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優(yōu)步中國被某網約車預約軟件(以下簡稱“某軟件”)兼并后,某軟件成為當前中國最大的打車平臺之一。雖然某軟件平臺構建不斷趨于完美,但是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依舊不斷有相關的事故發(fā)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界定乘客,司機,平臺三方的法律關系就尤為重要。
關鍵詞:某打車軟件;合同法;代理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14-0223-01
作者簡介:陳鈺(1995-),女,福建福州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一、用戶和司機之間的法律關系
某軟件所構造的最基礎的法律關系是合同關系?!逗贤ā返诙l規(guī)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背丝屯ㄟ^某軟件平臺發(fā)布自己打車的意愿,某軟件平臺將乘客打車的意愿信息推送給附近的司機,司機在接受到信息后,選擇接單并前往接客,這樣的流程是典型的合同訂立的要約承諾流程。乘客通過某軟件平臺發(fā)布自己打車意愿雖然缺少在打車情況下關于定價等要素,并不能算嚴格的要約,但是某軟件平臺已經預先設置了相關的計費規(guī)則,乘客選擇使用該平臺也代表自己的打車意愿中附帶著計費規(guī)則等。并且該意愿是面向在周圍注冊了某軟件的司機,因此乘客的打車意愿完全是一個完備的要約。司機在接收到乘客打車的意愿后,根據自己的情況接單,某軟件平臺將司機接單情況反饋給乘客,這樣便在乘客和司機之間形成最基本的合同關系。
二、乘客和平臺以及司機和平臺的法律關系
乘客和司機與某軟件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代理關系。根據《民法通則》第63條規(guī)定,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在代理權限內與第三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乘客通過平臺發(fā)布打車意愿,平臺以乘客的名義向附近某軟件司機發(fā)布意愿,最后是在乘客和司機之間形成合同關系,而與某軟件平臺無關。
司機和打車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也是同理,是代理關系。司機選擇接單,打車平臺以司機的名義向乘客表示接受打車意愿,最后也是在乘客和司機之間形成合同關系,而與某軟件平臺無關。
乘客、司機與某軟件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代理關系,那么根據《民法通則》對代理關系的規(guī)定,某軟件平臺在不違背自己作為代理人時的義務時,對乘客、司機之間訂立的合同關系以及之后可能產生的糾紛不承擔責任的。因為在代理關系中,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在代理權限內與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在新聞媒體輿論中,每每出現和某軟件相關的意外事件,輿論矛頭必定有一部分指向某軟件,指責某軟件在安全方面措施的欠缺。不過如果單純從法律關系分析的話,某軟件平臺是沒有義務承擔安全方面等的負擔的,作為代理人,某軟件平臺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義務就是嚴格的依照代理權限進行活動。
公眾對于某軟件平臺的指責的原因,首先是出于社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之一,從事社會公共運輸的行業(yè),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自然需要對工作的質量、安全等方面負責任。而在法理上,對公益的保護的要求便是這一價值觀的體現。
正是因為如果單純只是以合同關系,代理關系來界定乘客、司機、打車平臺之間的關系,最后引申出來的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現實中是不合理的,所以需要加重打車平臺、司機的義務,達到事實的公平。但是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加重,該加重到何種程度,是必須要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平衡社會公益和司機、打車平臺的私益。
2016年7月28日,為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多樣化出行需求,促進出租汽車行業(yè)和互聯網融合發(fā)展,規(guī)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行為,保障運營安全和乘客合法權益,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等七部門公布《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網約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細則》正式對外發(fā)布。北京市依舊延續(xù)了此前“京車京人”的規(guī)定,此外細則還規(guī)定網約車司機的駕駛證件需為北京市核發(fā),接入網約車平臺的個人和車輛必須經過審核,具備相關資質后方可上路參與營運。
通過行政法規(guī)以及行業(yè)規(guī)范等對網約車進行規(guī)范,雖然部分條款被指責過于苛刻,但是為了社會公益的目的,盡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在這些規(guī)定中的條款都是合理合法的。條款中主要是對于司機以及車輛的要求,這些要求也都是符合營運的基本要求,能有效遏制行業(yè)的混亂無序,促進網約車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三、結語
從法律關系分析網約車這一社會現象,其中三方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實質上是不對等的,應該通過行業(yè)規(guī)范等行政的法規(guī)調整三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讓司機和打車平臺承擔更多的義務,達到實質的公平且符合社會公益的目的,并促進網約車這一新興行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何廷潤.運營商“手機平臺+軟件商店”模式面臨三種挑戰(zhàn)[J].移動通信,2009,33(15):43-45.滴滴打車發(fā)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