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奏折如何高效送達皇帝
晚清是一個風云劇變的時代,現(xiàn)在仍大體完好地保存于國家檔案館的數(shù)十萬份軍機處錄副的奏折,是那個時代所留下的最權威、相對來說也是最為真實的記錄。那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全國各地的奏折是如何安全送到皇帝面前的呢?
奏折是大臣與皇帝溝通的一條最重要通道,此折奏于同治十三年
看古裝劇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上折”“遞個折子”這樣的話。這里的“折”便是奏折。
奏折是當時大臣與皇帝溝通的一條最重要通道,尤其對地方官員而言,上一趟京師朝見皇上是件很難的事。于是,一年到頭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過奏折來稟報,并按照朝廷對奏折的批覆來辦事行政。
同時,奏折也是大臣與皇上聯(lián)絡感情的主要紐帶。曹丕一句“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的話,曾經(jīng)被無數(shù)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其實,對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經(jīng)國大業(yè)”這個高度的,唯奏折這種文章或許可以接近。
在清代,官員們給皇帝的報告有兩種。一種是報告例行公事,如財政的收入支出,軍營的管理操練等等。這種報告叫做題本。先送通政使司收取,由通政使司報往內(nèi)閣,由內(nèi)閣處理后再擇要匯報給皇帝。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則用奏折的形式直接向皇帝陳述。
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可以向皇帝上奏,它有級別和職責的限制。清制規(guī)定: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職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武職將軍、都統(tǒng)、提督有權上奏。用今天的職務來套,即中央各部部長副部長、監(jiān)察紀檢方面的官員,文職省長副省長、武職大軍區(qū)司令員、省軍區(qū)司令員都有上奏折的權利。由省里派出的管理數(shù)府州及負責督糧、鹽法事務的高級行政長官道員,遇有要事,也可以專折上奏。
此外,負有特殊使命的人,雖不在這個級別之內(nèi),也可以臨時授予他單獨上奏的權利。如曾國藩帶湘軍出省打仗,他當時是在籍守制的人,沒有任何職務,但肩負的擔子非同一般,他向皇帝請求單獨奏事的權利,皇帝同意了。
這兩者之外,遇有非要向皇帝通信息不可的情況,則只有請夠資格的人代為呈遞了。
題本、奏折分行到光緒二十七年時,朝廷實行“改題為奏”,即將題本改為奏折,也就是說廢除了題本。從那以后,文武大員向皇帝報告情況,便只有單一的奏折了。
各衙門對呈遞奏折一事極為看重,尤其是遠離京師的地方大員更是視為神圣。各省題本,均由驛站按規(guī)矩一站一站地送往北京,通常需要一兩個月才能到達通政使司。但奏折不同。它是由發(fā)折官員的侍從武弁專差護送到京,并且限定時刻到達。
若是緊要公文,則用快遞。當時的快遞分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幾個等級。若是四百里、五百里則逢站換馬;若是六百里、八百里,則日夜兼行,逢站不但要換馬,說不定還要換人。
將奏折送出衙門外,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拜折”。拜折時得舉行隆重的儀式。這天一早,衙門警衛(wèi)森嚴,衛(wèi)兵嚴執(zhí)刀槍站在甬道兩邊,僚屬們則按品級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設香案,將一個尺馀見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黃緞包著。
一切準備就緒后,奏折的主銜官員穿戴得整整齊齊地走到庭院中,面對著大堂香案上的木箱。這時,轅門外放炮三聲,隨之鼓樂齊奏,主銜官員對著香火繚繞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走進大堂捧起木箱,然后莊嚴地交給一旁的送折武弁。折弁接住,將木箱雙手捧過頭頂,疾步下堂,通過庭院甬道走出轅門。此刻轅門再放炮三聲,以示恭送。
有趣的是,這個看似神圣的黃緞木箱里其實是空的,奏折并沒有放在這里。要等這個儀式結束,衙門內(nèi)外完全安靜下來后,奏折才由人包好,從衙門后門交給折弁帶走。為什么要這樣做?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熱熱鬧鬧中辦的是假的,真的卻是在悄沒聲息中進行。
奏折到了北京后,它又是通過怎樣的途徑到達皇帝的手里呢?原來,清廷有專門辦理此事的機構,名曰奏事處。奏事處分內(nèi)外兩個部分。外奏事處由御前侍衛(wèi)大臣兼管,其辦事官員系從軍機處、內(nèi)務府及各部院的中級官員中調(diào)充。內(nèi)奏事處的辦事人員全由太監(jiān)充當。
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有一則關于內(nèi)廷奏事的記載。這則記載上說,每天半夜十二點鐘時,各部院派人將奏折帶到東華門外。沒多久,東華門開,這些人隨外奏事官進入大內(nèi),來到景運門內(nèi)的九卿朝房,將所帶之奏折連同本衙門名片一同交給外奏事官。外奏事官將奏折登錄于簿。過一會兒,乾清門打開了,外奏事官捧著所收的奏折進去,將它們交給內(nèi)奏事官。內(nèi)奏事官將奏折全部收集后,時間不會超過凌晨兩點。乾清門外的石欄桿上擱置著一個白紗燈籠。當這個燈籠從欄桿上移到石階上時,則表明皇帝對今天奏折的處置意見快要下達,于是各衙門送折者聚于門外候旨。不久,內(nèi)奏事官捧著奏折出來,高呼“接事”。大家靜聽。內(nèi)奏事官叫某衙門的名,該衙門送折者走上前去。內(nèi)奏事官一邊將奏折遞回,一邊傳達皇帝的旨意,或是“依議”,或是“知道了”,或是“另有旨”。即便數(shù)十上百道奏折,內(nèi)奏事官的傳達都不會出錯。
從這則記載來看,清代皇帝處置國事的效率之高,簡直驚人:一道奏折凌晨遞上去,天不亮便有了結果。這樣的高效率,倒令人生疑了:一、皇帝每天半夜兩點就得起床看奏折,這可能嗎?二、如果這一天的奏折有一百多道,他在天亮之前能看得完嗎?不過,徐珂是清光緒年間的舉人,他雖沒親自去過奏事處,但還是有機會聽到過別人說起這類事的,故而這則記載也不可能是毫無根據(jù)的瞎說。姑錄于此,供讀者參考。
(《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