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菲
依法治國背景下立法報道的創(chuàng)新
——從兩會民法總則相關報道說起
□ 文/陳 菲
立法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職能,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3月15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66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民法總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統(tǒng)領性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但在媒體對全國兩會的相關報道中,對于民法總則的解讀報道較少,即使是為數不多的幾篇解讀報道,淹沒在眾多的提案議案的簡單展示中,也略顯勢單力薄。就此,本刊特約請新華社一直從事法治新聞報道的作者撰文,探討新形勢下做好立法解讀報道的感受與體驗。
民法總則 解讀報道 民生視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我國立法工作按下“快進鍵”。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審議的法律案數量不斷增多,僅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以來就制定法律8部,修改法律27部。這些法律很多具有標志性意義,涉及到社會每個成員的利益,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解讀報道,讓更多公眾深入了解法律制定過程,更好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是從事法治新聞報道記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結合報道實踐,作者認為做好立法解讀報道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民生視角永遠是關注度最高、最能抓住眼球的角度。法律是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則,國家制訂法律是對有關部門、社會公眾的權利義務作出規(guī)定。在報道過程中,應以貼近百姓的民生視角關注法律修改制訂給社會發(fā)展、特別是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
今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民法總則,這部中國的“民事權利宣言書”,關系到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方方面面權益,可謂和百姓距離最近的一部法律。在解讀這部法律過程中,我們多次采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權威法律專家、律師等專業(yè)人士,采寫了《六歲孩子可以“打醬油”嗎?——民法總則草案七大看點解析》等稿件,這些稿件從百姓視角出發(fā),對胎兒權利保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限、老年人監(jiān)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和百姓關系最密切的內容予以充分報道,受到用戶和讀者的廣泛采用和關注。
慈善法是2016年全國人代會通過的一部重要法律。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公眾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讓慈善組織受到監(jiān)督,慈善活動更加透明,社會各界的捐款得到有效使用?;谶@些問題,新華社連續(xù)播發(fā)了《善款如何才能“放心捐”?——聚焦慈善法草案》《以法律之名重塑慈善公信力》等數篇系列稿件,這些稿件全方位解讀了慈善領域熱點問題,回應了社會關切。
當前,我國立法機關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步伐不斷加大,在法律制定過程中越來越注重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聽取各方聲音。審議法律過程中也會吸納不同意見,對一些存在爭議的條款作出修改調整,使各方利益群體在法律制定過程中,能夠尋求共識、達成平衡。這些立法爭議本身就是新聞,只要把握準確,完全可以進行報道,并能體現我國立法過程的民主特色。
以201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資產評估法為例。這部法律從2012年2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到2013年8月草案提交二審,時隔兩年后又提交三審,到最終審議通過歷經4年多。法律遲遲難出臺,其根源就在于“多頭管理”局面難以打破。新華社記者抓住問題關鍵,長期關注立法進程,采寫了《資產評估法,在爭議中期待三審》《資產評估法草案啟動三審多處修改貫穿簡政放權改革精神》《資產評估法草案歷經十年迎來四審》《資產評估法來了,如何護衛(wèi)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系列稿件,充分報道了法律修改過程中立法部門、行業(yè)協會、資產評估公司以及專家等多方觀點,較好把握了各方利益的平衡表達。
再以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審議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正案草案為例。這個修正案草案擬一攬子對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作出修改。但一審、二審后,常委會組成人員以及社會有關部門機構對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問題還存在不同看法,爭議也比較大。最后,“三法變兩法”,在其他兩部法律修改交付表決的情況下,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改暫不交付表決。2016年10月,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再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三審,最終獲得通過。修改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興辦營利性民辦學校,但在義務教育階段禁止“營利民辦”。對于這些調整,采寫記者予以了長期關注,并著眼于我國教育的長期健康發(fā)展,播發(fā)了《教育法律一攬子修改作出重要調整“三法變兩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改擬暫不付表決》《修法對民辦教育影響幾何?》等稿件,凝聚了社會共識,有效引導了社會輿情。
□ 2017年3月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副主任許安標,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就民法總則草案與人大立法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李鑫/攝)
立法解讀報道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報道,前提是要讀懂法律,特別是一些關鍵的法律術語,應該查閱權威資料,準確掌握其內涵,防止在報道中出現硬傷。同時,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夠傳遞新聞信息,滿足受眾的基本信息需求,語言風格上應該準確、簡潔、鮮明、生動。
今年全國人代會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過程中,新華社播發(fā)了不少“接地氣”的解讀報道。在《民法總則說的都是咱家的事》評論稿中寫道:我們中國人常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民法總則是國家大法,更是咱們每個家、每個人權利的保護法。在《那些結在你心頭的“疙瘩”都解開了嗎——聚焦民法總則草案中的“民生情懷”》一稿中,稿件用“老無所依”有望破解,檢察官不必成“老娘舅”;別拿村委會不當法人,也別拿小孩子不當回事等活潑的語言,闡述了這部法律帶來的變化。這些稿件從標題的擬制到內容的表達,更加貼近日常生活,讀起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
立法解讀報道既專業(yè)又不乏生動活潑,就需要記者在平時加強法律常識學習,并通過大量的采訪積累專業(yè)知識。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審議每部法律草案時,都會對法律制定修改的背景、意義和主要內容做出說明。這些權威說明,也是記者做好解讀報道的基礎,給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需要仔細研究。但如果僅局限于編發(fā)說明的內容,就容易讓報道面面俱到,缺少深度。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采訪法學領域、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借助專家的力量來幫助我們更好了解專業(yè)問題。(作者是新華社國內部中央新聞采訪中心記者)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