[7]榮福紅.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現代養(yǎng)生B,2014,10(9):181-181.
[8]安文峰.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4,12(36):2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