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習翼
漫話家訓
文|習翼
聚族而居,以家庭為生活單元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的居住習俗,歷史長河中沿襲的家族治理體制和家庭教育習慣,成就了中國人父子相傳的教育模式,“養(yǎng)不教,父之過”,家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古人教育的初衷。家教是教育者涵養(yǎng)教育源頭,身體力行的教育途徑,關于家教的理論、內容和實踐,散見于古代文化典籍。到了北朝,顏之推將前人的家教理論、經驗認真總結,編著成家訓,這是家訓以獨立形式出現(xiàn)的開端,為后世的家教留存了有據可循的范本。千古流傳的家訓反映了民族教育理念,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倫理道德和人生智慧,潤澤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不論帝王將相、名門望族還是布衣草莽,都對家訓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傳承,讓后輩兒孫依訓而行,崇德向善,以保門第不衰、家道恒昌。家訓中濃縮了前輩的人生經驗,有對社會的觀察和探索,對自己歷練實踐的感悟和歸納,更有對后輩的啟迪和告誡。
家訓已成為家庭成員的精神食糧。有了這種精神給養(yǎng),后輩兒孫的心靈“不空虛”,頭腦“不蒼白”,意志“不缺鈣”。他們有上進心、羞恥感、知榮辱、守節(jié)操。高居廟堂,像屈原、文天祥一樣,潔身自好,忠君愛民;身處壟畝,則行得正,走得端。諸葛亮的家訓許多人耳熟能詳,雖短,卻精煉概括。他告誡兒子、外甥:修身、明志、養(yǎng)德、廣才,存高志、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播下種子,更要施肥,莊稼才能茁壯,這樣富含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家訓,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人文情懷,使得兒孫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家訓,是一泓清泉,有汩汩流淌的泉水滋養(yǎng),兒孫的心田才不干涸,靈魂才不枯萎,才會不斷向善、向美追求,方寸之地才像秧苗一樣綠油油、生機盎然。近年來,隨著反腐倡廉的深入,一些腐敗分子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中央對那些夫妻唱雙簧、父子搞接力的貪腐者定性為家風敗壞,從反面告誡人們,家訓的重要?!吧狭翰徽铝和?,根基不牢倒下來”。家訓是從小打下做人的基礎,自幼就喚起孩子自身的善根,并不斷培育。
江海航行,燈塔和航標須臾不可離開。家訓又是兒孫行走在社會上的燈塔和航標,匡正兒孫的航向。宋代歐陽修曾說:“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家訓要不斷地灌輸,才能入腦入心。有一則故事也說明匡正的重要:清代皇帝乾隆,一天去南六所,正碰到上書房的老師王杰懲罰皇子颙琰跪地。乾隆生氣地說:“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絲毫不給皇帝留情面,回答說:“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乾隆聽后,復令皇子颙琰跪下。為規(guī)范皇子,從康熙到雍正,父子兩朝接力頒布《庭訓格言》和《圣諭廣訓》,用心可謂良苦。家訓的“力道”是靠幾代人長期蓄養(yǎng)傳承的接續(xù)。
穿越歷史的家訓,多為前人教育子女修身、立志、敬業(yè)、報國的真知灼見。汲取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以文化人,有助于提升我們對人生、社會的認知理解,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耙患胰?,天下興仁;一家讓,天下興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